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4-6岁幼儿进行心理理论测验和图片命名任务测验,研究心理理论与幼儿语言产生能力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29名4-6岁幼儿参加实验,采用意外转移范式测量心理理论,通过图片命名任务考查语言产生能力。采用SPSS17. 0进行数据录入并使用Pearson相关、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理论和图片命名任务存在正相关,完全获得心理理论的幼儿图片命名任务成绩高于部分获得或者没有获得心理理论的幼儿成绩,心理理论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4-6岁幼儿心理理论与其语言产生能力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35名3-5岁流动儿童为被试,考察其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发现:(1)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也越稳固,且其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是否独生子女对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显著,非独生子女被试心理理论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幼儿心理理论任务成绩影响显著,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幼儿心理理论任务成绩越好;(4)家庭功能类型中,中间型与平衡型、中间型与极端型家庭儿童在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家庭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家庭,且家庭亲密度与流动儿童心理理论任务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为促进流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流动儿童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精神关爱,经常与其交流、谈话;应鼓励子女更多地与他人交往,并为其提供假装游戏的机会;应努力营造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亲密、家庭功能健全的家庭氛围,多与子女进行情感层面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哈尔滨3所幼儿园共242名3~5岁学前儿童,采用四种心理理论任务、家庭环境量表、同伴提名法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为4岁,二级认知能力在5岁以后有很好的发展;受欢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较高,而被拒绝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较低;家庭亲密度、矛盾性、娱乐性和社会偏好可以有效的预测儿童心理理论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情绪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中出现得相对较迟的能力。本研究结合主人公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通过利用图片故事个别测查的方法探查了90名3~5岁学前儿童在“内容错误信念”任务中对他人情绪的推测。结果显示,年幼儿童尤其是3岁幼儿的高兴情绪理解受其对情境是否满足愿望的认知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积极情绪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5.
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考察混龄教育对幼儿园4、5岁幼儿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并以受认知水平影响最大的创造性人格特质--幽默感为切入点,考察其与心理理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龄班4、5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及幽默感的发展均显著优于同龄班;混龄教育环境下,4、5岁幼儿的心理理论与幽默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心理理论对幽默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设置故事情境的方法研究了99名3-5岁幼儿对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结果表明,在愿望—信念情绪理解任务中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好,但不存在性别差异;3-5岁幼儿对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要晚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用设置故事情境的方法研究了99名3-5岁幼儿对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结果表明,在愿望—信念情绪理解任务中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好,但不存在性别差异;3-5岁幼儿对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要晚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63名3~4岁幼儿为被试,本研究探讨了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经典心理理论任务中被试人数的改变创设了几种同伴交往情境,用改编的心理理论任务进行同伴训练,结果表明:各种同伴交往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幼儿间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同伴可能通过提供反例、相互讨论中的反馈、观察学习和模仿、同伴之间的合作以及同伴在场的情感支持等方式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48名3~4岁儿童为被试,借鉴以往假装游戏的干预方式,对幼儿进行假装游戏训练,以此探讨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戏组儿童的心理理论后测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即假装游戏的训练促进了3-4岁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2)在后测的心理理论任务总成绩上年龄效应极其显著,即训练后,实验组4岁儿童与3岁组儿童在心理理论成绩上差异显著.假装游戏可能通过游戏中的角色、实物转换,即用一个物体代替另外一个物体或想像一个不存在的物体、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冷”“热”抑制控制任务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探讨了3~5岁幼儿的情绪调节状况、“冷”“热”抑制控制的年龄发展趋势及其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幼儿使用最多的情绪调节策略是替代活动、问题解决,其次是认知重建,而较少采用被动应付、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3~5岁幼儿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的策略,而更少采用发泄策略.3~5岁幼儿的“冷”抑制控制在4岁时有明显的发展,4岁以上儿童在抑制控制任务上的通过率均超过70%.儿童“热”抑制控制的快速发展阶段是5岁,礼物延迟和失望礼物等“热”抑制控制任务对3~5岁幼儿采用替代活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和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影响到其同伴接纳和将来社会能力的发展,成人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幼儿多采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同时关注幼儿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其“热”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农村学前儿童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及其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通过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DCCS任务、白天/黑夜任务、手游戏五种测验任务对92名3—5岁农村学前儿童进行系统研究。