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小青 《新闻窗》2012,(5):123-123
随着城市营销观念的树立,影视宣传片成为了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形象宣传片如何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眼球,博得“第一印象”,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话题。所谓“第一印象”,在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的传播理论研究上也称为“首因效应”。上海、成都两地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在海外的成功营销,是“首因效应”理论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2.
思维定势不仅对新闻传播者的认知产生影响,而且对受众认知也产生, 体现在受众态度及定势效应的形成上。受众定势效应大致有以下种: 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受众依据最先得到的信息进行判断,由此形成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新闻媒体的第一印象,即入为主的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3.
在广播工作中,如果我们注意研究受众心理,研究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就能使我们的新闻、专题等节目深入人心,强化和调节受众意识和行为指向,达到我们宣传的目的。求新心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初次接触某人、某事、某物后所形成的心理效应,或者叫第一印象。一般来说,首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心理学中的“心理距离”学说,分析了“馆读关系”(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在所存在的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马太效应、社会刻板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现象,提出了要缩小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必须要努力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两会”上被朱基总理点名回答提…  相似文献   

6.
采访活动中,记者礼仪是记者留给采访对象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往往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波及采访效应。 良好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绿色通道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新的人和事的认识,第一次接触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人们就格外重视这“第一印象”,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艺术中,为了给观众造成鲜明强烈的“第一印象”,有所谓“亮相”的招数,开场时演员一出场就来一个特定的造型动作,一瞬之间,精神俱出。新闻导语当然也十分重视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不同的是要求更高,导语要在读者匆匆一瞥之中,就把他们勾引住,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这一瞥不仅仅指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第一行,最重要的乃是导语开头的六七个字。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管理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静  兰孝慈 《当代图书馆》2007,(1):41-42,26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职业高原、职业倦怠等职业隐患现象不断出现。笔者认为,产生的原因既有体制问题,也有领导管理方式不当的现象。本文引入心理学与管理学的著名定律“皮格马利翁效应”,旨在使图书馆管理者从“皮格马利翁”得到启示,消除图书馆的职业隐患,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的心理暗示下,不同个体针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感受,这是由于在个体认知过程中,最先输入的"第一印象"信息会对个体以后的认知产生显著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将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一件优秀的数  相似文献   

10.
新闻作品要成为作者与读者的精神纽带,便要研究读者心理需求,引人注意;讲究心理效应,扣人心弦。一、新闻写作与首因效应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新闻传播迅速及时,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就是首因效应。1959年达赖喇嘛离藏,新华通讯社及时发布《达赖被劫去印》的报道。后来,印度新闻媒介多次歪曲报道,但毕竟为时已晚,无法改变国际舆论的心理定势。新闻传播,为什么要讲究时效?从信息论的原理来看,第一次传播,不但信息量大,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最深。一般说来,在准确、保密的前提下,尽快  相似文献   

11.
黄谦  吴韦  戴李敏  刘爱兰  蔡鉴  蒋湘荣 《大观周刊》2011,(33):108-108,118
文章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来阐述高校大学生中“离心”心理效应的现状。从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网络依赖、学校住宿安全等问题入手,来揭示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离心”现象的影响。并且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交叉学科切入主题,全方位的研究大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现象的同时,提出了缓解高校大学生“离心”心理效应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神曲”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传播学现象。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来编制一套评价神曲特征的量表。从“神曲”音乐传播的媒介环境、内容特质、场景特征、传播效果等传播学视域出发,有效融合了心理学中的“耳虫效应”,从宏观到微观、由外及内地对“神曲”进行考量,这对未来“神曲”界定的细化、研究的多学科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价值,在多领域、多学科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职业高原、职业倦怠等职业隐患现象不断出现。笔者认为,产生的原因既有体制问题,同时,领导的管理方式不当也难辞其咎。本文引入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着名定律“皮格马利翁效应”,旨在使图书馆管理者成为皮格马利翁,消除图书馆的职业隐患,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李沙沙 《新闻世界》2012,(10):109-110
传播学中的首因效应指的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优先效应,在市场活动中这种优先效应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加多宝凉茶更换商标后,为了克服“王老吉”这一品牌的首因效应,从舆论、渠道、广告和活动各个方面进行整合营销,试图对消费者进行心理图像重塑。本文具体分析了加多宝集团如何运用多种营销手段进行品牌再造。  相似文献   

15.
标题是报纸的“眼睛”和“脸面”,是报纸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报纸要想“抓住”读者,吸引读者的“眼睛”,关键就是要制作出好的标题。笔者常看《宝鸡日报》,发现该报文章的标题新颖、独特,不同凡响,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徐小燕 《新闻世界》2008,(12):75-75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它比作新闻的“诱铒”,也有人把它比作“眼睛”或“生命”。它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如何,对这条新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欣赏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从引起知觉偏见的原因谈馆员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中引起读者常见的四种知觉偏见现象原因,即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型作用。并分析这些知觉现象的积极作用同馆员形象的内在联系,从面树立起跨世纪馆员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读者感知报纸的好坏,“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想在第一时间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且使他们产生读下去的兴趣,具有较高美学原则支撑的版面设计起着重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霍桑效应”呢?它来自霍桑实验。1924年至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企业管理改革实验中,以1927年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的心理学实验最为有名,该研究强调了个人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劳动态度和生产效率的影响。该实验及其成果“霍桑效应”等,对新闻和传播学有极大的借鉴作用,让我们注意到被采访者和采访者的心理对新闻真实性和传播效果的影响,这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所谓“霍桑效应”就是“被试效应”,指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的有意识的变化。在新闻学中,会产生类似的情形,即“被访效…  相似文献   

20.
廖声武 《新闻前哨》2012,(12):22-22
三峡日报一系列典型人物报道之所以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应该说与传播实践上对“自己人效应”、“马太效应”、“模仿效应”正向功能的重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