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弄懂“铭”字的含意,最近我除了在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关于“铭”的名篇佳作,还专门查阅了汉字解释权威辞书——《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方知其意:把文字镌刻在金石器物上叫做“铭”。东汉郑玄《礼记·祭统》注曰:“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这种铭文,便于记事,更便于自戒自警。据史书记载,大约从东汉开始,许多有志有识之士,为医治自己品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懂“铭”字的含意,最近我除了在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关于“铭”字的名篇佳作,还专门查阅了汉字解释权威——《康熙字典》、《辞源》、《辞海》。近日始知其意:把文字镌刻在金石器物上叫做“铭”。东汉郑玄《礼记·祭统》注曰:“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这种铭文,便于记事,更便于自戒自警。据史书记载,大约从东汉开始,许多有志有识之士,为医治自己品行弊端,或激励  相似文献   

3.
“铭”,本是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字,后来演变成一种体。出自唐代名诗人刘禹锡之手的《陋室铭》,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古代众多铭中的佼佼,一千多年来,深受广大读的喜爱。惟其如此,后人多有刻意模仿其调,推陈出新之作,现采撷两则欣赏。  相似文献   

4.
话说铭     
从工具书上可以查得 ,“铭”(m姫ng) ,有两个义项 :①古人刻在器物、碑版等上面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如墓志铭、砚铭、座右铭等 ;②在器物上刻字 ,表示纪念 ,比喻深刻记住之意 ,如铭功、铭肌镂骨(比喻感恩极深 )、铭诸肺腑 (比喻永志不忘 )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后来“铭”就成了古代人用来述功纪行的一种文体。这种古文体的特点是 :篇幅短小 ,句子简短 ,一般都是押韵的 ,常用骈体写作。例如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就是一篇描写和赞美作者自己住处的铭文。全文仅 81个字 ,却写得开朗流畅 ,情文并茂。文章通过…  相似文献   

5.
《墨经·小取》:“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这段论述从总的过程来看是一个“援”式推论。但“盗,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本身却是“侔”式推论中“是而不然”的一个实例。其逻辑结构值得辨析。  相似文献   

6.
手刻砚铭教宋代大文豪苏轼之长子苏迈赴任时,亲送砚台一方,手刻砚铭曰:“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沼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表示决不辜负父嘱,做一名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清官。为子取名教革命老前辈林伯渠为上小学的小儿子取名“林用三”,并解释说:“所谓‘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脑子想问题,二要用双手创造世界,三是用脚踏实地干些事情。”临行联语教爱国将领冯玉祥之子冯洪国出国临行前,冯玉祥手写一副对联赠给他:“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文章古国,也是文章大国。文章定义虽几经演变,但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确切的定义。笔者不揣谫陋,对此略陈管见。《周礼·考工记》中说:“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这里的“文”、“章”都是“文采”的意思。《诗经·大雅·荡》的诗“序”中说:“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这里的“文章”是指当时的法度、礼乐,其概念和后世的不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能者偏也。”曹氏把“文章”分成四类八体,既指文学作品,也包括非文学作品,而  相似文献   

8.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叫好。《烟室铭》借《陋室铭》之体,注瘾者之神,达作者之讽刺与痛心之意。《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虽非跳舞厅,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云:臭哉此人。”这二篇则是借刘之体,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陋面。这种模仿因其形式早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而内容又直指时弊,所以常常让人在大赞痛快之余,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的幽默与机智,折服于作者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内容上说,铭文是对所铸钟鼎由来的说明,钟鼎是为纪念赞颂祖先功绩而铸;铭还可以纪生者之功,其基调是赞颂;铭又常用于鉴戒,劝人肃言慎行。刘勰所论铭体之"大要"有三:"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实是曹丕"尚实"说的展开,"弘润"之说显然也从陆机"温润"说脱胎,"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是陆机"博约"说的继承。铭体以永垂后世为目的,因而都以金石为载体,这就注定了其体以言简意深为尚。从形式上看,铭可分为缀序铭和徒铭两种模式。就铭文本身来看,其形式一为骚体,二为齐言。铭文从刻铸于金属到镂刻于石材再到书写于纸张的演变历程,也是其形制篇幅由简到繁的演变历程。从载体看,铭文渐与碑文合拢并流。《文选》共录铭五篇:班固《封燕然山铭》属武将外战功勋铭,具有强烈气势美;陆倕《石阙铭》属帝王内战功勋铭,注重征讨正义性;崔瑗《座右铭》是立身处世的自我勉戒;《剑阁铭》为山河之戒张本;《新刻漏铭》的价值是在于体现了器物铭所应具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叫好。《烟室铭》借《陋室铭》之体,注瘾者之神,达作者之讽刺与痛心之意。《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  相似文献   

