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现代小说家劳伦斯在其作品中常常以两性关系为题材,以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为主题,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都是劳伦斯的重要代表作。通过对笔下人物的描写,劳伦斯表达了对和谐生活的强烈渴望。大家一致认为劳伦斯的小说有三个本质特征,即有生命、各部分有内在联系、诚实的。本文将讨论"有生命"和"各部分有内在联系"这两个特征,以帮助读者更完整地了解劳伦斯及其小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孤独和爱情是贯穿《百年孤独》这部名著两根交织的绳索,两者因果循环。通过浅析孤独和爱情因果关系,试图解释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孤独历史,并解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只有走向团结、复活真爱、建立沟通,才能打破这种孤独,得到真爱。  相似文献   

3.
《百年孤独》扑朔迷离的叙述时间如同“迷宫”一般扣人心弦,不一而足的“预述”和“追述”使作品的审美张力和阅读难度都大为增加,时间成为一种美学。  相似文献   

4.
苏婷 《科教文汇》2012,(14):60-61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提出"俄罗斯心灵"这一概念,认为"俄罗斯心灵的原始象征是没有界限的平面",通过本体"我"对他人的关爱,实现道德上的自我提升。作者认为《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塑造,深刻地诠释了根植于"我们"中"我"存在的客观实在性。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是否可以代表"俄罗斯心灵"全部的内涵和外延?二者究竟有多少重合之处?本文将就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等代表作,从宗教内涵及与唯美主义、人本主义关系进行探讨,充分挖掘其作品中对"俄罗斯心灵"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胡杰  杨璐 《科教文汇》2010,(19):183-183,206
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在其1781年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康德十分反对将人当成工具,他认为"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并且把人在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占主体性地位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黎峰 《科教文汇》2013,(10):101-102,109
莫言作品中的狗形象不一而足。仅他的中短篇小说中写狗和涉及写狗的作品就有《木匠和狗》、《白狗秋千架》、《怀抱鲜花的女人》、《一匹误入民宅的狼》等。散文《狗的悼文》更是介绍了很多狗在人类活动史上的知识,写得"狗"趣横生。这些狗有的行动诡秘,有的阴险狡诈,有的通情达理,有的凶猛自私,在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描述中显得格外突出,形成了独特的莫言式的狗的世界。上述作品如果离开了狗,不仅很难成名篇,甚至会扼杀作品于摇篮中,其支撑作品成形乃至体现高度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分析莫言作品中的狗性,可以更多更好地来透视其作品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读者来信]创刊号中《强者的悲哀》这篇文章,先给人一个问题让人深思,但文章的解答却会让人出乎意料,如果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神枪手比赛,人人都在电视上看过;赤壁之战人人皆知。但谁又读过贵刊这样新奇和细致的回答呢?所以这样的文章最生动有趣,最让我们喜欢。——山东省东明县程振兴看完了创刊号上的文章,我惊讶不已,因为很多问题自己闻所未闻。再读,便觉得自己像《百年孤独》中的布恩地亚《,百科探索》就是《百年孤独》中的莫尔基阿德斯。——湖北省鄂州市曹磊大科技下半月刊拿到手中,着实让我大饱眼福!很多难解的社会问题也搞明白了…  相似文献   

8.
《双面胶》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电视剧,它通过一对普通夫妻的家庭生活讲述了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希望能够粘合所有的不合,但是"双面胶"毕竟不是万能,粘合不住一切。《双面胶》给人的启示和思考正是其作品深刻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张翠 《科教文汇》2011,(17):68-69
人们对李煜词思想内容的评价,在"人民性"、"爱国主义"等方面的争论相当激烈。有人甚至认为李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昏君,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的。本文从李煜的身世出发,结合他的词作,反映其个性情感。李煜用生命和血泪谱写的这些华美辞章使他作品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风韵万千,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10.
雷锋同志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雷锋同志的座右铭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奉献计算!有多少奉献就有多少满足,老一代水电工作专家梁维燕院士怀着一颗悠悠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1.
汤晓虹 《科教文汇》2012,(1):106-107
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人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本文对数学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文化韵味,数学历史凸现的文化底蕴以及数学活动展现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以便阐释出"数学文化"到底应该"取"还是"舍"。  相似文献   

12.
有一种看法认为,科学把自己搞得太严肃了,因此需要有某种东西——或某个人——不时地打破通常笼罩在科学周围的认真气氛,以使局外人不感到科学的可畏。科学漫画家能当此任,因此,在整个科普事业中,科学漫画家起着理所当然的作用。这个画派最可‘读’的漫画家之一是美国的西德尼·哈里斯(Sidney Harris)。过去20年,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北美的一般报刊和科学报刊上,在《美国科学家》、《科学》、  相似文献   

13.
王娟 《科教文汇》2013,(23):55-56
马克思以有生命的、现实的、可经验的个人为其理论出发点,将现实的个人及其生命活动同人的本质相联系,通过对人能动而又受动的对象性活动的剖析,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殊途同归的阐释,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现实的社会关系是由人特有的"异化劳动"所创造,人周遭的社会关系建构着人的现实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  相似文献   

15.
李如燕 《知识窗》2013,(12):1-1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幕最美丽的教育场景,一种关于"慢"的教育艺术。慢是生命成长的特征,教育是对生命特征的唤醒,"慢"理应成为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做的不是急躁冒进、揠苗助长,而是多一份耐心、多一点从容,静静地等待花开。  相似文献   

16.
盘旋 《中国科技信息》2011,(6):111-112,120
《菊花与刀》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具有"菊花"和"刀"所象征的二重性特点的日本文化面貌。此书作为人类学的经典作品,一向被认为对美国战后成功地接管日本提供了正确的分析,是人类学应用的成功例证。本文在肯定《菊花与刀》的学术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同时,重新审视人类学应用的这种"成功",并反思作者所持的文化特殊论立场客观上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剪纸艺术是起源于我国的平面镂刻艺术,中国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剪纸是南北朝时的《对猴》、《对马》等五幅团花。而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早就以剪、刀甚至手撕,火烫等手法在皮、绢,树叶上刻镂创作出大量作品。可以认为,以刀,剪为主在平面薄质材料上剪、刻、镂所创造的艺术,是剪纸艺术的真正含义,纸仅仅是薄质材料中目前运用最多的一种,"剪"和"纸"只是剪纸艺术中主!  相似文献   

18.
史密斯 《金秋科苑》2013,(18):46-48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上有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生命形式,如水母、珊瑚等,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具有"长生不死"的本领。在1969年的经典剧集《星际迷航》(Star Trek)中,也有一位死不了的人。他出生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在与柯克船长见面的时候已经活了差不多5000年。  相似文献   

19.
王婷婷 《金秋科苑》2013,(18):50-53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上有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生命形式。如水母、珊瑚等,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具有"长生不死"的本领。在1969年的经典剧集《星际述航》(Star Trek)中,也有一位死不了的人。他出生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在与柯克船长见面的时候已经活了差不多5000年。  相似文献   

20.
黄颖 《科教文汇》2011,(31):86-87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博尔赫斯,他的短篇小说《另一次死亡》是一篇关于死亡、回忆、时间且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息的作品。整篇小说给人以"在迷宫中行军"的感觉。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小说《另一次死亡》,来探讨博尔赫斯的反阐释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