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阻力与流体的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生青 《物理教师》2008,29(7):21-23
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时会遇到物体在流体中运动的情况,学生对流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将浮力就误认为是物体受到的流体的阻力,对浮力和流体的阻力产生的物理本质不清楚,从而不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在本质上是流体对物体产生的压力差,大小为F=ρgV,式中ρ为流体的密度,V为物体排开流体的体积.初中教材对浮力已作了专门讨论,学生较熟悉.而流体的阻力在高中教材上只是以“科学漫步”栏目形式简单提了一下,基于此本文重点讨论流体阻力产生的机理、影响大小的相关因素及计算公式,并结合习题实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例1请阅读下列章,并回答有关的问题:流体的阻力 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要受到流体的阻力,阻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流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空气中运动,要受到空气的阻力;快速骑自行车,我们就会感到空气的阻力;轮船、潜艇在水面或水下航行,要受到水的阻力;鱼在水中游动,人在水中游泳,都要受到水的阻力.那么,流体的阻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流体力学指出,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会受到流体的阻力。流体阻力主要包括由于流体的粘滞性而产生的粘滞阻力和由于流体在物体的底部附近形成涡璇而产生的压差阻力。流体的阻力具有如下特点: 1.产生流体阻力的前提是物体和流体间有相对运动。如果物体和流体之间虽然均在对地运动,但是二者速度相等,即处于相对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 (新课程卷 )第 15题是求雨滴在无风情况下终极速度的计算题 ,该题不仅物理情景新颖 ,而且还给出了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学过的新公式 (球形雨滴缓慢匀速平动时所受到的阻力 f=krv) ,有利于考查考生提取、运用有用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 .本文就谈一谈雨滴的终极速度及其应用——沙里淘金 .一、物体在粘滞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1 粘滞阻力物体在粘滞性流体中运动时 ,物体表面附着一层流体 ,这层流体被物体带走时 ,就会造成物体表面附近的流体有一定的速度梯度 ,流层之间有内摩擦力 ,因而物体也受到内…  相似文献   

5.
方家生 《新高考》2004,(1):79-80
物体在流体中运动的现象在物理练习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同学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在分析流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这一环节上常出错误,究其原因是对流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不清晰.  相似文献   

6.
王伟民 《物理教师》2005,26(2):27-28
下雨时,大雨滴落地时的速度比小雨点大,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其原因何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有一篇阅读材料,“流体的阻力”,以例举的方式说明了影响流体对运动物体阻力大小的三个因素,即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横截面积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在阐述  相似文献   

7.
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由于周围环境对它的阻碍作用,它最后会达到某一恒定速度做匀速运动,这个恒定速度通常叫做收尾速度。收尾速度问题是一类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一类非常典型的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运动物体动态变化过程的问题,恰恰也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不能够建立一种动态变化的运动情景,难以寻找动态变化过程中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解题中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途径。下面就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涉及到物体运动收尾速度问题的几个方面作一分析:1物体在流体中下落时由于流体的阻力,存在收尾速度物体在流体中下落,由…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和普及,中考试题对探究性试题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新的题型层出不穷,在(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中,有的考查某几个环节,有的考查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笔者认为,2005年黄冈市考试卷中第17题是难得的探究性试题,原题目如下:17、物体在流体(液体与气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流体阻力。这种阻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1)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的应用实例,对影响流体阻力的因素提出一种猜想:(题(3)中猜想除外)(…  相似文献   

