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荣付 《健身科学》2013,(12):36-37
现代医学认为健康长寿的关键是运动,不过最关键的运动,并非身体运动,而是“脑运动”。中医也把健脑视作养生之首。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便有“头者。精明之府”的记载。脑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那么中医养脑健脑有哪些方法?又需要注重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2.
身体素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印第安人基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总结,后经欧美学者研究推广逐步进入各国体育教育政策制定的视野。当前研究较多集中在身体素养“是什么”和“如何测”这两个问题上,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在“如何培育”上进行理论探索。基于生态动力学中身体素养感知-行动理论的探索,把身体素养培育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将环境作为身体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素。研究认为,身体素养培育要通过“约束-给养”来驱动,身体素养培育要通过“感知-行动”来发展,身体素养培育要通过“探索-适应”来实现。对创设身体素养培育学习环境的启示包括:回归“真”运动环境、生成“真”运动体验和探索“真”运动路径。  相似文献   

3.
陈静  田学礼 《湖北体育科技》2022,(12):1083-1086+1118
为推动我国身体认知理论研究的有效开展,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理论发展的困境和机遇进行了梳理。认为,身体认知理论发展面临着概念内涵不明确、研究目标和使用范围不清晰、研究方法不完善、研究思潮凌乱等发展困境,导致身体认知理论发展进路不清晰、实践应用和认知策略开发不足。当前身体的觉醒与勃兴为我国身体认知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环境;体育学学科定位的突破诉求为其提供了新动力;“体认”研究范式的逐渐成熟并提供了新方位。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提出了形成基于多元视角的研究格局、发展开放包容的话语体系平台、强化以“运动学习”为旨意的实践理性的理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运动态身体”是克里斯·希林身体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希林以“肉身实在论”为理论基础对体育运动中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质考察,提出身体是体育运动的源泉,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体育运动产生社会效应的定位场所.“运动态身体”也是一个未完成的概念,希林指出,现代东方体育运动的兴起无疑会丰富“运动态身体”的内涵.“运动态身体”为重新审视体育社会学的合理性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田野 《体育科学》2023,(6):61-70
运动促进健康已成为当今全球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倡导、鼓励人们积极参加运动健身活动,提高健康水平。然而,在运动健身活动中,运动不足与运动成瘾两级化现象亦不容小觑。研究系统总结全球范围内运动不足、运动成瘾现状,分析运动不足、运动成瘾的主要危害与影响因素,基于身体活动最小努力理论探讨身体活动不足发生机制,基于运动成瘾交互模型探究运动成瘾发生机制,阐述运动不足、规律运动健身活动、运动成瘾发展模式,进而提出减少运动不足人数、规避运动成瘾的对策:1)强化控制过程运动健身动机,获得积极自动情感评价;2)遵循运动量-效应曲线规律,享受运动愉悦感受;3)关注运动依赖易发人群,实施运动成瘾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6.
论体育学习中的“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在体育教学理论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技能”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在近20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有关“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技能”等问题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意义无非是体现在“现在”和“将来”这两个时间维度上。运动技能学习的“现在效益”,既体现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又体现在它能满足学生对运动文化的需求;运动技能学习的“将来效益”则体现在学生所掌…  相似文献   

7.
运动员身体的机能状况可以预测吗?运动量安排的合理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国外、国内往往都要用很多现代医学仪器,经过繁琐的医学检查才能得出结论。这对教练、队医来说是很麻烦的事,况且有时也来不及。而我国的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宝库,其中“脉象”是中医用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经过自己十多年来在运动医学中应用的初步体会,认为“脉象”还可以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进行预测;及时  相似文献   

8.
三级跳远选材要遵循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采用不同的选材标准、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特异性指标、在训练过程中完成选材的原则;选材内容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选材。  相似文献   

