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虽滥竽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之列,又写过一些别人认为是比较文学的文章;但是我对比较文学实在没有下过工夫,视野狭隘,涉猎肤浅,从来不敢以比较文学家自居.现在承张伟女士垂青,送来一部分她的力作《“多余人”论纲》的稿子,这对我简直是启蒙之举,“多余的人”的问题,我过去没有注意过.她向我索序,我实无此能力,只能写几句介乎离题与切题之间的话,以酬她的厚意.  相似文献   

2.
1995年末,我和几位同行于烟台主持召开比较文学教学教材研讨会,有幸认识了张伟女士,得知她在研究世界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后来又几次通过信函交流关于“多余人”研究的一些看法.出我所料,历经两载,她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竟拿出了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翻阅这一大捆手  相似文献   

3.
1995年末,我和几位同行于烟台主持召开比较文学教学教材研讨会,有幸认识了张伟女士,得知她在研究世界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后来又几次通过信函交流关于“多余人”研究的一些看法。出我所料,历经两载,她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竟拿出了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翻阅这一大捆手稿,仿佛看见了我同时代的一批饱经风霜、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在自强不息地寻找逝去的生命和磋航的岁月,一生忠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今又以勃勃的生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作为书稿的第一位读者,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把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并写入序中…  相似文献   

4.
我已是大名鼎鼎的合成专家了,并且开了一家名为“迷你合成”的实验室,每天客人络绎不绝。我通过合成的方法制造过许多植物、动物和人的器官,但我没有制造过人。今天,一位女士来到我的实验室,忧心忡忡,我忙问:“您怎么了?”“哎,”女士叹了口气,“我只有一个女儿,她性格太孤僻了。我……我想让您给她合成一个姐姐,来陪伴她。”我迟疑了,这可是一个难题啊。我不但没合成过人,并且这次不是做出相同的,而是要把细胞稍加变动,为女孩合成出比她大的姐姐。我只能对女士说:“我一星期后给您答复。”从那天开始,我关门停业,全身心投入合成的新目标中…  相似文献   

5.
想我的母亲     
正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我写过一些杂忆的文字,不曾写过我的父母,因为关于这个题目我不敢轻易下笔。小民女士逼我写几句话,辞不获命,谨先略述二三小事以应,然已临文不胜风木之悲。我的母亲姓沈,是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课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尝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人伸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孙毓修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既没有创作过小说诗文,也没有翻译过什么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但是,在介绍外国文学知识方面,他却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所撰写的《欧美小说丛谈》一书,对于开拓近代中国人的文学视野曾产生过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课程资源的挖掘 一次作文课,老师让大家以“母爱”为话题进行写作,方云(化名)同学交了白卷。老9币感到很意外,于是找到了她。一提起妈妈,孩子泣不成声,她说:“我不敢听到别人提妈妈,在我生活的14年中,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也没有叫过妈妈,没有发过‘妈妈’这个音!”后来经过了解得知,原来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她10个月的时候就离婚了,妈妈改嫁他乡,再也没有回来看过她。打开孩子的日记,有一段这样写道:“……多少个夜晚我会偷偷地哭泣,我不知道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活着,我也许是个多余的人,都说天下最善良的是母亲,而我的母亲却不要我了,没有母爱的日子,我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我渴望见到妈妈,哪怕仅仅是一面。”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者李红叶的著作《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对安徒生的童话做了外国文学、儿童文学、比较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全方位研究;此书是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重要著作。本书学理层面的意义在于作者由“儿童的发现”的做的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在中国到了“五四”民主运动开创的时代,才有了“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文学的发现”,也才出现了对安徒生童话的“立体解读”。李红叶的著作是“一部完整的安徒生的接受史,阅读史”,她是做此工作的中国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些学者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质疑(下称“质疑说”),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也促使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希望能展开讨论.“质疑说”约有四点理由:一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没有理论体系;二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没有权威与有影响的成果;三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缺乏科班出身的学者;四是说中国比较文学没有自己的教学研究队伍,多是他学科的“打工者”或“票友”.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然而,我所了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与一个嫁给中国人的美国女士交谈,她说她的中国的翁姑,对孙儿最常讲的词是“不要”———“不要爬高”,“不要点火”,“不要玩水”,“不要动这动那”,“下来,太危险”。而美国家长对孩子最喜欢讲的话是:“try it!”“do it!”(“去试试!”“去干干!”)他们要求孩子的是勇于尝试,勇于动手。这是值得深思的。我常常回忆起我刚刚过完了19岁生日,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即《青春万岁》)的情景。当时我觉得它像一个总攻击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一个决定今后一生方向的壮举,当然也是一个冒险,是一个狂妄之举。因为所有的忠…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2006,(1):22-24
认识臭小丫是从认识臭小丫的“八婆妈妈”(臭 小丫的叫法)花千树开始的,臭小丫曾经激烈地抗 议过,妈妈的文章大都是以她为原形写的,可为什 么不分一半稿费出来呢?所以我赶快说“这次是有 稿费的。”花千树还告诉我一个秘密,她没有办法激 励臭小丫多写一些东西,可是一旦告诉她这篇文章 可能会发表,她便会斜着脑袋若有所思地说:“这样 啊,那我可以考虑考虑。” 真是一个让人晕倒的臭小丫。  相似文献   

