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贫富差距现象。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收入差距主要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年收入对比;财富差距主要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对比。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我国社会进行了较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在此期间,我国社会基本不存在贫富差距现象。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和由收入差距的积累而形成的财富差距的总和。因此,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归根表现在收入差距上。在我们社…  相似文献   

2.
一、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人们的满意度却没有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贫富差距有所拉大。主要表现是:一是个人差距拉大。据测算,中国目前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300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还有近5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这方面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居西方国家贫富差距之首的美国。二是城乡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3.
追求社会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理想和永恒使命。但反思过去不难发现 ,我们对公平内涵的诠释 ,对公平本质精神的注解 ,从总体上看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我们的教科书也从来没有对公平问题作出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科学界定 ,更没有结合新的社会现实做到与时俱进。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公平观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纵观过去 ,我们在公平问题上最迫切追求的是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公平。我们始终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实现公平的最根本的因素。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会造成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以及产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的归谁所有的问题,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原始社会所有制形式是原始公社所有制。依照以上两个基本定义,我认为,《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萧平汉先生的《原始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吗?》一文(下称萧文)存在一些逻辑错误。是否正确,提出来就教萧先生及大家。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初期,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雇佣工人虽然占有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仍未摆脱受剥削的命运,“一无所有”作为劳动力商品的条件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劳动者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只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关键在于马克思说的第二个条件即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从而也失去生活资料。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个体不能凭借“生产资料共同占有者”的身分获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去交换。社会委托国家来占有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并采取聘用的方式从市场获取劳动力使用权,劳动者则以受聘形式将劳动力使用权出让而换回生活资料。其创造的剩余劳动形成社会的共同财富劳动者个人也有资格分享,这使其主人翁地位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7.
一讨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所有制,首先要问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这一问题。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存在劳动力的归属关系,因而也根本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问题:“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共同地占有生产资料,他们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他们在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上使用他们的劳动力,所以劳动者对其劳动力的生理上的占有关系没有必要变为经济上的所有关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因为,  相似文献   

8.
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和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中三个重要的范畴。搞清楚这三个范畴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所谓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的是生产资料归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是人与生产资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其内涵是人对物即财产的占有,并且凭借这种占有权取得经济利益,通过对它的揭示能展示出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它本身并不等于在社会生产和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公有制的含义所有制是指从社会宏观层面上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指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混合所有制是我国  相似文献   

10.
就教育的经济性而言,效率是其主要方面;就教育的社会性而言, 公平是其主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的效率功能和公平功能经常产生冲突。例如,有限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如何分配,能反映出对公平与效率的不同价值取向。因此,就有了二者如何兼顾和协调的问题。就效率而言,教育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同时还存在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就公平而言,既有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问题,也包括教育作为实现人际公平的社会活动对于克服贫富差距的作用。教育本身有追求效率的要求。教育产出的数量(即规模)是比较容易衡量的。尽管仅仅用数量衡量是不够的,但质量方面的衡量又比较困难。我们往往用一些考试、考级的通过率以及获奖情况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比较片面。社会可以通过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成功状况来衡量其教育质量,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1.
对“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解释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它的内涵只能是生活资料,而不可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或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这样的同义反复,也不可能是私有制,因为马克思已经明确指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分离、更高形式的结合上可以解开所谓的“辩证法之迷”。即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致性。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平等权利保证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陈学江 《语文知识》2006,(10):21-21
在现代汉语中“贫穷”是一个词.指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缺乏。而在古汉语中“贫”和“穷”却有不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搞社会主义,要不要摒弃平均主义,这在部分人们的头脑中,今天还是一个问题。他们认为,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平均主义也具有革命性、进步性的一面甚至还把它誉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现实生活中,平均主义的沉渣也处处泛起。这充分说明平均主义在我国已成为一种社会心理、一种传统惰力。因此,彻底批判平均丰义,捍卫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我们当前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贫富差距应该是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当这个差距在社会中存在是一种常态,然而这个差距过大也会引发社会更大的问题。本文从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入手,浅谈解决贫富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研究中的历史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物质生产方式。因为人们要生存,就需要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能是生产出来的,所以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及其历史运动。物质生产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劳动者和他用于征服、改造自然的劳动资料,这叫做生产力;另外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生产关系。孤立的个人生产是不能存在的,人们不通过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就不会有社会生产。所以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中与生产力并存的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人们谈论物质生产时,往往忽视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先后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中表述按劳分配,强调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中,按劳动量对生活资料进行分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一直以来都把按劳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加以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一直被认为是最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坚持了这么多年的按劳分配,我们取得了哪些可以大加推广的成功经验?其可操作性到底如何?真是最合理的分配方式吗?本文即就这个话题进行剖析,希望能够得到各路学者专家斧正。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涉及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大问题,对此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一、马、列关于过渡时期的原意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的过渡到共产主义,指的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因为就在这一篇著作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的政治关系是什么状况呢?恩格斯在另一篇著作中回答说:无产阶级把生产资料变为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贫富差距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就其主要表现、原因进行分析概括.因此,就如何防止收入差距拉大成而演化成两极分化提出自己的八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剩余劳动的教学是在讲授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工资中进行的,这无疑是科学的、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历史存在问题存在着曲解,误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是同生共灭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剩余劳动的历史存在及其实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第一,剥削都是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范围所进行的劳动,即生产超出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必要生活资料以外的生产品而消耗的劳动。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的一个标志。“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可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财产不平等现象,使人剥削人成为现实。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始终存在并体现着生产资料占有者和直接劳动者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20.
<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劳动者一无所有为条件,认为:“剩余劳动和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的被别人占有,即超出工人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须的时间以外的和对劳动的剥削,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形态的共同点。”[1](P248)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剥削是指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