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淑文 《中学教与学》2003,(2):37-40,47,48,F003
一、填空题 (每小题 2分 ,共 2 4分 )1.“神舟三号”发射时 ,“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 ,发射架要熔化 .为了保护发射架 ,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水池 ,让火焰喷到水池中 .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    ,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2 .安全、清洁、方便的太阳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利用 .一太阳能热水器内装有 5 0kg 2 0℃的水 ,在阳光照射 6h后 ,水温升高到 60℃ .则水吸收的太阳能是   焦 ,相当于节约了   度电 .3.排纵队时 ,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 ,队就排直了 ,这可以用…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型 例1 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就会____。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造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上,利用水的___来吸收大量的热。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的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就是_____形成的。 (2001年湖北省黄岗市中考题) 分析与解 许多固体在高温的环境下会熔化(有机物在氧气存  相似文献   

3.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4,(16):36-3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生活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  相似文献   

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5.
1.什么是测量的准确值和估计值? 答: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在刻度尺上能够准确读出的长度值即为准确值,不能在刻度尺上准确读出而需要测量者估计出来的长度值即为估计值.如图,物体的长度是1.42厘米,其中1.4厘米就是在刻度尺上准确读出的长度值,是准确值.而0.02厘米是靠眼睛“看”出来的,是不准确的,可能会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同学“看”成0.01厘米),因此是估计值.  相似文献   

6.
“米的认识”可用“直接知觉”的办法,通过实物的观察与实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具体的知识。一、看一看,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1.提问题,宣布课题。教学开始,教师设问:小英的铅笔长度,可以用多少厘米表示,小英的家到学校有多远,也用多少厘米表示好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要测量大一些的物体长度,如教室  相似文献   

7.
你能区分吗?     
一、弹簧的“长度”、“伸长”和“伸长到”弹簧的“长度”:指弹簧的顶端到指针位置的距离L;弹簧的“伸长”;指弹簧受到拉力作用后的长度(L),相对弹簧自由状态(不挂任何重物)下的原长(L0)增加的长度(△L),△L=L-L0;弹簧的“伸长到”是指弹簧受力后的全长,即此时(受力时)的弹簧的长度(L).思考题 一银弹簧不控物体时的长度为18厘米,在它下面挂3个钩码时,伸长了6厘米,如果再加挂2个钩码后,弹簧将伸长到()a.4厘米;b.10厘米;c.22厘米d.28厘米.二、重力和质量1.区别:a.只有大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相似文献   

8.
建模点1:“厘米”模型 所属内容:第2页-第4页的例1、例2、例3及相应“做一做” 教材简析: 例1呈现古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标准——长度单位。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柞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虽然都用“拃”来量,但由于不同人一柞的长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不同,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厘米和米的认识”这节教材是法定计量单位教学的开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接触不多,缺乏明确的感性认识。教学这节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用直尺或三角板画直线和线段。  相似文献   

11.
一、判断题(下列各小题你认为正确的,清在题前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打“×”。共10分,每小题三分)()1.用厘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会产生误差,而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就可避免误差。()2.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都是垂直支持面的。()3.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4.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庆强约等于10米高水柱产生的压强。()5.汽车的驾驶盘实质是何以连续旋转的杠杆。()6.凸透镜成放大像的条件是物距。在焦点到2倍焦距之间。()7.汽车发动机上装散热器,是为了防止热传递。()8.一个物体温度升…  相似文献   

12.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13.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人和动物都长着两只眼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用两只眼睛观察到的世界是立体的,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和精细。成年人双眼瞳孔大约相隔6.5厘米,观察物体(如观察一本竖立着的书)时,两只眼睛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注视着物体,左眼看到书的封底,右眼看到书的封面。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同  相似文献   

15.
物理题计算结果的处理,是初中物理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本文提供几种处理的方法,供同行在教学中参考。 一、“四舍五入”法 例1 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为l_1=1.42厘米,l_2=1.43厘米,l_3=1.42厘米,那么该物体的长度应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对同一物体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所以该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16.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1.找一找,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一厘米。  相似文献   

18.
<正>一、习题展示习题一1.习题内容2.能力指向通过具体物体的测量,考查学生正确读取尺上物体长度的能力。通过三个物体的长度测量,让学生明确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果尺的“0”刻度没有对准物体的左端,那么就看物体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右端刻度减左端刻度的差。在整个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建立完善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9.
平面的生活     
眼镜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斟酌着他的话将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的啊!”
  “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于休息状态。现在卡片距您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但您的左眼,也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再远十厘米,行了。您的右眼放弃了,并将接力棒传给了自己的邻居。左眼忠诚地接替了右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相似文献   

20.
生活体验:在用照相机拍摄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时,通过调节像距(即调节暗箱的长度),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通过镜头(凸透镜)所成的像都能清晰地落在胶片上.提出问题:人的眼睛也相当于照相机,那么眼睛是怎样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呢?猜测和假设:人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物体通过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时,像距(即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是不变的,眼睛要将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的像都成在视网膜上,由于物距的不同,势必是晶状体焦距发生了变化.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选用焦距分别为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