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时候.“五花八门”指: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 二门皮——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变戏法的人;  相似文献   

2.
“妈”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对母亲的称呼。但北方方言区多呼母为“娘”,有人认为:“妈”、“妈妈”来源于南方方言:(1)《喻世明言&;#183;穷马周遭际锤媪》:“北方的‘媪’字,即如南方的‘妈’字一般。”(2)明&;#183;方以智《通雅》:“江南又称母亲为‘阿妈’。”  相似文献   

3.
关于武当语源,学界历来意见不一,本文对武当语源的各种说法逐一评说,指出武当语源于“武力阻挡外力”说较为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4.
“乌龙球”是足球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指的是一方球员在对方射门时,因为惊慌,或粗心大意将球撞进自家球门,从而导致对方得分,自己失分。“乌龙球”的出现尽管让己方球队无法接受,但却增强了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从观众的角度看,未必不是一种“好球”。不过有关其来源的说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五花: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土中花——比喻挑夫。  相似文献   

6.
王君 《文学教育(上)》2010,(14):140-140
语言的音义具有任意性,在表达春天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夏”或者“冬”这个词来指示春天,那么当我们看到“夏”的时候,想到的将是现在称之为的春天。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请看:  相似文献   

7.
“圣”字来源于“听”,与言语活动中的聆听密切相关。“圣”字的初始涵义是能够对所听到的言语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善于聆听是“圣”最本真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23-27
两岸客家话中体助词"等",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的持续和进行。通过归纳了它的表现,揭示了它的语源,认为它来自表示进行和持续的体助词"紧",是"紧"语音演变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很多人脑海里,根本不存在“厶”这样的字眼,看到这个字,很多人会有疑问。是“么”差了一撇,是“私”又差了一边。不管怎么看,“厶”都不像是一个字。其实“厶”是“私”的本字,在先秦文字里,只有“厶”而无“私”,“厶”也读si,平声。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比喻事物种类繁多变化多端的时候,常常会用“五花八门”这个词。那么,这“五花”是指五种花,“八门”是指八个门吗?  相似文献   

11.
云南剑川石窟有座石像叫"阿姎白",这个名称来源和含义有各种说法。其中有人提出白语说或缅语说,但至今没有定论。本文提出"阿姎白"源于彝语说。同时谈谈"阿姎白"及其生殖崇拜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考查联绵词“蝌蚪”的语源.其最初词形为“科斗”,是个合成词,有着清晰的造词理据,只是词形变为“蝌蚪”时候,才成为联绵词.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六书“转注”的解释,主“音转”说的,其影响首推章太炎,其《转注假借说》及《小说略说》等驳正了戴震,段玉裁等“更互相注”和许瀚“同部互训”的转注说以及朱骏声的“引申说”,“类谓声类”等只是章氏立足于自己的认识的借题发挥,章氏的转注说除意义相近外,着重点在“语音”上。  相似文献   

15.
“婆”用于“VP-neg”句式,与“不、非、未、无”可以互换,功能相同。通过排比佛典同一故事内容的异译,认为“VP不”式的“不”作为语气词是北方语言的特点,南方正反问句采用“VP 不 VP”格式来表达。通过音义关系的考察,认为“不、非、未、无”具有同源关系,“婆”源于“不”,是通语“不”在西部方言中的变体。唐代以后,正反问句中“不”“无”的使用出现此消彼长,口语里“无”保留了古音,而“不”则借“婆”延续生命力。“VP-neg”式里的否定词逐渐固化为塞音声母和鼻音声母两类,主元音为[a]类及其变音,并以此为基点逐渐扩散,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域,分别用了不同的字来记录,“婆”写作“波、啵、罢、吧”;“无”写作“磨、摩、麽、么、末、没、嘛、吗”。  相似文献   

16.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如:六艺的人文思想、六艺的教育意义和六艺的特点等等。对"六艺"的语源义进行探求,是以求从新的方面,即古代汉语角度对"六艺"进行研究。得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源义分别是"有规则"、"美,好"、"舍弃,远离"、"禁止"、"把……明显化,表现出来"、"把一个整体的东西细分"。  相似文献   

17.
"栲栳"是笆斗一类的用竹篾或柳条编织成的盛物器具,但与笆斗并非一物;"栲栳"得名于其形体的中空而圆;"栲栳"由形容词"壳娄"所派生,而"壳娄"为"句"之分音词。  相似文献   

18.
考定"乌龙球"一词是源自英语"own goal"的完全意译词,其中的"乌龙"是以粤方言中的意义来翻译英语原词的。归纳"乌龙球"一词具有三种使用意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指出目前"乌龙球"一词的比喻义还不够稳定,尚属于修辞意义,而非词汇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旧时,称开设妓院的女主人为鸨母(或老鸨、鸨儿)。妓院是旧时公开卖淫之处,鸨母意即妓院里卖淫女之母亲(或家长)。由此可见,鸨与性淫乱有关。鸨母经营的是卖淫业。从“鸨”字的组成看,含有“七、十、鸟”三个部件。从动物学家那里得知,“鸨鸟”是鸟类中性最淫  相似文献   

20.
倪培森 《初中生》2007,(4):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他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高中进士后,因无后台背景,又不愿意拍马奉迎上司,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十几年知县后便辞官回家了,靠卖字画和教书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