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吃螃蟹”现在频频出现于各种报刊及网站上.它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流行的,用来比喻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和敢于接受各种挑战的行为。“吃螃蟹”指那些“敢为天下先”的先行、冒险家。如:  相似文献   

2.
说“影”     
曾庆鸿 《语文知识》2004,(10):11-12
“影”的本义是因挡光产生的阴影.或光线反射的虚像。《庄子·渔父》:“人又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走愈疾.而影不离身。”可以构成“阴影、人影、幻影、投影、杯弓蛇影、浮光掠影、梦幻泡影、捕风捉影、立竿见影、含沙射影、刀光剑影、无影无踪”等词语。  相似文献   

3.
说“迎取”     
赵运普 《语文知识》2000,(12):38-40
《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常省作《焦仲卿妻》),这是中等学校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照一般情况说,文字注释该没有什么大疑问了,然而问题并不很简单。就拿焦仲卿迫于母命不得不遣送刘兰芝之时,与刘兰芝相约“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迎取”来说,就很值得探讨一  相似文献   

4.
舒广袖 《语文知识》2001,(10):15-17
姚鼐《登泰山记》说:“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戊申”在这里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干支搭配可以用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那么,“戊申”这一日的后面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晦”字呢?反之,“晦”这一日一定是“戊申”日吗?要说清什么叫“晦”,还得从月亮和月相讲起。我们的祖先通过对月相的长期观测,发现月亮圆缺是有规律性的。在一个太阳年中,月亮大致圆缺十二次,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就是这个道理。但不尽人意的是:月亮圆缺十二次仅得354天,比一个太阳年少十一天还多。这个缺陷,人们只得采取闰月的方法加以补救。这样,阴历(以月亮圆缺为依据的记历)和阳历(以太阳环黄道一周为依据的记历)就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我们祖先长期使用的“阴阳台历”。  相似文献   

5.
1996年国庆,各班的晚会搞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6.
魏晋是一个格外注重精神生活的时代。那时玄风大畅,文人多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他们率真任诞,追求行止姿容漂亮俊逸,喜饮酒服丹又好清谈,构成了史上所谓的魏晋风度。而“竹林七贤”——曹魏末年经常在山阳竹林中聚会的七个人,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暗想于寂寂苍翠中,和人生几知己,酣歌痛饮,谈笑风生,该是何等畅快惬意之事!其实“七贤”都有过人的才华和渊博的学问,但却生不逢时,他们生活的年代正是曹魏政权与司马氏政权斗争得最激烈的时候,于是他们便干脆躲入竹林,过起了隐居生活。正是他们这种无意间心有灵犀的避世举动,而使“竹林”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放荡不羁、惊世骇俗或许只是对他们肤浅的认识——细细咀嚼他们的作品,在丹、酒、姿容、玄谈的表象后面,无不蕴含着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使他们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范。也许他们的结局是很不相同的,但他们特立独行的故事却总为后人津津乐道。如今,我们就来抛下些许沉重,一同来数数他们的“最”吧。——编者  相似文献   

7.
周绍斌 《学子》2004,(8):46-46
“语文”一词是解放后才有的。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我国开始兴办“新学”。当时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只有语文一科所授的仍是古文,当时称“国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国文”课受到冲击,于是小学开始改设“国语”课,所用的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文章都是白话短文、儿歌、故事等。中学仍开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白话作品。30年代后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教材,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1949…  相似文献   

8.
船,先秦叫舟,汉代叫船。在现代汉语中,“舟”与“船”是文言与口语的差别。早期的舟,是选巨大独木剖开挖空而成的,船则由木板制造。所以成语“木已成舟”,说“舟”不说“船”,说“木”不说“板”。用木板造船,大概起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战船中最有名的是楼船。秦始皇  相似文献   

9.
10.
陈昆鹏 《学语文》2005,(2):38-38
2005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乙酉年,即农历生肖纪年的鸡年。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据说世上第一只鸡称玉鸡,与鸟类一样是生活在树上的。它出现在传说中的扶桑仙岛,岛上全是桑树,最大的一棵九千年才结一次果,若是吃到这棵树上的果子,便会浑身金光闪闪,成为能在空中飞翔的神仙。玉鸡独立桑树之巅,食果后遂成金鸡。“金鸡独立”一语恐怕便是由此而来。当  相似文献   

11.
说“暗香”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根据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黄金强档播出后,这首名叫《暗香》的主题曲被迅速传唱,演唱这首歌的青年歌手沙宝亮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红透了半边天。《暗香》的走红,与它巧妙地融入了我国古典学的养分有关。  相似文献   

12.
《陋室铭》中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陋”,向来释为:简陋、狭小,即“华贵”“宽大”的反义词。其题中的“陋室”之“陋”,亦作如是解。课本、“教参”及诸多古典学读本均持此见。笔以为,此说为非。  相似文献   

13.
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历来被称为吟咏金陵的绝唱。其上阕是:“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语文》2005,(7):9-9
“高考移民”——高考移民不是什么真正的移民,它不具备移民的特征,它不具备到目的地定居、工作和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特点,其动机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到目的地定居,其最终的结果也没有形成到目的地定居的事实。它所造成的事实仅仅是作为一种移民假象去捞取高考实惠的一种手段,高考移民是通过搭桥户、空挂户等非法户口转移手段而达到的一种临时移民假象,发生在有国家高考招生优惠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其中海南省最严重的地区,高考移民多达15000人/年,比当地居民的考生的一半还要多,“高考移民”成为当地居民的普遍用语。  相似文献   

15.
近阅全国三十八所重点中学教师编著的《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在该书第128页看到“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的介绍,特陈拙见。《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不少人据此认为屈原别名正则,别字灵均,如马永卿  相似文献   

16.
文非 《语文知识》2001,(4):78-80
“并提”,也叫合叙、综说、列举分承、并提分承等,原是古汉语中运用颇多的一种修辞格,其实质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应分开说的话合并在一起说,比如明明是“风高霜洁”,却将“风”与“霜”合并,“高”与“洁”合并,说成“风霜高洁”(《醉翁亭记》)。所谓“并提”,是就“风”和“霜”合并提出而言。用了并提格的句子,理解时要还原(以下举例时括号中即是还原)。中学语文课本中使用了并提辞格的句子不少,如  相似文献   

17.
说“尤”     
《汇报》2003年10月27日有一篇《灵动的笔从哪里来?》的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8.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 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说“紫”     
杜甫诗《咏怀古迹》中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句,课本注日:“紫台,即紫宫,汉宫名。”皇宫何以称“紫台”或“紫宫”?为什么要以“紫”来命名呢?  相似文献   

20.
说“厕”     
“权起更衣”是《赤壁之战》中的一句话 ,其中的“更衣”是“上厕所”的雅称。原来古人多穿长衣 ,上厕所颇不方便 ,如厕前必须除去长衣。“解手”也是“上厕所”的代称。关于“解手”的由来 ,传说在明朝时 ,官府将大批百姓押送边疆 ,路上百姓要大小便 ,必须报告解差 ,把手解开。在我国 ,厕所还有“溷”“”“圊”等称。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准少年富贵 ,性豪侈 ,家未尝油灯 ,虽庖所在 ,必燃炬烛。”(《宋史·寇准传》)“今寺观削木为筹置溷圊中 ,名曰厕筹。”(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而民间百姓所用的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