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张宜 《辅导员》2014,(9):51-51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 看大海,浩瀚无边, 看天空,漫无边际。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 看草原,一碧千里, 看高原,坦荡如砥。  相似文献   

2.
头发     
小时候的我,对头发根本没什么要求,只遵从父母之意,让剪就剪,似乎这头发不属于我一样。这或许是因为我当时缺乏审美观念的缘故吧!说实话,当时的留着平头的我活像一只panda,胖乎乎的,又矮又呆(和现在的我相比简直两个样)再加上“坦荡如砥”的头发,人见人爱。因此,我小时候没少博得叔叔阿姨的欢心。  相似文献   

3.
自四川乐山参加学术研讨会归来途中,我特地在徐州下车。此刻,一轮中秋圆月正俯瞰人间,泻下一地银辉。次日清晨,我便不顾旅途劳顿,与同伴乘上鹏程快客,向西北方向的沛县急驰,去拜谒我国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汉朝的开国者———汉高祖刘邦故里。车窗外飞速掠过的是坦荡如砥的平原和起伏连绵的丘陵。一些零散的久远的记忆也在我脑海中纠结着、聚散着:少年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李清照诗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中学课本上的“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十年前湖北之行,因意外地置身于“四面楚歌”的编钟声中而至泪下如雨,感同身受了…  相似文献   

4.
《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对于其中的“割”“折”“发”三个字.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读本》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5.
麦子     
在胶东的平原 ,麦儿最是动人的植被。时节深秋之时 ,长短不一的高粱秸子 ,苞米秸儿 ,谷子杆儿 ,豆子梗儿 ,被秋收的忙乱斩杀殆尽。平原又恢复了本来的平坦 ,上面的蓝天似也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这时候细小的麦粒 ,像婴儿被母亲放进襁褓 ,被小心地埋进了泥土。在这万物凋零枯黄的季节 ,广阔的平原上偏又露出宛若初春时节“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嫩绿 ,凋零的季节被广阔的麦苗的绿色安慰。待到百草完全枯尽之时 ,麦苗却正浓绿了坦荡如砥的整个平原。麦子的天性不仅让农人对其爱若儿女 ,也惹得上苍对它怜爱有加———当西伯利亚的冷魔残暴施虐 ,让枯…  相似文献   

6.
1.ying 赢:余利;利润。晁错《论贵粟疏》:“操其奇赢。”(牟取暴利) 蠃:姓。苏洵《六国论》:“与蠃而不助五国。”(蠃,指秦始皇。) 2.yi 羿:后羿,古代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羿亦有罪焉。”翌:明(天,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3.di 诋:说坏话;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诋大酋当死。”砥:磨刀石。沈括《活板》:“药稍熔,则以一铁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4.bu 晡:申时,等于现在的下午三时至五时。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逋:逃亡;逃跑。马中锡《中山狼传》:“狼失声而逋。”  相似文献   

7.
璧玉晶莹《白杨礼赞》算得上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散文一开始,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为什么要赞美它?这就造成了近乎悬念的效果。但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抛开读者的好奇,从容地写起了大西北黄土高原。通过“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群山“宛如并肩”,从疾驶的汽车里向外望去,整个大草原好似“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等描写,着意突出了“雄壮”、“伟大”的内涵,令人联想到:在这样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广袤千里、坦荡如砥的河北平原尽东南——碧波万顷的渤海西岸,蓦然崛起一座山.山虽不高,并无峥嵘之势,但点缀在滨海平原上,却十分壮观.这座山就是海兴县境内的小山.  相似文献   

9.
《福建教学研究》2007,(1):F0002-F0002
南安三中是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现有在校生2729人,教职工183人。学校占地172亩,拥确省级达标图书馆一座,藏书9万余册。建筑面积:万多平方米。绿地面积7千多平方米,漫步南安三中校园,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图书馆;雄伟壮观的教学楼、科学楼;坦荡如砥的运动场;舒适温馨的教师住宅小区、学生公寓;幽雅别致的绿化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0.
七色花     
慢悠悠地走在绿草遍布的乡问小路上,听着那“哞哞”的牛叫声和清脆的忽而飘向天际的“啪啪”的鞭响,别有一番风情,一番韵味。 黑油油的土壤在雪亮的犁铧上翻动着,闪跃着,仿佛是钢琴键上跳动的音符,那么有韵,沁人心肺的泥土气息慢慢地散发着,而后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耙在牛的牵引下左一荡,右一荡地缓缓滑着,为犁好的土地抹平“创伤”,进行“美容”。于是地便平整了,一眼望去坦荡如砥。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作文的心理流程,是设计作文教学程序的客观依据。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从写作动机的触发,反复忖度、思索直到了然于心,整体构建好,落墨于纸上,乃至于修改、完稿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坦荡如砥的直向的通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中,从降落凡尘起,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总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挥霍:时间,拈一片在手中,绿莹莹泛着水圈。有一天干枯,又拈起一片,如此几次,好像总也拈不完;还有思想,常常不加掩盖,该笑则笑,该骂则骂,放肆着,便难免如纵缰的野马,迷失于荒原,眼前坦荡如砥,却找不到方向……  相似文献   