9.
运动处方指导人们身体锻炼方面的应用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使人们进行身体锻炼方--法等向着科学化、效果良好化、明显化的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运动处方的有氧运动的健身价值、超量恢复原理和“全面身心健康概念”三方面的健身理论基础,为运动处方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个性化指导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身体训练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取得运动成绩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运动能力。即提高运动功能:包括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运动素质。发展运动素质的特点是具备“超杀”的能力:即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要超过解决运动员运动任务所必须的水平。身体训练的任务是要提高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过去在身体训练中进行大量的一般身体训练,是对运动项目特点探索不够的结果。一个专项运动员各项素质要达到什么水平没有一个量的标准,因而身体训练有点盲目的性质。虽然通过调查也有些指标,但也未作最优化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孙婉容 《武当》2009,(11):8-10
古时运动身体的方法有《五禽图》。因其有体无用,故其法不传。要之,不外使人效其动作,仿其性能,运动身体,使血脉流通,藉以焕发精神而已。今内家拳即其遗意也。夫身体愈运动愈坚强,无人不知。然有因激烈运动反致受伤者,推究其故,不外气不足而努气努力所致耳。今人恒言气力,不知有力无气,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对象是“体质教育论”。主要分析了构成“体质教育论”的几个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教育”、“增强体质”。结论是:(1)通过对“真义体育”之争(“三基论”与“技能论”之争)的整理,发现了“能力论”与“内容论”的课题;(2)通过对“身体”和“教育”的分析,指出为了“身体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必要把“运动技能”也纳入“身体教育”体系,有必要关注身体的意识及感觉感知方面;(3)指出了体质课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运动)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学生才有可能意识到用运动(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体质。  相似文献   

13.
对参与瑜伽和拳击2种健身项目的20位女性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和观察。在结构化身体理论的视域下,从女性健身实践者内部经验与视角出发,讨论2种运动健身场域内女性的身体运动与性别规范之间的重合、错位与冲突,揭示运动身体实践对性别化身体秩序的挑战与重塑。认为:运动实践中的身体体验可促使女性健身者从关注“客体的身体”转向关注“主体的身体”,并使部分女性受访者不断反思以往的性别经验,重新定义健身活动对自我的意义,使性别二元结构在个体层面产生松动。  相似文献   

14.
着重介绍了国外青少年身体活动和运动动机研究.主要涉及身体活动和运动动机理论,竞技运动的参与动机与退出动机,身体活动与闲暇运动动机,竞技运动和闲暇运动动机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身体活动水平与动机等方面,并分析了已有研究在跨文化、社会性动机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身体锻炼的目的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有限度的活动没有一个是目的,全都是相对于一个目的的活动”只有当目的存在于其中的运动才是完全的活动。也就是说日常随意的身体运动不都能增强体质,因此,身体运动要作为体育手段一定要有条件,不是任何人从事什么身体运动都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必须是选择地进行加工、整理后才能称其为体育手段。那么要使身体运动成为体育手段服务于增强体质的目的,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相似文献   

16.
武术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运动是一种隐含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形式,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实质是不同身体文化的互动;运用“临界正态分布方法”对武术运动发展理论假设的探讨,为审视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提出武术运动国际发展新理念,即互动和谐区(非偏离)的稳定和偏离区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正>一、了解1.了解自身。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可能自己不是特别清楚,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更是不甚了解。体育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体健康状况,尤其家长不要对孩子隐瞒一些潜在危险的疾病,让其知晓由于身体原因,做哪些运动容易受伤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如,肥胖的学生要明白为什么跳跃类的运动不宜多做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发现近年来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等压力大及身体运动不足等原因,从而导致身体素质逐年下降。通过对中国传统导引术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探索其对大学生的身体发展产生的良好影响,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健身理念,以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余暇运动论     
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机器化生产,解放了劳动力,传统的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同时带来被称为“余暇”的社会问题。余暇的典型形式之一是身体娱乐(PhysicalRecreation),本文称为“余暇运动”,它区别于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身体运动(PhysicalEducation),亦区别于追求锦标的高级竞技(ToplevelSport)和具有强身祛病为目的的身体锻炼(PhysicalTraining)。余暇运动是继18世纪英国“乡村运动”和以后西欧的“户外运动”发展的产物,它是运动者自愿参加的,非功能性而有意义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游戏(Games)形式。本文在追溯余暇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历史背景下。阐述了余暇运动的指导思想,即新的身体运动观──“运动目的论”。区别于运动手段论,运动目的论强调余暇运动对人的身心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意义,它尊重人们对运动的需求,注重自发地、自主地从事运动。而这一切又是人们体会运动中的真正快乐,从而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的重要条件。那么什么是运动中的快乐呢?这是余暇运动理论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于是文章进一步论证了作为运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的游戏论。最后,作者认为,真正的余暇运动本质上代表着人类?  相似文献   

20.
运用动态力学理论,建立单腿摆动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方程,运算推导出人体在腾空阶段由于合理的肢体摆动水平速度出现增量,因而证明人体重心在跳远腾空中不是单质体空间运动轨迹,提出了由于肢体后直、前屈,速度快慢、力量大小的摆动而引起人体速度和位移变化的“动态抛物线”理论;并用加速传感器测试系统测试运动肢体摆动参数及身体在空中的速度变化,对“动态抛物线”理论进行了验证。这与传统的“起跳腾空后,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理论迥然不同。利用这种理论,可以规范和完善跳远空中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