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信选登     
《网球》2011,(12):8-8
serra先生: 我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父亲,我只能简要地告诉你这些:为了让女儿学好网球,我已经耗干了家里的积蓄,在她只有13岁的时候我已经负债累累,而明年是她成长的关键一年,但她说她已经不爱网球了,她不想再参加那些全国青少年比赛。  相似文献   

2.
小城故事     
serra 《网球》2013,(9):136-136
当我清晨抵达小城的时候,一位穿着宽松黑色西装的先生马上停止了打哈欠,招呼一个年轻人提起我的行李。"我是网球协会的主席席希恩。"我马上握过他的手,"好高兴啊,这么早就看到了您,席恩先生。"他说:"不用那么客气,叫我席西恩好了。"我脑子里实在浮现不出他的名字该怎么喊,到底有几个席,不知道是他在结巴还是我糊涂了,直到他拿出名片,我才搞清楚是哪三个字。  相似文献   

3.
蝈蝈 《网球》2013,(8):95-95
打球已经快10年了,无论从身体锻炼,还是内在的内心控制上,网球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拓宽了交际圈,也让我在打球中找到了自信,网球成了我的一部分,有时像我的初恋情人,有时像我的至亲家人。我打网球也是很偶然,我在一款网球游戏中感受到了网球的魅力:抽击、切削、挑高球、扣杀,让我感受这项运动的刺激与爽快,于是我大学2年级的时候开始打网球。从我拿起网球拍的那时起,就决心坚持下去,希望能越打越好。初学时,很  相似文献   

4.
汪涛 《网球》2013,(8):104-105
在上海市中山南路28号久事大厦17层的办公室里,杨亦斌翻看着记者带来的《网球》2011年11月刊,两年前的上海大师赛期间,上海大师赛赛事联合总监杨亦斌和吕华勇在劳力士的现场接受了《网球》杂志的采访。"我们在2000年喜力公开赛的时候就开始合作了,那个时候我就接受过你们的采访,我还记得杂志曾经有一位叫吕博的记者。""吕博"其实这是《网球》前编辑部主任胡楠众多笔名中的一个。"那个时候的杂志是《网球生活》,算是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是一名网球爱好者,做网球记者是最好不过的职业了,可以将爱好与工作密切而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工作的同时享受快乐,但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将自己等同于一个球迷。这是我在负责网球编辑报道几年之后慢慢体会出来的。 负责编辑网球版的时候,我还不是网球爱好者,至少还不会打网球,这也就决定了我不会是一个狂热的网球迷。刚接触网球的时候,我完全是以工作的态度对待网球的,虽然此前对世界网球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远没有到热爱的地步。那时采访网球顶  相似文献   

6.
1.我是《网球天地》的忠实读者,得知杂志扩版非常高兴,希望在此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个人资料如下: 陈曦,女,白羊座,偶像:格拉夫、阿加西,心愿:结交天下所有喜爱网球的朋友。 通讯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职业中专2001级法律文秘班27号信箱。 2.我出生在网球之家,父亲是一名业余网球运动员,也是我心目中的榜样,他引导我走上网球道路。 我现在还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杨轶光,绰号“天才”,网名休  相似文献   

7.
网球快乐     
采访球星是常事,而采访球友却是第一回,既然要做好第一次,我就找到了当网球教练的同学汪俊帮忙。按照规模和品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行网球俱乐部应该算是海淀区同行中的佼佼者,汪俊的网球小团体就是在这里活动。来之前,汪俊就告诉我,因为网球,他们已经成为了朋友,而因为友谊,他们更加喜欢上了网球。这一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宽敞明亮的球场上,就数汪俊的小团体最热闹,而俞楠则是其中之最。大眼睛、马尾辫,总是蹦蹦跳跳,总是笑着,而打起球来,那种认真用劲儿,却谁都比不过。  相似文献   

8.
朱迪·穆雷不仅仅是一位母亲,还是一位成功的教练,更是一位网球推广大使,她坚信只有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让网球这项运动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今年的3月3日是第二个世界网球日,朱迪·穆雷也借着这个契机畅谈了如何让网球走进更多的家庭。  相似文献   

9.
外场     
《网球》2007,(2)
菲尔·杰克逊:这位刚拿到执教900胜的NBA名教头,在接受《TENNIS》杂志采访时公开表示:澳网应该推后几局举行,好让职业网球选手们能够再多一些休息的时间。“运动员们不该透支自己的精力,我希望能有更多阿加西式的网球精英出现。一项竞技运  相似文献   

10.
《网球》杂志今年第五期上有一篇香港网球协会总教练林秉超先生写的文章《十四岁,亚洲职业网球的软肋》,读后我的感想很多。我以为,目前有两个理由要求我们更进一步的探讨这个问题,这两个理由是:一、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在“体制”外参加网球的系统训练,这是中国网球的希望之所在;二、在中国,网球训练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手段上都亟待提高,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资源流进网球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了;同时,这些“体制外”的少年对网球的各种新理念有强烈的需求。林秉超先生在文章里列举了很多问题,我都深有同感。同时我还认为,在中国的现阶段里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教育家长”。因为家长才是掌握着这些少年成长的过程的决策者,而目前亚洲的各种投资者,网球协会、管理中心、企业,正如林秉超先生所说,只有在看到比赛成绩的时候才会出手赞助。因此,家长必须懂得:一、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职业球员的“料”;二、如果是“这块料”,如何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写下这些文字只为和网球爱好者分享心中那份对网球的执着,也希望我这份执着可以让更多的人喜欢网球,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我的父亲是一名业余网球选手,他是在我6岁那年开始打网球的,于是我也从那么小就开始接触网球了。当时,小小的  相似文献   

