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拿大小学课程设置有其特点 一、课程设置完整、丰富 以安大略省小学四年级为例:四年级所学的课程有英语、法语(第二语言)、数学、科学和技术、社会研究、健康和体育、艺术和信息研究共八门课程。课程设置从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出发,文理兼顾,既强调艺术和实用技术,又强调将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纵观近几年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发展,可以发现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并以前所未有的强劲的态势向前拓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给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全新的要求,带来全新的教育质量观. 2 小学信息技术特点分析 2.1 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性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与素质就是读、写、算,然而,信息技术已经成功地代替了这一点.因为就目前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而言,任何学科都已经无法与之匹敌,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信息技术将主导未来的社会发展.所以应当让学生从小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针对基础性 ,所选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 ;针对应用性 ,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针对整合性 ,要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 ;针对趣味性 ,要关注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特点,教师应当依据这些课程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修养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强化小学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品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文章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被列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本针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等学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每一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教学和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育作为学生发展成长的基础教育,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有着广泛的求知欲。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这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学《社会》课程研究与教学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新尝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通过对小学生学习社会课现状的调查研究 ,逐步探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学模式 ,并提出一些关于小学《社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德国小学课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小学课程及其特点汪霞,李萍(盐城师专教科部,江苏盐城224002)[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2-5308(1999)05-0042-04德国实施小学教育的机构是基础学校。顾名思义即在于打基础,以便日后升入各类学校。初等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肖坤 《快乐阅读》2013,(27):1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以往偏执于知识的追求,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不但可以熏陶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和经历,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方法,希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社会实践类的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以更为恰当的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小学道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开放性、综合性、育德性与理解性。把握小学道德课程的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合理地建构其内容体系和表征形式。  相似文献   

16.
张爱真 《文教资料》2009,(36):125-127
作为师范类必修课程中的一门新课程,“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很少得到关注,特别是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非常匮乏。基于此,探索初等教育专业“小学社会课程教育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了初等教育专业教师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五·四”学制的小学三、四、五年级和“六·三”学制的小学四、五、六年级新设社会课,每周2课时。按照我省义务教育课程开设进度,1995年秋五年制小学的三年级、1996年秋六年制小学的四年级将开设此课。为便于教师搞好教学,笔者对这门新课程作一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了小学的必修课程。本文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与日常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纯洁美好的心灵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质量是广大教育者较为关注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创新改进,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论述了传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旨在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