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在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女性意识转变巨大.在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为代表的前期创作中,她依然保持着自己早期的创作风格,高扬着女性意识,以女性的视角感受着生活,描写新环境下女性的命运;而随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问世,丁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逐渐走向了模糊和沉寂.这一转变的动因主要是整风运动的影响和作家个人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丁玲到解放区后,作品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减少,仅在小说《入伍》、《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部作品中出现少量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虽然人物少,但这些人物塑造的视角却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文化先驱者与懵昧大众的冲突而生出的慷慨悲歌,也有从大众视角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批判,而最终主宰作家视角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丁玲30年代的作品,学界有人认为是其创作转向的开始。其实,即便是在政治理念高扬的20世纪30——40年代,潜抑于丁玲内心深处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思考也没有完全消遁,而是与革命叙述的话语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丁玲在左联、延安时期创作的一些文本可以看出,丁玲试图从女性的角度在有限的话语空间内表达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本对解放区小说中欲望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梳理,重点论述那些挣扎在革命认同叙事下的露出真实的欲望面影的小说作品,以探究丰富的人性蕴涵,总结历史的教训,寻找能留给后人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6.
"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以赵树理与丁玲的作品为代表.此时的"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一样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它们往往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忽视创作的艺术性追求,从而影响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是,"五四"问题小说多偏重于主观出发的自发功利意识;而"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则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一种体制文学的诞生,显示出一种带有客观强制性的功利意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的连绵战火使女性文学创作发生了变化。女性性别意识更加深化,女性写作形态更加多样化,女性文学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并且有了地域差异——国统区与解放区。围绕国统区与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丁玲和张爱玲谈谈战火中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8.
探求丁玲创作个性中政治意识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探求丁玲个性中政治意识的内涵、作用和得失 ,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准确地认识、了解丁玲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另一方面便于后来者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得更高 ,看得更远。  相似文献   

9.
政治与文艺的纠结,这一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及概貌。作为典型个案,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受此影响,亦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这一方面源于作家骨子深处的五四文艺传统意识,是其追求文学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作家主动归于延安文艺体制、追求文学民族化的努力不无关系。而在这一文艺体制影响下的后期延安文学更是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主体改造、精神转向是伴随丁玲创作始终的两个关键词,折射出她随地域空间的变化不断调整写作方式的倾向。在延安这一新的空间中,丁玲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以往的写作方式、审美习性和主体想象,她不断地调整视角,仍会受惯性书写经验支配想象乡村、构形延安,由此形成了一种混杂式的书写模式,“五四”国民性批判、浪漫理想化的革命想象不同程度地干预、掺杂进她的延安叙事,造成种种叙事困境和情感冲突。可以说,一直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整风运动之前,丁玲都没能绕过“经验”的范式,直到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期,丁玲才找到书写延安的在场理想状态。从整体上追溯丁玲的延安书写,可以更加确切地理解丁玲在延安这一新的空间下精神转向和话语重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板结化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非常普遍,它忽视平等、多元结构的对话式话语,过多地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符号化建构,而忽略了符号背后的教育目标。由此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生产结构、传播方式以及接受方式上的困境。根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完成生活化革新,主要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培养目标、避免红头文件等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收社会大众意识形态文化、正确处理教学语言转换等。  相似文献   

12.
13.
萧军作为30年代中期走红的作家,他从客居进而移居延安解放区,从毛泽东的"座上宾"到"同情托派分子",再到"文化报事件",在解放区象萧军这样由初期受重用到连续两次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放逐"的现象,实属鲜有,而透过这些政治事件和宗派主义的现象和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萧军与解放区主流话语的亲疏冷热关系,以及萧军特立独行的风格。文章主要围绕萧军与解放区主流话语之间的关系,从初期的融合到渐起冲突再到冲突恶化,层层推进展开论述,拟解决这二者间是如何相生相克这一问题,试图为了解和解释一个立体的萧军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经历了初步形成、探索发展、遭遇重创及快速发展时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如下:教育者话语权过分突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贫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滞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建立话语权分流机制,在消解教育者话语霸权的同时应注重其话语引领作用;充分挖掘各种话语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注入新鲜血液。此外,教育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发展最重要的分支,禅宗最终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这其中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话语传播方式。禅宗独特的话语系统在推进它的发展繁荣时也给禅宗的修行者们带来很多理解上困惑。禅宗的"话语"系统看起来简明扼要但似乎又处处充满玄机。如果离开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现代人时常会陷入一种"阐释"和"理解"上的困境。解开这个困惑,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启发学人自己参悟;二是简化修行方式;三是编辑适合现代生活的禅意表达"话语系统"。现代禅宗如果能在语言传播方面更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那么它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将会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16.
丁玲以反传统的先锋姿态步入文坛,塑造的系列特立独行的"莎菲"形象引发众多争议。然而,丁玲的创作尽管激进,但细读其文本,还是可以发现儒家传统中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及以天下为己任等思想对其的影响。早年创作中对女性命运的探索无疑带有"为人生"的倾向;向"左转"后,逐渐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与国家权力的利益自然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陷入话语困境.众所周知,习近平讲话善引经典、善用民语、善讲故事和善用修辞,独特的话语艺术风格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丁玲经历了地域的迁徙和生活的流亡,从上海到延安,她遭遇了思想、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焦虑。论文通过对丁玲在解放区早期序列文本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这种困惑和焦虑来自于"五四"启蒙思想与战争政治功用之间的冲突。这在同时代面临相同问题和困惑的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榜样文化作为将先进人物身上所展现的品格和美德加以总结、弘扬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其传播具有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凝聚社会共识、成风化人的作用。针对当下一定程度存在的榜样形象塑造理性不足、话语叙述双方沟通不畅以及传播渠道融合不力等问题,榜样文化传播的话语困境日渐凸显,亟需通过内容生产方式、话语叙事方式、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来消解困境,实现良性提升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话语权就是人的生存权,话语方式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在五四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丁玲,涉入文坛之初就以前卫而独特的女性意识打造了几个独立个性、追求自由生活的女性形象,而三、四十年代勃兴的革命文学传统,又催生了她用创作干预现实生活的文学品格.建国后,其思想中虽已不再是特定时代产生的那种自由与革命之间的矛盾,却也一直夹杂着个性与政治两种声音.作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女性,如何把握体制要求和文艺自由间的平衡,便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丁玲人生悲剧的成因,正在于她的这种二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