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张爱玲的一部探索之作,《连环套》开掘了从姘居的角度探讨两性关系的新的题材领域。作者以深刻冷峻的笔调讲述了社会底层女子霓喜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故事。贫苦的出身、没有婚姻保障的姘居关系,让霓喜一生漂若浮萍;同时她又以母性的毅力和韧性痛苦挣扎,显示出野草般强劲的生命力。这个人物形象显示了张爱玲是以一颗悲悯的心,在观照、描述并理解旧时代女性们在生之险途中的努力挣扎和艰难求索,比某些新文学作品中把贫穷与善良简单划等号的描写方式更具有人性深度。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女性主义关注的是父权制对妇女的统治及西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妇女的统治的问题。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裔女性的命运演化史,沉默和打破沉默是其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以四对美籍华裔母女为叙述中枢,探索了华裔女性受到霸权文化、殖民话语的双重边缘化,沦为主流社会外的"他者",失去声音的问题,揭示了华裔女性沉默的根源,呼吁寻找非殖民化出路、解放女性,使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体现了作者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著名的女性小说写家,在她一生的著作中,女性形象是主要的,也是塑造得最成功最亮眼的。众多的作品与人物形象中,张爱玲对《金锁记》与《连环套》是最偏爱的,文学界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有时违反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借此传达隐含会话含义。电影《喜福会》中琳达与韦弗利的母女对话所体现出的内心活动和真实意图可通过这一语用学理论的分析得以挖掘。  相似文献   

5.
赵俊 《文教资料》2010,(25):24-2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真实直白地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统治下所遭遇的身份构建从茫然困惑走向勇敢自信的过程。一方面,她通过母女冲突及两代人在美国的边缘人境遇彰显美国主流文化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和认同使得母女两代人对个人身份有了完整统一的构建,同时也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抵制与消解。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198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轰动。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强势文化的压迫下,她的作品流露出很深的后殖民特色。本文即从后殖民角度,探讨小说中人物和小说文本的后殖民性。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连环套》中借助霓喜的遭遇,呈现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理解: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缺乏必要的自我意识,对自身价值产生误解,甘愿沦为男性的附庸;男性掌控着话语权,使女性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女性为了生存而走进无爱的婚姻,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性格逐渐发生变异。张爱玲的苍凉叙事,传达出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隐忧。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的解读,从跨文化语篇分析的角度挖掘和分析了母亲一代和女儿一代不同的女性角色认同。吴夙愿,钟林东,映映,苏安梅,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四位女性在价值观,行为规范,对自己和对女儿女性角色的认同无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女性应该是顺从,听话,与丈夫和谐相处的。而女儿一代,即吴晶妹,韦弗利,丽娜和罗丝则是在美国出生的一代,行为规范,价值观,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处处与母亲一代的认同相冲突,表现出个性、独立、追求自我价值等。文章从Ron Scollon的语篇系统,其中包括意识观念,社会化,语篇形式和面子体系四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了女性角色认同的差异受中西方语篇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殖民主义可谓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而后殖民主义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结合形成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使学批评领域更加丰富和新颖。这里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汤婷婷的经典之作《女勇士》进行批评实践,给予这位处于双重化边缘的作家及作品一个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海外寄霓君》是皖籍"新月派"诗人朱湘在留美时期写给妻子的书信集,集中展示了朱湘海外留学生活时特殊的生计和情欲苦闷。旅美期间的生存困扰让朱湘在《海外寄霓君》中暂时抛却了厌世心理,取而代之以一种虚妄的生活热情,然而后者却最终被现实击碎,并加速了诗人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女性在争取自身话语权及其社会权利的过程中历经波折与磨难。在封建社会,女性处于一种完全的失语状态,即使到了标榜民主和平等的美国社会,她们依然受到歧视,话语权受到极大地压制,但她们从没有停止过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影片《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及其女儿们在争取话语权道路上的跌宕起伏,真实再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话语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的压制、挣扎与回归。  相似文献   

12.
以《喜福会》中的男性角色为对象,分析该作品中华裔男性与西方白种男性形象的差异以及其背后所隐舍的文化意义.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女性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中关文化的碰撞与渗透中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10,(23):24-25
华裔美国文学是当今美国文坛较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热点。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讨了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小说描述了移居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的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对女性和人性的关注,是严歌苓作品的一贯主题.<天浴>是这些作品序列里的一个典型存在.远在异国他乡的严歌苓不时回望故国家园,以童年时的文革记忆作底,选取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事性作为其文化栽体,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从文秀这个具体个案里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一朵奇葩吸引了万千读者的眼球。这部以四对美国华裔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的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调书写了一个个隽永而绵长的情感瞬间。这些故事讲述着四位母亲从中国到美国寻求生活希望的艰难历程,她们的选择是对流浪的诠释,是生存的另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支从跨立化交际的角度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冲突正是两种变化的冲突。在探讨第一代中国秽民和她们的后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她们如何解决矛盾以及最后互相理解中.我们看到中西文化由冲突碰撞到融合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探讨了出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将以作品为基础分析母亲的形象与女儿的形象,拟通过对母女形象的分析探求谭恩美在异国所寻求的那份无法割舍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8.
童安剑 《海外英语》2014,(8):232-233
《喜福会》中从头到尾都充满了食物的意象,而且这些琐碎又丰富的食物意象传达了不同的意义。该文旨在分析喜福会聚会上的饮食、四位母亲回忆中的食物和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宴席,进而揭示食物这一特殊语言唤起美籍华裔女性对往昔的记忆和今朝的思考,折射她们对身份寻求的心路历程,实现了母女之间、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郑茂  张丽 《华章》2012,(34)
本文通过分析《喜福会》中的人物对白,阐述了礼貌原则可帮助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更好完成.因此,适当运用礼貌原则,不仅可协助人们更加顺利地进行日常交流和交际,更能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朝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美国华裔母系文学的代表作,自其出版就受到大多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尤其是白人读者。虽然,在此书中作者谭恩美赋予了母女以中心地位,但读者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华裔女性的边缘化地位。基于此,从华裔美国母亲的"他者"身份、解读东方主义情结,以及探讨"心理精神因素植入系统"在小说中的作用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该作品中华裔女性边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