11.
古今砚铭赏     
张茂昌 《语文知识》2005,(12):11-12
自西周始,文人墨客就喜欢在砚台上镌刻表达自己心声的文字,谓之“砚铭”。砚铭的字数有多有少,书体不拘一格,内容多种多样。现选取数则赏析如下。 一、抒发心情 “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湟,永年宝之斯为良。”这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砚铭。他得到这方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石渠砚后,喜不自胜,便书此砚铭。作者在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一开卷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常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作为哲学著作的《老子》,在这里没有为“道”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老子先从“无”和“有”这一世界起源的根本问题入手讨论。我们注意到老子对“无”和“有”的解释:“无,名天地之始。”“始”的本义是少女,《说文》:“始,女之初也”。“有,名万物之母”,“母”,《说文》:“从女。象褒子形,一曰  相似文献   

13.
[砚铭]陈毅元帅曾请人在自己心爱的墨盒上镌刻了这样十七个字:“满招损,谦受益; 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意思是:自满就会招来损失,谦虚可以受到补益;在名利地位面前决不伸手;终日勤奋苦干,努力向上,永不懈怠。陈老总将此“砚铭”身体力行,终生不渝。[物铭]座右铭除了文字,还有引物为“铭”的。波兰著名的作曲家肖邦,在他被迫离开  相似文献   

14.
脂砚流传考     
我国的纸、笔、墨、砚,自古被誉为文房中之四宝.砚又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为四大名砚,由于端砚具有纹理绮丽,竖劲发墨,池润容水,历寒不冰等特点,居于四砚之首.砚,既是实用文具,又是观赏文物.大凡文人雅士多喜题诗作铭,精雕细琢,终日摩挲,嗜之成癖.且以砚名其斋馆.如清人黄莘田之“十砚癖”,现代白石老人之“八砚楼”等,皆具有特殊的含义.笔者所述的脂砚流传考,颇富传奇色彩.苏州古称吴郡,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明、清时期著名书画家文微明、沈石田、(?)十洲,唐伯虎和刻砚名家顾二娘等,均寓居于此.明朝万历年间,江阴名士王樨登移居吴门,尝及文微明门,诗书均臻逸品,主文坛词翰之席三十余年,名重江南.他珍藏小砚一方,长约二寸五、宽二寸许,厚及三分.其色青紫相兼,其质腻润可人,墨池中留有翡翠钉一点,由此可证为端溪水坑佳石.其制取材天然,正面因势作一桃形,微凹以受墨,上有蒂叶左右下垂,雕刻简雅,生意盎然,虽吴门氏翁媳以善制砚称,其艺亦不过如此而已.砚背刻有题诗曰:“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馀润拂兰芝.”疑署“素卿脂砚,王樨登题”.诗格清雅,书法秀丽、堪称双绝.王与素卿相好,特以此砚为赠者.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言文中入选了不少的应用文体,兹简述如下: 1.铭 起初是刻在器物、碑牌上用来警戒勉励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纪行的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铭的作用有二:一用于祝颂,二用于规戒。铭文一般都是四字句,而且多为用韵。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悟德馨”,即是四字句,“名”“灵”“馨”的韵母又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6.
说砚铭     
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提到南宋丞相文天祥在临安被元军攻打时,曾“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为民族利益而死”。文天祥“为民族利益而死”,这与岳飞的“德操和功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原来,岳飞有一方端砚。端砚上的铭文是:“坚持守白,不磷不缁。”句中“磷”为“薄”的意思,“缁”为“黑”的意思。全句意为:对于抗敌卫国的意志,绝对不动摇,操守清白;在对敌斗争中,坚韧不拔,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后来,这方砚台转到文天祥手中。文天祥敬佩岳飞的德操和功业,并以他为光辉的榜祥,便命人在这方砚上又镌刻了手书铭文:“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  相似文献   

17.
《庄子·列御寇》“虽欲为孤犊”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引作“虽欲为孤豚”,遂出现“孤犊”与“孤豚”正误之辨。实际上,“孤犊”与“孤豚”并不同义,不能互换;“孤豚”也不能出现在前文同为“牺牛”的特定语境中。《史记》此处的“孤豚”可能是司马迁之误引或误用,也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因此,在《史记》校勘、注释、翻译或引用时,应当对此加以指出和订正。  相似文献   

18.
杨秋榕 《读写月报》2022,(17):21-24
<正>《陋室铭》是一篇经典美文,千古传诵,其体裁是铭文。《文心雕龙》说:“铭者,名也。观器必名焉,正名审用,贵乎慎德。”“铭”是一种文体,具有警示作用,最早是刻在金石、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建立功勋后,天子、诸侯赏赐青铜,受赏者将青铜铸成器皿,记下得到青铜的缘由,以此告诫、警示后代子孙时刻保持家族荣誉,不忘先祖教诲。“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此其大要也。”[1]由此可知,“铭”这种文体语言简练且含义深远,常用典故。  相似文献   

19.
<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有多种类型,有器物铭、居室铭、山川铭、座右铭、墓志铭等。许多文章中,都有作者对德行的阐述和观点,表达着人们对美德的追求,例如苏轼的《三槐堂铭》就讲述了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祐家族的德行故事。  相似文献   

20.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