结果:(1)农村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F(10,162)=19.996,P〈0.001),4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发展的关键年龄;(2)农村学前儿童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上不存在性别差异(F(5,82)=0.817,P〉0.05),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0,162)=0.909,P〉0.05);(3)农村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相关显著(r=.684),执行功能对心理理论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农村学前儿童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58名3~5岁藏族在园幼儿为实验对象,试图探究藏族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一般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藏族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年龄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结论有着跨文化的一致性,但也存在重要差异。藏族儿童在5.5岁时才基本形成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较国内外其他儿童晚一到半岁;3岁以后能理解外表与事实的区别;4岁以后能同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信念;5.5岁掌握他人行为预测任务。藏族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武汉市某幼儿园56名3~5岁幼儿为被试,探讨了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结果表明,幼儿的分享行为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儿童对偶得物品的分享行为与年龄、所有权认知和错误信念理解、愿望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控制年龄因素后,分享行为与所有权认知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所有权认知可以显著预测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幼儿手指图式心理表征和感数发展的特点、年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画手的投射测验和感数实验两种方法,在画手任务中年龄与不同画手指标为自变量,画手成绩为因变量;在感数实验设计中,年龄与不同数量类型为自变量,感数成绩为因变量.研究结论:(1)四五岁的幼儿在手指心象基本上能区分出手指与手掌,对于手指数量也有了较好的把握,但对不同手指相对大小和具体位置的表征还欠精确.(2)幼儿手指心象加工精确性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即五岁幼儿明显优于四岁幼儿.(3)当数目在3以内时,数量大小对感数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当数目大于3时,数量大小对感数成绩的影响差异显著;总体上数量大小对感数成绩影响差异显著.(4)年龄对感数成绩的影响差异显著,即五岁幼儿感数成绩显著高于四岁幼儿.(5)幼儿的手指心象加工的准确性与感数成绩的高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操作工具是幼儿学习的特性,创新工具是幼儿学习的深化。国外研究揭示幼儿工具创新发展滞后。研究采用经典实验任务"制钩任务"和"拉直任务"对98名4-6岁中国幼儿的工具创新进行了考察,以探究这一结论是否符合中国幼儿。研究发现:4-6岁幼儿在两类任务中成功比例分别为17.3%、53.1%,略高于国外同龄幼儿;幼儿在工具创新的过程推进上年龄差异显著,5-6岁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4-5岁幼儿,但探索的最终结果无显著的年龄差异;约80%的4-6岁幼儿都明确目标工具,工具固着可能是影响工具创新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学前儿童对愿望与情绪之间关系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种不同性质的需要(心理和生理需要)出发,考察了90名3-5岁幼儿对愿望是否满足引发的情绪认知,结果表明:(1)90%以上的幼儿都能理解愿望满足将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2)他们对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引起的消极情绪反应的认知要显著差一些,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发展趋势,并且这一理解依赖于需要的性质;(3)在心理需要与生理需要相冲突的情况下,多数的3、4、5岁幼儿作出符合主人公心理需要的情绪判断.这些结果从愿望产生的根源上揭示出幼儿对基于愿望的情绪的认知发展,探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需要优先效应",扩展了当前对幼儿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认识,对父母的育儿实践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幼儿园206名5~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6岁幼儿的社交焦虑水平低于学龄期儿童,不同性别幼儿在社交焦虑感量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女孩的总体得分高于男孩;不同性别幼儿在儿童孤独感量表得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幼儿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各因子上无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在运气/机遇的信念因子上差异显著;5~6岁幼儿的社交焦虑感、孤独感、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各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幼儿社交焦虑感具有一定预测力.因此,家长的教育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5~6幼儿的社会交往情绪及情感.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文化结构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测验任务进行跨文化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回汉幼儿心理理论同步发展;散居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速度低于在园幼儿;回族散居女童的心理理论发展速度缓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使回族女童成为观念上的弱热群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与家庭环境的关系,采用3~6岁幼儿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湛江市1441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3~4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2)学龄前女童心理健康发展总体状况比男孩好;在3~4岁时,男女童动作能力发展在性别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在4~5岁,男女童语言能力发展在性别上统计学差异显著;5~6岁男女童心理行为发展在认知领域和语言能力领域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余能力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3)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受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亲密度越高,知识性、组织性越高,矛盾性越小,越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3-5岁幼儿口语叙事能力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采用修订后的叙事评估工具(NAP)与创造力测评工具(EPoC)对108名3-5岁幼儿进行个体施测。研究结果表明:(1)3-5岁幼儿口语叙事能力随年龄不断增长,4岁为快速发展期;(2)创造力的整体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呈倒U型,即在3-4岁幼儿创造力随年龄不断提高,在5岁时随年龄增长而下降;(3)3-5岁幼儿创造力与口语叙事能力发展均无显著性别差异;(4)3-5岁幼儿口语叙事能力中故事语法维度对幼儿发散性思维与语言创造力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贡献率分别为7.6%和1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