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儒家尤其提倡忧患意识,它体现了儒家士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民生的关注,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深切的责任意识。这与其所标举的圣人人格是直接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表现出了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强烈忧惠意识。在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他有“三起三落”的经历,特别是他第三次复出之后,面对中国的落后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先进发达,其忧患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他的忧患意识是对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切忧虑的理性认识。继承和发扬他的忧患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和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孙中山具有忧患的品格、忧患的情怀,并使古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以探讨孙中山忧患意识的成因、内容和特征为视角,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孙中山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4.
忧患意识产生于殷周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走向自觉。直面苦难的责任感和“天人一体”的悲情,转变成“穷变通久”的誓愿,是忧患意识嬗变为道德理想的关键。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引发的是一个道德秩序。即在“天命”、“天道”的层层下贯中,“敬德”、“明德”使人最后在自己的真正主体中实现自我肯定。  相似文献   

5.
忧患意识是主体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和预防的精神状态。以儒家教育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忧国忧民、忧道忧教、忧功忧名。继承、发扬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忧患意识,能激发教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教育的献身精神,以及投身教育改革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忧患意识是继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传统,反思历史,把握国情和纵观国际局势的产物。忧国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忧民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忧党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责任感。邓小平忧患意识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忧患意识与历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忧患意识,是中国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有深远意识。忧患意识在历代知识分子身上有不同表现形态,从总体上考察,它虽有某些负面价值,甚至使许多人酿成悲剧,但正面的,积极的意义是主要的,它是鼓舞历代志士仁人关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并为之奋斗,牺牲的精神动力。继承,弘扬传统的忧患精神,必须增强现代意识,把东方化的群体意识与西方化的主体精神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意识。这种意识既是对历史的沉思,更是对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知识阶层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具体到史家身上,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于朝代、国家的兴亡盛衰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治乱安稳、民生生存的终极关怀。两宋重用文士的国策和内忧外患的国势,大大强化了士大夫和史家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忧患意识,使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张扬。  相似文献   

9.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意识。这种意识既是对历史的沉思,更是对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知识阶层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具体到史家身上,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于朝代、国家的兴亡盛衰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治乱安稳、民生生存的终极关怀。两宋重用文士的国策和内忧外患的国势,大大强化了士大夫和史家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忧患意识,使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张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旨。然后论述了儒家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积极作用。认为儒家人文精神仍然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可以为现代社会、现代人所继承和借鉴。为现代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1.
晚年陈云的忧惠意识主要表现为:忧农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忧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忧人口增长的压力太大;忧国家科技、教育落后,忧环境污染问题;忧党的执政能力不强。其鲜明的特征是:清醒的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坚定的信念、理性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12.
王羲之以书法艺术闻名,但为官逾其人生之半,且力争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作为,显示了他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能力。如,有大局意识,忧国忧民,能从国家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勤政,务实,爱民;针砭时弊,改革弊政,精官简文,严刑惩贪;重责任,轻权力,不以官位为进退等。在当时,堪称清醒的政治家,爱民的地方官。当然,他没有尽全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是职业政治家。这与他所处的恩赐官僚制时代有关,更与他儒释道杂糅的思想和骨鲠孤傲、不拘于俗、追求自然的个性及酷爱书法艺术的心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
超性别意识写作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超越单一的性别视角,关注人的普遍问题,表达人的共同感情。探寻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超性别意识的产生及意义,并探讨了当代女性写作中实践超性别意识创作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儒家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责任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最初来源是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它以"以天下为己任"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在地包含了"为天下开太平"的目的意识。继承这一传统思想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认识到儒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促进其向现代公民责任意识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5.
文学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时代究竟起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无一个一致的意见。文章认为,由于经学的强制的规范,汉赋不是自觉的文学,以汉赋为"一代文学"的汉代也不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忧患意识是人对个体、尤其是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安危、祸福、苦乐及喜忧关系的理性认知,集中体现为一种危机意识。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激发了人的责任感,于是,忧患意识往往体现出一种群体关怀,是对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乃至人类群体盛衰荣辱的忧虑。自古以来,心系国计民生的文学家,无不心怀社稷之愁、黎元之忧、身世之慨及忧生之嗟。  相似文献   

17.
两汉教育发展比较特殊,一方面,儒学谶纬化使得统治者对天满怀敬畏之心;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迫切需求通经人才来辅佐自己。于是,在"广教化,育贤才"的旗号下,教育获得大发展。此外,敬畏心也使得统治者对"异端"思想有所容忍,给教育发展留下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8.
儒家养生思想,是儒家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丰富多彩,历史悠久。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以及同时期社会现状的改变,儒家养生思想伴随着儒家文化的形成从无到有逐渐产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返璞归真与青春美,拼搏奋进与劳动创造美——忧国忧民与挚爱的美等方面内在联系的分析,提高人们对美和美德的认识,拓宽美学知识,升华美德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