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克隆 转基因 生物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隆,转基因,生物安全三个滚烫的词汇,在每天的新闻媒体中都能见得到.但它们的具体意思,别说公众缺乏明确的认识,就是在生物科学界也未必有一致的理解.我想从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角度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某些解释,实际上是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希望和大家共同进行探讨.对于这三个概念,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二是发育生物学的主要问题,三是把克隆技术和转基因纳入到发育生物技术的范围中去讨论,四是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涉及较晚,无论在行政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重大问题研究与公众交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本文在对国际组织、美国和欧盟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经验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转基因作物应用利弊全面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科技信息》2000,(8):70-73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关注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正在成为众矢之的。 虽然现代生物技术为人类解决粮食,药品和环境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其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关于基因工程潜在风险的广泛争论。 面对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日趋广泛地大规模地释放到环境,其产品成为饲料、食品和医药的现实,国际社会十分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是:  相似文献   

5.
潜在的和扩大的危害 1998年,英国罗伊特研究所的普斯陶教授做了一项研究,得出转基因土豆危害田鼠的免疫系统的结论,由此挑起了世界范围的一场大争论,最后英国皇家学会以研究设计不科学而否定了普斯陶的研究结论.但是此事并没有完结,陆陆续续的研究结果和以前没有透露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改造食品的副作用远远大于人们的想像.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利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科知识》2001,(11):4-6
现阶段的转基因技术对解决人类饥饿问题还属南辕北辙,生物技术的核心是“诱导调控表达”技术,转基因只是外围技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转基因作物为例讨论了转基因的生物安全。转基因作物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安全性也成为研究的焦点。从目前转基因生物安全主要争论的内容出发,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生态学后果、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害虫的抗性进化等方面,结合相关的案例综合介绍了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对那些科技界争论较多,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事件的起因和主要结论进行了客观的评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生物安全的要求,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1)以生物安全相关的科学问题为主,具体的目标生物为辅,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2)加强生物安全的监测与监管,鉴别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适当设立转基因保护区,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3)重视公众知情权,不仅宣传转基因生物带来的惠益,也应告知其风险及管控措施,促进公众的理解和认可。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爆发,俄罗斯乌克兰冲突中的乌克兰生物实验室问题使得世界各国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哈萨克斯坦是我国西北边疆邻国,是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首要途经国家,研究哈萨克斯坦生物安全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该文主要以哈萨克斯坦生物安全问题研究机构及国际科技中心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分析法探究了哈萨克斯坦面临的主要生物安全风险。[研究结论]该文认为,哈萨克斯坦存在高危传染病自然疫源地、高安全风险生物设施、与美国生物安全领域合作等三方面生物安全风险,会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生物安全、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国际合作计划以及我国的地缘政治安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与生物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开展生物安全相关研究的基础设施和重要平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实验室,一般用于开展烈性传染病相关研究。文章研究了国内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梳理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生物防范和极端微生物研究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建设力度、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运行保障、优化人才队伍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生物安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转基因生物安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创新型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以及互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开展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通过在教学和课程设计时进行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生物技术在新药开发与疫苗研制、食品生产与作物增产、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与降低能耗、以及刑事侦查、反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应用到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方面,生物制药(Biotech drug and vaccine)更显示出了诱人的商机,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主要产品。 1982年10月,Genentech与  相似文献   

12.
<正>雷纳托·杜尔贝科(美国,1914-2012),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杜尔贝科,1914年出生于意大利卡坦扎罗。1930年,16岁的杜尔贝科被都灵大学招入预科班;193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医。1938年,再次服役,直至二战结束。战后,杜尔贝科在政坛作短暂停留后,受聘于都灵大学,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1947年移居美国,任印第安纳大学生物学讲师。1953年加入美国国籍。杜尔贝科进入印第安纳大学之初,很幸运地投身于噬菌体权威——卢里亚(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门下求学。1951年,杜尔贝科从印第安纳大学转至加州理工学院,他  相似文献   

13.
《科教文汇》2020,(6):F0004-F0004,1
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24-),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休伊什,1924年5月11日出生在英格兰南部的康沃尔郡。中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学习电子学。1943-1946年在军队服役。二战结束后,回到剑桥继续学习。1948年毕业后被推荐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加入赖尔的研究小组。  相似文献   

14.
《科教文汇》2020,(5):F0004-F0004,1
马丁·赖尔(英国,1918-1984),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赖尔,1918年9月27日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的布莱顿。在中学时代,他对无线电非常感兴趣,自己动手制造发射机,参加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活动站。1936年,赖尔进人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学习物理。1939年,他一毕业就被拉特克列夫教授招到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电离层无线电研究小组,准备攻读博士学位。在卡文迪什实验室,他开始接触雷达天线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阿尔弗雷德·赫尔希(美国,1908-1997),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赫尔希,1908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奥瓦索。1930年,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又获该校化学博士学位。1934年至1950年,任职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1950年至1974年,长期任职于纽约冷泉港实验室,直至退休。1942年,赫尔希开始从事噬菌体研究。他与德尔  相似文献   

16.
李双 《情报探索》2005,(2):21-22
通过实际分析我校图书馆的网络环境 ,从宏观上论述了反病毒策略。  相似文献   

17.
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于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诞生。无缝之网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群体、科学、经济、环境、政治、生产关系、文化等都是编织无缝之网的参与者。网缝的有无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8.
《科教文汇》2020,(1):F0004-F0004
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国,1921-1996),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金森,1921年7月14日出生于英格兰西约克郡托徳莫登。1943年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学士学位,1943年至1950年先后任职于加拿大原子能工程署、加利福尼亚伯克利辐射实验室,1950年至1978年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1978年后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直至退休。  相似文献   

19.
<正>丁肇中(美籍华裔,1936-),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两个月后随母亲回到中国。1943至1945年,曾在四川教育学院附属嘉陵实验小学读书。1948年,随其父母去中国台湾,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相似文献   

20.
<正>阿兰·劳埃德·霍奇金(英国,1914-1998),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霍奇金,1914年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伯里。1936年,获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至1952年,任剑桥大学讲师、科研院长助理;1970年,任生物物理学教授;1978年,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在他一生中,始终保持着与剑桥大学的密切联系。当霍奇金在三一学院学习时,就已经开始进行关于蛙神经的一些简单实验,并持续了很多年。求学期间,他了解到伯恩斯坦关于神经冲动传导的理论。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