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据若干重要历史资料,重新审视国共“党内合作”的维持与破裂是非常必要的。国共“党内合作”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合作的“唯一形式”,而非“最好形式”;国共“党内合作”得以在“病态、中维持,在主观上共曾际的“坚持”和在“挤柠檬汁”理论指导下采取机会主义的平衡策略是根本的和直接的原因;国共“党内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决定了合作的历史阶段性,不应过分强调国共合作破裂的个人责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复杂形势,在共产国际的倡导和孙中山的推动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党内合作是根据国共两党实际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合理选择,但由于国共之间存在着阶级性质的差异和指导思想、道路选择等方面的分歧,这种合作形式又具有局限性,不但从一开始就受到两党各自反对力量的阻挠,而且为后来国共合作的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所以能实行第二次合作,笔者认为是合力的结晶,其中,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是客观基础,中间势力的促进是重要原因,国共两党间的互谅互让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对国民党及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本文以大量史料为基础,详细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关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思想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了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季诺维也夫的下述观点:在中国大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不能固守党内结盟,必须由党内结盟转为党外合作,比较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体现了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因此,其主张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6.
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驻华代表,于1921年至1923年,集中精力,突出地解决了国共统一战线的形式——“党内合作”问题,帮助两党实现了“党内合作”,建立了国共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曾极力反对国共"党内合作",后来又几次提出中共党员退出国民党的主张.其原因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共关系日趋恶化,陈独秀感到国共"党内合作"的基础已遭到破坏.但国共"党内合作"是历史的选择,并且由于共产国际的坚决反对和中国革命的指导者采取了机会主义的平衡策略,从而使国共"党内合作"得以维持下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党的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工人阶级政党党内监督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时期的党内合作形式,对大革命的作用如何,它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是否有直接的联系。本文认为党内合作形式在大革命的中后期,并没有延续中前期积极的一面,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它妨碍了中国共产党夺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作者关于“党内合作”策略系列论文的第4篇。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完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标志着党内合作策略进入到全面错误的阶段,终于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失败。文章最后对党内合作策略的发展过程作了小结。  相似文献   

11.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在中国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另一方面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并实际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然而它在向中国输出民主革命的同时,也暴露出以苏俄利益为中心的“大国沙主义”倾向,并为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于国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国民党确立了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完善了国民党党部组织体系,组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提高了国民党的整体军事实力。与此同时,于中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争取到了部分革命领导权,为以后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积累的大量矛盾,常常引起整个社会动荡和不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都对土地政策做了相应调整,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对国民党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指出两党求同存异、良性互动,制定出合乎实际、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对于维系统一战线,保证抗战胜利功不可没,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亦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挑起国共磨擦。国共磨擦是国民党军事限共的主要形式。国民党的限共磨擦并未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曾两度合作又两次分裂对抗,他们的纷争离合构成了现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内容,也影响关中国的命运。国共合作的历史和两岸关系的演变说明,合则两利,分则两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中间势力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时,中间人士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最先提出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及谋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具体办法,对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国共矛盾愈演愈烈之时,他们又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调解矛盾,平息内争,沟通歧见,防止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维护了团结抗日的局面,对坚持持久抗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间势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特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抗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在乡村社会取得合法性,国共两党采取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国民党试图从外部将自己的代理人植入村庄而未能,只得依赖旧式精英统治的村庄,共产党在村庄内部有效地培植了自己的代理人而实现了政权的合法化建设,完成了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根据有关史料,重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斯内夫利特战略”提出的主要原因及其根据,并对此战略进行了简略的评论,认为该战略的历史使用应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进一步指出该战略在整个中国革命全局和全过程中也只是一个策略,“合”与“分”应服从更长远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0.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区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白军开展分化瓦解与政治攻势。川陕革命根据地各级党组织通过加强对火线白兵的政治宣传、开展对白军俘虏的政治攻势、重视对白兵亲属的教育引导、优待白军投诚士兵和白区专门人才等具体工作,分化瓦解敌军,壮大了红军队伍,为夺取革命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