12.
汪涛 《网球》2013,(7):92-92
2009年6月,《网球》杂志的记者谢明造访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莱阳小学,对这所上海市的特色网球学校的报道《一个小学的网球迷你秀》刊登在了《网球》杂志2009年的7月刊上。当翻开四年前的杂志,韩毓敏老师说:"这些年来这里采访的媒体不计其数,但看到这篇文章我还是能够清楚地记起当时采访的景象。"莱阳小学的趣味网球是韩老师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搞起来的,学校也得到了上海网球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之前,浦东新区是没有网球队的,在2009年的时候莱阳小学的网球队就代表浦东新区去参加了上海市的青少年比赛,韩老师当时跟校长说"我们绝不能垫底",最后的成绩也令人欣喜,网球队  相似文献   

13.
在上期《网球》杂志上,我写那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父母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便糊里糊涂地让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职业网球。我的本意可不是要吓唬你,只是想让你知道,职业网球并非对谁都是一条康庄大道。所以,在学网球的同时,为孩子另外准备一条退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认为,网球与知识学习是可以齐头并进的。  相似文献   

14.
在结束不久的北京、通辽和乌兰浩特等4站国际女子挑战赛中,复出不久的李娜一举包揽了全部4站比赛的单打冠军。在郑洁法网屡创佳绩的时候,李娜的优异表现让关注中国网球的人们又燃起了另一股希望的火苗。李娜蛰伏近两年的时间里都在做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复出?她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带着种种疑问,我们采访了李娜。  相似文献   

15.
《网球》2007,(8)
大家好!我是刘晖,喜欢网球,是因为看过一张穿网球裙、正在打网球的女孩子的照片,觉得好漂亮、好有活力。于是,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在球场上漂亮地打网球。14年前,我有了自己第一支网球拍,但是由于网球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运动,那时很难找到教练系统学习,所以拍子一直被当作摆设挂在墙上。直到2年前我的朋友约我一起去学网球,才算圆了我的网球梦。  相似文献   

16.
    
建议先生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田言辉朋友来信建议:《足球世界》能否在杂志上介绍一下国内著名球员小时候的踢球经历,让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们也受到一点启发。 答复:田言辉朋友的建议的确启发了我们的思路,在今后的采访中,请田言辉朋友放心,我们一定会留意去搜集这方面的素材,并争取早日和读者见面。 江苏省无锡市的张鸣朋友建议:贵刊在1996年的彩页安排上,请不要把辽宁队彻底忘掉,尤其是姜峰、于明和庄毅,希望能在贵刊的彩页上看到他们。 答复: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配合有关辽宁足球的报道,在彩页上把张鸣朋友的建议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7.
《网球》2006,(11)
最近,我看到了一份报告,是关于上海网球运动状况的调研报告,这个调研是在上海街头随机采访的,整个调研报告内容细致,数据详实,这对发展中的中国网球是难得的。不过,我本人一向对数据不太敏感,因此看报告的时候,对那些图表一扫而过,但其中有一项,我却琢磨了半天,这项调查的内容是网球运动的联想,用词语来表示,这多少可以看出人们对网球运动或者网球爱好者的模糊认识。排在第一位的是:健康。大约有75%的人选择了这个词来描述网球。这个词排在第一位应该是理所应当的,运动嘛,哪能不健康呢?但仔细一想,还有25%的人没选健康,这让我有些不解,难道还有人认为网球不太健康?也许网球肘比网球运动还著名。第二位是:休闲。说实话,我不喜欢用这个词来表现网球。市面上的小食品被称为休闲食品,街上很多桑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新林院的林间有一处网球场,是老年人的乐园。每天,钟爱网球的人们在此相聚。看着那些已年过六旬的老人竟也潇洒地大力发球,网前左扑右挡,底线大角度抽杀,真的让人感慨、让人激动……是网球让他们与岁月赛跑,是网球让他们感悟生命的绚丽。 我通过电话与清华老年网协的理事李隆年教授约定了采访,按照事先他给我描述的地点和路线,我毫不费力地找到了这个四周绿荫环抱的球场。我刚进入场内,从球场旁的休息凳上站起一个高大的老人,头发有些稀疏,而脸庞却显黝黑,一看便知他是网球运动的钟爱者,他就是李隆年教授。采访在他们自建的会议室进行。担任协会理事的几位老人一块儿回忆起了网协走过的历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绪似乎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相似文献   

19.
王钰  王诚 《网球》2010,(3):100-102
去年也许是我职业网球运动生涯的最后一年,为了感谢这十几年来广大网球爱好者对中国网球的关注和对我的支持,我把多年来在国内外训练所积累下来的实用技术和比赛技巧记录下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希望能对喜爱网球的朋友们有所帮助!如果有持不同意见和看法的朋友欢迎来信与我一起探讨(tenniswang@hotmail.com)!  相似文献   

20.
金路  陈功 《网球》2011,(1):102-104
从2010年一月刊开始,《网球》杂志隆重推出全新网球教学栏目——从零开始学网球。我们从去年报名的近百位朋友中,最终选取两名幸运网友,参加杂志社免费提供的网球培训。具体提供的内容是著名网球教练丁永振每月一次的网球指导、每周免费的网球场地、球拍、用球以及相关用品。我们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全程跟踪两位朋友的学球过程,并且发现训练中的问题来让教练解决。希望想学会网球的朋友们跟着做。好吧,现在我们上第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