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展示一上课铃声一落,教师说了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奂生上城》”,就技艺娴熟地打开CAI课件,导入一段影音视频文件(截取于影片《陈奂生上城》中“大闹旅店”一节)。当看到影片中的陈奂生发现自己睡在“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刮刮叫三层新”的床上“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时,教室里响起了嬉笑声;当陈奂生惊愕地发现地板能照出人影,小心地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来,“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想坐又最终不敢坐时,教室里响起了更响亮的嬉笑声;当看到陈奂生听到“…  相似文献   

2.
记得有一次,英语老师要我们看完《罗马假日》后,分小组表演短剧。这一下可急坏了我:是把DVD中的台词一句句抄下来?还是去买一本原版的书?后来你猜怎么着?好友向我推荐了“英语之声”——Everything is just OK! 当然“英语之声”的“影”版块不仅有好多经典的影视对白,还有原版英文电影剧本、最新英语电影预告!这可乐坏了有“小影虫”之称的我,从《乱世佳人》《星球大战》到《古墓丽影》《网络奇缘》,甚至《东京爱情故事》《憨豆先生》等都能从中找到。一边看着自己喜欢的影片和明星,一边学习英语,不懂时还可以立即打开“英语之声”的双解词典寻求帮助。乐哉!乐哉!  相似文献   

3.
李白《静夜思》中的“床”一向是作“睡床”解的,2008年初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另辟蹊径地提出,此”床”乃是“胡床”,即“马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新说成为热门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最近西南大学文学院的胥洪泉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文章,针对马说的不足之处展开批评。胥文说,把《静夜思》中的“床”解释为”睡床”,并不是说作者就一定睡在床上,难道说到“床”,就一定是睡在床上吗?  相似文献   

4.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相似文献   

5.
《天山景物记》里“有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丁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之句的后一分句主谓搭配不当。因为主语“那”指代前一分句的“丁当声”,“丁当声”怎么“是……银饰在风中击响”呢?显然,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6.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的解释多为:“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新教材作“机杼声”解。作“织机声”解,虽然《辞海》中有,并以此句为例,但笔者认为与下句“不闻机杼声”不相吻合;作“叹息声”解,《辞海》中也有,但“表示赞赏或怜悯”,又与诗中木兰因无人替父从军而愁闷的心情不符。朱声琦先生生前曾提到,虞城县木兰庙中有碑刻《木兰诗》,上面的首句为“促织何唧唧”,并说《古文苑》中的选文与之相同。笔者虽未亲见,但在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找到了佐证:“唧唧:叹息声。这句一作‘唧唧何…  相似文献   

8.
"植杖"释义勘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培苗。”笔者认为.无论将“植杖”释为“把手杖立在一边”,还是“倚着手杖”,都有困难。  相似文献   

9.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我认为这三句中的后两句的语气应为感叹语  相似文献   

10.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谈到写文章的方法时,作者连用五个“本之”句来强调他取法五经的体会:“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这种“本之”句课本对此没有作注,教师讲解时往往为此犯难。这五个“本之”句的结构是一致的,“本之《书》以求其质”一句,是一个陈述句,句中的“以”连接“本之  相似文献   

11.
傅业 《惠州学院学报》2002,22(5):112-112
在《儿童看图读古诗》中 ,李白的《静夜思》诗配的图画是 :一位青年男子披衣坐在床上 ,凝望着窗外 ,明月如镜。图下写着这么一段文字说明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的游子思乡名诗。静静的夜晚 ,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清白 ,几乎使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霜 ,仰头看看明月 ,不由得低头深深怀念遥远的家乡。”对这一解释 ,我产生了怀疑。思乡的人一定要坐在床上或者躺在床上吗 ?他不可以在室外、在河边、在山岗上望着明月思乡吗 ?哦 ,不可以 ,有个“床”字在限制着他 !“床”是什么 ?床是供人睡卧的家具 ,这是一岁小孩就知道的定义。它既可以让人…  相似文献   

12.
王勃打腹稿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6册课文《少年王勃》王勃是我国唐代初期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虽然他只活了27岁,却留下不少名篇佳作。据说王勃写文章有个习惯,喜欢先磨好墨,铺好纸,然后躺在床上,蒙起被子,一声也不响。别人推他,他不动;叫他,他不应。等他“睡”足了,就猛地从床上跳下来,坐在桌前,提笔蘸墨,刷刷刷,一篇文章很快就写出来了。因此,有人夸张地说,王勃是个奇才,睡一觉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王勃是躺在床上苦思冥想打腹稿。待到把每一段、每一句都想好了,他才钻出被窝动笔。打腹稿,也就是在考虑文章的主题、材料和结构。而结构是重点,即…  相似文献   

