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例谈     
通感是一种很独特的修辞手法,其产生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基础,再加之它又与其他修辞手法相融合,构成方式非常隐蔽,读者很难分清把握。本文从通感的涵义及其存在基础等方面对比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2.
通感例谈     
一、通感的涵义及其存在基础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它的存在有它的心理基础,作家通过描写外界景物来抒发情感,似乎是景物决定了情感的表达,实际上并非如此,外景的作用是由主观心理限制的。比如同样是菊花,陶潜见之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教学研究》(1996年第2期)期刊上,张文柏老师的《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一文里所举的通感例子中我认为有部分不属于通感。例子如下:①“勒墨摸摸自己的牙齿,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击,他的脸刷地青起来。”《一幅壮锦》②“‘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粜米》)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以  相似文献   

4.
通感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会自然地联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暖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故前者常被称为暖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时,会觉得心旷神怡,阅读一本情节奇妙有趣的小说时,会感到津津有味;我们还可以从天风海涛中听得咆哮的怒吼,从溪水流泉中闻到凄惨的呜咽:我们在日常交谈中还会不自觉地吐露出冷静、热闹、声尖、话酸等富有通感的词汇用语。  相似文献   

5.
谈“通感”     
“通感”(Sytiaesthesia)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术语,但又常作为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修辞手段出现在诗、中。探讨通感的概念及其在学上的运用,以及作为修辞格的“通感”与“移就”的异同,有助于对古今中外学作品的欣赏。  相似文献   

6.
谈通感的艺术表现力黑龙江富锦第一中学刘治文当初,我们在听半导体的时候,对于“三洋”单放机是极羡慕的,而今那种音质单薄的单放机早已被立体声的组合音响所代替,因为立体声更能让人感受到音乐对人的震撼。乐声仿佛从四面八方传来,将你整个人都包容其中,让你全身心...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给予学生多感官体验。在苏少版《音乐》三上歌曲《阿西里西》的教学中,教师力求以通感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让其主动参与学习;以通感突破单一局限,使学生的歌唱体验立体化;以通感叠加局部体验,使学生的歌唱感受整体化。  相似文献   

8.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对表情达意有着很好的修饰效果,也有许多种类。本文以语文教材中的句子为例,着重介绍并赏析了四个类型的通感。  相似文献   

9.
相传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位娴于操琴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乘船顺着长江向下而行。途经汉阳江口,忽然遇到狂风暴雨,只好把船停在龟山脚下。不一会儿,天气放晴,伯牙弹琴消遣。隐士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却很会欣赏音乐。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在旁边称赞道:“美哉!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称赞道:“美哉!荡荡乎若江河。”伯牙遇到知音,十分高兴,马上与子期结为挚友。  相似文献   

10.
相传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位娴于操琴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乘船顺着长江向下而行。途经汉阳江口,忽然遇到狂风暴雨,只好把船停在龟山脚下。不一会儿,天气放晴,伯牙弹琴消遣。隐士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却很会欣赏音乐。伯  相似文献   

11.
步入高一,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既新鲜又陌生。在高一语文教材的第一课就会接触到一个新的修辞格——通感。  相似文献   

12.
通感     
《考试》2014,(12):35-35
<正>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即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分为听声类形和听声类声两种。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就是听声类形。例如: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嵇康《琴赋》)琴声有时  相似文献   

13.
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发表了钱锺书先生的《通感》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钱先生以为通感“这种描写手法,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辞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甚至认为“亚里斯多德虽然在心理学里提到通感,而在《修辞学》里却只字不谈,这不能不说是那位系统周密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4.
通感修辞是人类感官互通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修辞学、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并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打破各感觉间的界限,使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即让两种感觉互相沟通的现象,通常被称为“通感”。通感在语言中的运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辞格,或者是不是某辞格的一个小类,在修辞学界,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好些人认为通感主要通过比喻而表现,应是比喻的一种。仅  相似文献   

16.
论通感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年来争议颇多,很多方面没有形成定论,以至于在许多讲解修辞的著作中都没有单独讲述。但是,通感的存在却是客观的。本文拟从什么是通感、通感的基本类型、通感的特征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18.
通感赏析     
通感是英汉语言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指形容词的修饰对象发生转移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具有生动,形象,用词简练,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过呈现和分析中英文通感用例,辨析通感和移就两种修辞格异同和解构通感语法结构形式,以求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19.
通感漫说     
通感是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和修辞格。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能找到许多例证,不过前人只是有所感觉而没有概括出来。一九六二年一月,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通感》(见《旧文四篇》),在近年出版的《管锥编》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理论。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每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城  相似文献   

20.
浅谈通感     
王琦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308+310-308,310
英语的Synaesthesia(通感)是一种不太被人所注意的修辞格,常见于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它的运用能使语言富于形象性,增加感染力。本文通过对Synaesthesia的定义、生成基础及应用对比的分析,以求对Synaesthesia这种英语修辞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