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略论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闫天灵对于中国宗教而言,世俗化并非当代独有的现象,而是肇始于古代历史的一项长期存在。考察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宗教状况。一、中国古代宗教世俗化的产生背景当代意义上的宗教世俗化是近代以来世界...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向,其主要表现为:在研究立场上,经历了对宗教功能的全盘肯定到启蒙时代后的全盘否定,再到现代的重新定位;在研究视角上,经历了从世俗化到非世俗化再到多元化;在知识论取向上,从理性批判到感性取向乃至灵性证明;在思维方武上,经历了从社会建构论到主体建构论.形成这种新取向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社会的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宗教在全球的新复兴以及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和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旨趣变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当前世界"宗教热"和"宗教世俗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如何看待宗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提出了宗教信仰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科学的,但不可否认仍存在信仰的多元化、非科学化、非理性化和世俗化等诸多信仰趋向。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越来越现实化,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又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因素。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宗教虽然是两种独立的意识形态,但从人类哲学认识史看,一般地说,唯心主义与宗教常常有亲缘关系。唯心主义是精制了的宗教,而宗教则是唯心主义的粗鄙表现。在人类历史上确有过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合流,而在“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其他“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这种唯一  相似文献   

6.
巴黎大学作为中世纪欧洲首批建立的大学之一,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巴黎大学源于教会学校,成立初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学校管理和课程安排都深受教会影响。随着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化成为巴黎大学发展的趋势。巴黎大学自治权的逐步取得、加强、衰落直到消失的过程,客观上为巴黎大学世俗化奠定了基础。巴黎大学世俗化进程打破了教会对法国教育的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相似文献   

7.
马丁·路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对"因信称义"作出了新的宗教解释,并在宣传其宗教观点的同时强调阅读《圣经》的重要性,从而大力推行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加速了教育的世俗化,世俗化的教育打破了罗马教会的教育垄断权,致使教育权力转移到世俗国家手中,教育的世俗化以及教育权力的转移是西欧现代早期国家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民办高校也出现了信仰宗教的学生群体。教育工作者应科学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和原因,强化服务育人,依法加强对高校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引领对策。  相似文献   

9.
教育世俗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崧 《比较教育研究》2002,23(11):25-29,43
本文尝试对教育世俗化的概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从民族国家与教育制度世俗化的关系入手来看教育世俗化发生的机制和性质.作者认为,教育世俗化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制度的世俗化,它是从教育的国家化开始的,但它并不意味着教育的非宗教化,而是要确立一个在宗教上保持中立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宗教建制是共灵魂.19世纪末,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学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诠释《圣经》,开始了大学宗教建制的方法世俗化.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上帝的皈依不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是追求内心上的永恒.大学的宗教建制也从方法的世俗化发展到观念上的世俗化.至此,美国大学从宗教化走到了世俗化.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走向发生了许多变化.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矛盾性、不稳定性,在价值观目标选择上存在世俗化、功利化倾向等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应采取具体对策提高引导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世纪,唯心主义仍在学术界占据一定位置,还有很多学者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中徘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便是其中一位。费尔巴哈本想通过批判宗教和神学走上唯物主义,然而,他对宗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彻底,他主张完善宗教,意图在唯物主义之上建立一种新的爱的宗教,他这种把人的感情和联系等同于宗教的观点显示出他对宗教认识的唯心性,表明了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上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甘肃省一个基督徒较为集中的村庄的田野研究,探讨了乡村青少年基督徒在社会化过程中,教会、家庭的宗教教育及其与普通学校教育之间的博弈对青少年宗教信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日学校在青少年信仰教育方面显现出某些优势,世俗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家庭宗教教育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相比之下,由于学校自身的一些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在学生信仰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当代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的文化选择与价值导向日益趋近于世俗化,功利性。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 ,大学生世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是文明冲突与碰撞带来的必然的结果 ,高等教育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冷静地思考如何在这种转型中适时的调整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相似文献   

15.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16.
王奎清 《天中学刊》2013,28(5):109-113
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广泛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正产生不同程度的消解: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世俗性、商品性、低层次、标准化和媒介化导致大学生理想信仰的缺失和迷失,抑制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造成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世俗化和本能化,形成大学生伪个性生活方式,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去魅",寻求与大众文化的结合点,创新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生活,打造精品文化教育,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世界性宗教都具有自我创新精神,能够自我调整的宗教,而世界性宗教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便是宗教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然而,这种世俗化有时候会带来问题,一旦世俗化跃出其范围,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比如,今天的“人学化”倾向便是过分世俗化的表征,其后果便是“神圣的凋零”。所以,我们欢迎宗教处于自我调整产生的世俗化,反对以世俗化为借日的“人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青年毛泽东的世界观经历了由唯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嬗变。这既是青年毛泽东主观情感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最终选择。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机制给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单伟红 《文教资料》2010,(21):90-91
西欧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天主教会的一次反叛,马丁·路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对"因信称义"作出新的宗教解释,并在宣传其宗教观点的同时强调阅读《圣经》的重要性,从而大力推行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加速了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世俗化,以及教育权力的转移是西欧现代早期国家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交往和互动的缺失,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交往视角引入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当代大学生的五种交往类型对其道德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完善大学生的交往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