13.
<正> 壹似A非A两个意义相反的动词“似”、“非”,后面可以出现同一个词语 A,组成“似 A非 A”格式,相当于“象 A 却又不是 A”的意思。例如:①放下背篓,一头就栽倒床上,似睡非睡地躺了一个钟头。(莫伸《沉寂的五岔沟》,《中篇小说选刊》87年1期95页)  相似文献   

14.
“十一”长假后,我看到了一篇题为《我爱床》的作文,全文如下:“放假了,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我爱……》的作文,我爱什幺呢?我觉得我最爱床。我终于可以不做作业了,我可以在床上睡觉、在床上打滚,想睡多长时间就睡多长时间,谁也不管我。我还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电脑,打累了就再睡。所以,我觉得,我最爱床。”  相似文献   

15.
“一嗒嗒、二嗒嗒……”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认真地练着舞蹈动作。红舞鞋也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地飞舞着。我正在一旁一边比划着,一边在思考下一步该变换一个什么样的队形,这时传来了窃窃私语声,仔细一听,说话的孩子还真不少哩!我一转头,一个个小嘴都紧紧闭起来了。可不一会的工夫又嘁嘁喳喳地响起来。这一下,我忍不住了,“啪”的一声,关了录音机,转头注视着孩子们:“你们是不是有事呀?可以告诉我吗?”顿时,练功房里像炸锅似的,你一句我一句的。听了半天才明白,原来  相似文献   

16.
一、高中语文第六册 1、还穿着破棉袄的他,觉得浑身躁热起来了。(《春蚕》) 句中“躁热”一词用字有误,遍查辞书,“躁”字均无“躁热”词条。细索句意,“躁”应该为“燥”,取“干燥”意,而非“性急,不冷静”之意。查《国语小辞典》,有“燥热”一词,释为“热而干躁”,根据文意,此句正应该用“燥热”一词,“躁”为“燥”的别字当无疑义。 2、只有浆声欵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西湖漫笔》) 句中“欵乃”之“欵”是错别字。因为“欵”是“款”的异体字,“欵乃”应作“欵乃”。“欵乃”才为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或舟子摇船时应橹的歌声。柳宗元《渔翁》诗中有“欵乃一声山水绿”的名句,唐元结亦有《欵乃曲》行世。“欵”与“欵”因字形相近而混,从《康熙字典》中引有“欵”(欵)字条释曰:“按旧注,引‘款’乃橹声。不知欵乃之欵本从矣,从欠,音倚亥切,乃相应之声,与款无取义,乃俗误书耳。”这段话很透彻地说明了“欵乃”实为“欵乃”之误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即我们所说的琵琶曲,是艺人曲折、复杂感情的表现。琵琶曲共二十二句,我们可以作一个分解。一至六句,是全曲之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就把音乐要表达的“情”点出来了。接下来四句,道出“情”之所在。琵琶女当年狂欢极乐,而今独守空船,耳听荻花瑟瑟,身伴江头寒月,回首往事无限惆怅,因而曲调的感情是凄凉的,悲苦的。七至十二句,是全曲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8.
令ling今jin令,古文字作①,②像个屋子,表示人坐在屋子里发号施令。《说文》:“发号也。”即叫、使。让……的意思。本是动词。例如《李没雪夜人蔡州》中的“管今击之以混军声”句;用作名词,作“命令”讲,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句;又引申为“法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每一令出”句;再引申为发令人的地位或官职,例如《西门豹治螂》中的“西门豹为螂令”等句;现代汉语中仍然活着“司令”一词。用它作声符的字如零、冷等;含“令”的成语如朝令夕改、令行禁止等。值得一提的是,“令”还含有美…  相似文献   

19.
离别将近,恰逢老师布置作文,便作篇散记,录下四年师范生活的几个小片段。晨操“铃……”一阵尖锐的铃声划破艺师宁静的早晨。对于睡在温暖的被窝中的我们,铃声显得那么柔弱无力。沉默,沉默是我们对铃声惟一的回应。“起床了,晨操了,迟到了后果自负。”体育委员铿锵有力的话语回荡耳边。顿时身体从背后冷到脚跟。我立即从床上弹了起来,一边呼唤着室友,一边披上校服往外冲。一打开门,大家慌乱的场面决不亚于《泰坦尼克号》中的场景,大家都朝同一方向———后操场飞奔。刚跑到楼梯口,便听见广播里不紧不慢地传来“由于广播故障,今…  相似文献   

20.
《杜鹃枝上杜鹃啼》中作者在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杜鹃是“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之后,忽然笔锋陡转,说“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有人认为这一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因为作者一边明说自己“不知道它的词儿”,一边却十分肯定地“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这也太主观了,太武断了。其实,作者的料想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波兰民歌名字中的那个“小”字。“小”总是能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很多词语加上“小”字,整个词的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