12.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期影响研究概述徐志啸复兴期的比较文学研究中,①影响研究的论文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其中既有外来文学影响中国文学(包括古代与现代)的研究,也有中国文学影响外国文学的研究,还有外国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因此,我们可称这...  相似文献   

13.
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国内首批硕士点和较早获批为博士点的专业学科,“比较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均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课程”则为国家精品课程。本学科建设已有半个多世纪,前有朱雯、朱乃长等具全国影响的著名外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的开拓,现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景尧教授,  相似文献   

14.
《心愿》里写了一家法国人。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呢?先看看这家的小女儿。文章开始,写“我”在巴黎的一个街道公园里,坐在长椅上,翻了几页书之后,忽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先生,你是中国人,是吗?”这虽然是个问句,但肯定的成份很大。当“我”叫她猜猜时,“她挺自信”地说:“我说是!”她为什么会那样肯定?原来是她家的好多不说话的中国人帮她认准的。她能一下子认出“我”是中国人,足见她对家里的那些中国泥人观察得细致,看了不知多少遍。她不知听过多少有关中国人可爱可亲的故事。她大声呼喊,急切  相似文献   

15.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9):F0002-F0002
王彤,女,1964年8月生,河北沧州人,198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6月获北京大学西语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讲“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等课程。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中西文学比较”主讲教师,“比较文学”重点建设学科成员。  相似文献   

16.
有的同学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不少人说没什么可写的。是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本事再大,没有米也是无法做饭的。没有作文材料,作文的确是没法写。可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这样的“米”,能让我们做出香喷喷的“饭”就在我上学的路上,经常会碰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捡破烂的老太太。我已经看到过她好几次了。同学们见了她,都躲得远远的。每次碰到她,我的心都沉甸甸的。难道她没有子女吗?她冷不冷、饿不饿?一天放学,我买了几块蛋糕,正巧又遇到了她,见她正吃着生米,我就鼓起勇气给了她几块蛋糕。现在回想…  相似文献   

17.
邹赞(以下简称“邹”):刘教授您好,您30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比较文学的普及与应用工作,编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工具书,在教材编写、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机构组建、学术团体建设,以及社会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恰如学界所传,“刘献彪现象”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您在昌潍师专的“小舞台”上大显身手,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振臂高呼、增砖添瓦。我关注到,您在研究生班学习的专业是现代文学,早期写过有关鲁迅、郭沫若、夏衍以及《新青年》方面的文章,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上讲,您是从现代文学领域开始涉猎比较文学的相关论题吗?您后来特别注重比较文学的学科史研究与资料编撰,是否与现代文学的学术训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石评梅老师常在课后把我叫到教员休息室去亲切和蔼地教导我。她说:“从你的作文里看到了你的遭遇,也看出你的性格和写作能力,好好写吧!”还说:“要想写好东西,就要做到‘三多’:多看、多读、多写。看,是看社会,看人生;读,是读书;写,是练笔,熟能生巧啊。”她还说:“你可以写你那个封建大家庭,但你更应该把视野扩大一些,多看看社会的各方面。这样,你就会明白的更多,也就不会光为你母亲和你自己的不幸遭遇流泪了!”这是多么语重心长的教导啊! 我还天真地问:“您和庐隐女士,还有冰心女士,都是我佩服的作家,可是,你们出书、发表文章,干嘛要在名字后头加上‘女士’两个字呢?”石老师没明白我问这话的意思,就说:“我们本来就是‘女士’嘛!”  相似文献   

19.
李镇西 《湖南教育》2014,(12):55-55
真理总是有着具体的针对性。教育更是如此。对张三有用的方法,对李四未必奏效。但我们不少人偏偏相信教育有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读到过一位北大新生母亲写的育儿经验的文章。她说她的经验是“不要给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说“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因此,从孩子小时候,她就没有责骂过孩子一次,更别说体罚了;在学习上,她的做法是“顺其自然”。最后的结果,至少从应试的角度看,她的家庭教育的确成功了。  相似文献   

20.
一件趣事     
《“文革”中的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1963年12月我的女儿小东出生后,我和她的妈妈就观察她每天的进步,并开始记她的日记。这日记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我们准备等小东自己会记日记之后,由她接着写,成为她的终生日记。在一个很普通的笔记本上记了两年半之后,“文化大革命”就来了。我这个“黑帮”的家是一定会被“抄”的。不过我想,这本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日记没有必要秘藏起来。一天,抄家的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