9.
图解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建英 《职教论坛》2002,(24):44-45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物理第一册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将数学和物理分割开来,不习惯将已学过的数学方法用于物理当中。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比较模糊,一遇到综合性试题就束手无策。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用数学函数图解法来分析、讲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具有形象、直观、具体的优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试题中,更显出它的优越性。在图象教学过程中,要把图象同物体的实际运动模型紧密联系起来,始终强调s-t图象和V-t图象的物理意义,根据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亦可根据物体运动情…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物理学科中使用了大量数学符号表达物理量间关系,并涉及很多几何问题的解决。在高中物理解题的过程中运用图像法,可以使得物理解题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升同学们的物理解题能力。1.结合类比法解决物理问题。例1已知一个物体在地面上运动,运动开始时呈现竖直上抛运动状态。假设它的初始速度是10m/s,落地速度是9m/s。若物体所受阻力与速率成正比,求出物体运动所耗时长。解析:在对这一道物理题目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研究的缘由在中学物理习题中,有不少题涉及物体在流体(主要是空气和水)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计算公式,有些题中给出阻力大小与速度成正比,有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有些与速度的立方成正比,是命题不够严谨,还是我们对流体阻力了解得不够?如图1所示,两个球质量相同,表面光滑的高尔夫球和布满小坑的"麻脸"高尔夫球,获得相同初速度的情况下,"麻脸"球能飞200米,"光脸"球只能飞40米.为什么其貌不扬的"麻脸"球飞行远得多?书本上有关物体所受流体阻力的题目频繁出现,生活中因为流体阻力导致的现象趣味十足却又匪夷所思,引发我们对流体力学的思考,这也是我们要深入探讨流体阻力的原因.图1  相似文献   

12.
1 问题的由来 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如下物理情境问题的研究:物体以初速υ0竖直上抛,到达最高点后又落回抛出点。若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f与速率υ成正比,研究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和上升时间T。 在有关书籍和资料中介绍的研究方法是这样的:设物体以初速υ0竖直上抛,向上运动时,因阻力f与速率υ成正比,认定平均阻力f平=kυ平=kυ0/2,再由能量关系得:mυ20/2=mgH+  相似文献   

13.
李国栋 《物理教师》2008,29(4):56-56
在实际生活和物理习题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类问题:几个物体的运动存在着某种关系,根据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求其他物体的运动速度,这类问题称为相关速度问题.相关速度问题一般用速度分解法或微元法求解.但从功能角度用功率分析相关速度问题,方法简单,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4.
韩忠全 《物理教师》2008,29(4):52-55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需要对一些物体的速度进行测拭,如肇事车辆是否超速,子弹的速度,流体的流速,光的传播速度等等.速度的测量涉及到一些物理知识的应用,本文就高中物理中涉及到的速度测量方法作一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5.
在理想气体的环境中,对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所受阻力进行了分析,在实际情况下,对于速度不太大的运动物体所受的阻力与物体沿运动方向的有效面积和运动的速率成正比,当物体的速率和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所受的阻力则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6.
有关速度的计算问题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同学们解答这类问题时经常出错,主要是由于审题不清或对物体运动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人作为一个运动的物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中经常出现.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忽略肢体的活动把人当着质点模型,分析外界对人的作用力,从而研究人的运动.有些问题中把人可以当作常见的物块模型处理,但有些问题中我们感觉起来是人自己生理活动的结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这涉及到人运动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人作为一个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的原因是取决于外界对人体的  相似文献   

18.
林名钟 《物理教师》2004,25(2):29-29
高一物理中反冲运动的演示,要求演示仪转轴的阻力要小.阻力越小,反冲现象就越明显.我利用强磁铁能吸住钢球从而把物体自由悬挂的办法(简称磁挂),自制了一组反冲运动演示仪,教学效果相当好.  相似文献   

19.
王志刚 《物理教学探讨》2007,25(2):46-46,52
“追及”是运动学在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的运动常常涉及的问题,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这类问题是运动学中较难的问题,在考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能力方面有较高要求,高考中时有涉及。  相似文献   

20.
人作为一个运动的物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中经常出现.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忽略肢体的活动把人当着质点模型,分析外界对人的作用力,从而研究人的运动.有些问题中把人可以当作常见的物块模型处理,但有些问题中我们感觉起来是人自己生理活动的结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