13.
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谴责。但有人曾把批评与表扬比作在做人的思想工作中的一粗一细的两块磨石——砥和砺。由此,如把有较高再生性的表扬视为“砥”的话,那么以鞭策的形式,且能唤起人们意识的“砺”便是批评了。作为学校的领导,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刚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表扬与批评都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4.
《白杨礼赞》中黄土高原风光的描写,决非闲笔,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我们应细心揣摩、玩赏其中的佳处。设置背景。黄土高原,“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地势“雄壮”;“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色彩绚丽。“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是伟大祖国悠久历史与壮丽河山的象征,那“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的“麦浪”,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与其说黄土高原孕育了白杨树,不如说伟大的民族孕育了白杨树。白杨树不是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吗?正是坚强的民族,滋育了不屈的  相似文献   

15.
刀与磨刀石     
一段时间,刀与磨刀石互不买账,都说自己更有价值,更有作用。主人为了让它们能够团结共事,把它们叫到了一起。“你知道为什么我喜欢用你吗?”主人先问刀。“因为我锋利。”刀炫耀地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锋利吗”?主人问。“因为都是有我啊!”在一旁的磨刀石忍不住插嘴说。接着,主人又问磨刀石:“你知道为什么我会看上你吗?”“因为我有用。”磨刀石高傲地说。“你知道为什么有用吗?”主人问。“因为有我啊!”在一旁的刀也忍不住插嘴说。最后,主人对刀和磨刀石说:“你们一个被我重用,一个被我看上,是因为你们谁也离不开谁。一旦离开了对方,…  相似文献   

16.
一条路     
世上的路,有的坦荡如砥,有的曲折离奇。人生之路更是如此——有时与风雨同路,一路上电闪雷鸣,惊心动魄;有时雨过天晴,又见云淡天高,花香鸟语。一路走来,高山流水,芳草萋萋,满眼都是风景,满心尽享喜悦!最怀恋,童年的路。怀恋妈妈的催眠曲——"睡吧,睡吧,我心爱的宝贝……"那样的温馨甜美,夜夜伴我入梦。怀恋爸爸宽厚的肩膀——骑在上面,威风凛凛的我,那欢乐的  相似文献   

17.
五月的一天,我和青年作者何亚京同坐一列由石家庄开往沧州的列车.望着窗外广袤无垠、坦荡如砥的田野,何亚京颇有感触地说:“我出生在冀中平原、生长在冀中平原、应该写出平原的特色、写平原才是我的根本”!面对这个年青的平原之子,我不禁遐想联翩:是啊!冀中平原、燕赵故地,古往今来,你孕育衍生着多少慷慨悲歌之士,广识博学之才;在二十世纪的人民革命斗争中,你又献出多少沙场猛将,培育出多少文坛骁勇.当新时期又使你青春焕发之际,你就更值得赞颂.看!四十年代弛名冀中的文坛宿将们正带领着一群崭露头角的新秀,挥笔而来!而何亚京,这个年仅廿八岁的青年,就是你年青的歌者.  相似文献   

18.
一 穿行在豫东平原上,坦荡如砥的平畴沃野上随处可见一头头很熟悉的生灵。它匍匐着身子,低着头,扬着角,睁着圆鼓鼓的眼睛,喘着粗气,吐着白沫,在艰难地默默地耕田、耙地、拖车、轧磙子……它的身后是一丛丛浪花般的土块,是浸着血痕的深深足迹和辙印,是扶着犁耙、扬着鞭子、光着脚丫、吆吆喝喝的农民。这就是牛和农民形影不离的剪影。  相似文献   

19.
汽车在黄土高原上行驶,目睹了“雄壮”“伟大”之后,心头暗滋暗长了“单调”的味儿,而猛地看见了哨兵般的白杨树,于是“惊奇地叫了一声”。以上是大家熟知的《白杨礼赞》的部分内容的概述。但为何“惊奇地叫了一声”,白杨树“幸有我来山未孤”的功能究竟如何理解?按常理,那“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那一轮一轮的麦浪,那“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高原,那气势,那味儿,怎的让人觉得“单调”“恹恹欲睡”?原因何在?评析《白杨礼赞》的文章也可谓多矣,但对上述问题的论述却不如人意。我认为,问题发生在对黄土高原景色的描写之后,解决问题,就有必要对那段描写在全文中所起作用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
厝《汉语大词典》1·926(1册926页之省称,余同)下释为“磨刀石”,本无不可。大徐本《说文·厂部》:“厝,厉(砺)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王筠《说文句读》在“厝,厉石也”下注:“《字林》同。”又注:“此字当与氐(砥)、厉、(厂佥)三字为伍。”《一切经音义》卷九引《说文》亦与大徐本同。诸家均砺石之义。但也有不同意见。段玉裁明确指出(1)“厉石”为厝(错)石”之讹,厝石为治玉之石,如金钢钻之类。(2)从许多体例看,义近词相次,但“厝”并没有和表示磨刀石的“(厂氐)、厉”为伍,说明为别一义。其文如下:“各本作‘厉石’,今正。《小雅·鹤鸣》曰:‘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传曰:错,错石也。今本少一错字……下章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曰:‘攻,错也’。错,古作厝。厝石,谓石之可以攻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