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来,科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超越了伦理道德教育。学校培养的人富有知识,而缺乏德性,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针对教育的变化,本文省察了教育的历史,分析了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古代和近代以"人格完善"为旨趣,现当代以"科学理性"为依止。未来教育应当使人格完善贯穿教育的始终;回归各民族圣贤的经典,谛思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的理性特征有其合理意义。但是它不能科学地阐释非理性在人的经济活动乃至一切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经济学史上对经济人假设的反叛也没能从根本上跳出经济人理性逻辑的框架。而“人本人”在对“经济人”理论扬弃和超越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拓展了其视阈边界。相对于“经济人”片面的理性价值向度,“人本人”遵循全面的价值取向——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也是非理性的存在,它为人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教学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的工具理性导致了教学真正理性精神的缺失。教学的理性精神蕴含着师生在教学中的求是精神、主体精神、批判精神与探究精神,其旨在超越知识传递,而培养理性自由的人。重塑教学的理性精神需要审思主知主义的认识偏狭,回复到轴心时代的理性教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欧洲的科学、人性是与哲学、理性、存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概念。欧洲人最根本性的是“哲学的”人生存在方式,即根据理性或科学自由地塑造他们的整个生活、法律和制度,因而欧洲人的存在意义或欧洲人性全维系于理性。但是,近代客观主义哲学孕育出的实证主义科学观把理性知性化而遗忘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究;而生命哲学、意志哲学和生存哲学则把科技理性当作理性本身加以拒绝并走向了非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携手毁灭了西方的理性主义精神,导致了欧洲理性文明或人性的危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运思试图通过探究主观性之谜以重新恢复理性的权威,克服欧洲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四大本质表现:客观求真精神、理性批判精神、竞争协作精神和创新超越精神,并将其归类为基础层、核心层和高级层。再从知识层和社会层面论证了大学生科学精神本质表现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解释学方法,以“诗哲之争”为切入点,分析了《理想国》中教育观的冲突和融合。研究发 现:《理想国》中诗哲之争的背后是教育的主导权之争、正统的正义观之争,而本质上是人的欲望和理性之 争。这种理性和欲望之争一直是西方教育传统的主线,但柏拉图为解决理情的颉颃而提出的教育方案存在 固有缺陷,会导致理性对欲望的专制。因此,本文提出教育要超越理性和情感的对峙,以理性为指引,以情 感为动力,基于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培养他们形成社会认知、理解社会情感、改造社会的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小约翰·柯布等人提出的后现代生态文明论在中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后现代生态文明论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哲学理据,以量子物理学为科学依据,它反对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后现代生态文明论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是深刻的、全面的,但难免有其失当之处。有批评者把后现代生态文明论划归“退守论”。本文认为,后现代生态文明论仍属“超越论”,而“升级论”则亦可被称之为“修补论”。超越论与修补论之间的根本分歧是关于现代性的分歧,也是关于理性进步信念的分歧。现代性的理性信念奠基于牛顿物理学,而量子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正在凸显一种承认不确定性的新理性。超越论与修补论之间的分歧是深刻的。深刻的分歧和真诚的辩论或可促进双方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课程改革应由理性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由原来的关注科学规律和法则回归到关注儿童的情感和体验,关注儿童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由以科学为中心回归到以人为中心。教材中的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它毕竟是狭隘的、片面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9.
虽然当今科学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科学的价值已为更多的人所承认,但是相对应的科学教育却大多仍停留在对科学现成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那种深沉的人文情怀。因此我们应当提倡一种新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科学教育理念,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在传统的人文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传统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发展及其与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辨析得出,新人文主义教育观更多的强调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所以新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科学教育不仅是对传统人文主义科学教育的全面超越,而且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的内在统一,并由此开辟了人类理性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引子美国著名数学家克莱茵说:“数学作为一门有组织的、独立的和理性的科学来说,在公元前600年到300年之间的古典希腊学者登场之前是不存在的。”①就埃及数学而言,“是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经知道的,而从那时起直到希腊人征服他们以前,他们很少增加新的知识”。②为什么最早积累了数学知识的埃及在3000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把数学发展为一门理性的科学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埃及数学的工具性埃及法老主要是用数学来管理国家和教会的事务,如计算土地的面积、仓库的容积,征收按土地面积算出的地税,计算修造房屋、金字…  相似文献   

11.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发展理论是对发展实践的哲学反思,是发展观念深层的逻辑构架和理性表达。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基于对我国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的哲学叩问。“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是对经典现代性理论的批判和超越;是对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及佩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借鉴和超越;是对旧工业文明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欲望和理性的相斗相融,使荀子哲学不断演进出身体、实践、超越三个层面。其连续继发的深层动力是欲望,而引导其合理发展的则是理性。在身体层面,荀子肯定人的性情欲无恶而朴。在实践层面,荀子以理性缺失为恶,导欲为善,实践使理性和道德持续动态演进。在超越层面,理性通过反思而内化道德,实现了一任公心而为的圣人境界。荀学因其理欲相融而避免了欧陆哲学理欲分裂所造成的工具理性危机和生活世界缺位,解答了实践主体何以交互的问题。这种复杂的动态结构历来为荀学研究者所忽视,论者皆执其一端以为说,故有性恶、性朴诸说纷呈,也因此无法对荀子其人其说做出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状态的境况下,理性生态人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解决环境危机提供了理论路向.明晰理性生态人的内涵,首先应对其进行本体论解析.从理性生态人的自我超越维度、生存论维度和类意识维度三方面对理性生态人进行本体论解析,有利于对理性生态人概念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14.
<正>"掌握正确的哲学方法,是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完善人的思维方式的根本途径。"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系统学习哲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人生、世界与宇宙,以更加成熟、理性的态度面对世间的瞬息万变,还能够帮助他们在具体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上取得更大的进步。高二年级的学生摆脱了一入学时的稚气,逐渐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更加客观、理性和全面。对于"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等类似  相似文献   

15.
王素玲 《文教资料》2011,(20):73-76
理性的超越性在哲学脱胎于神话的过程中已经初露端倪,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和疑问,置换为对神的言说;把现存经验世界的起源,追溯到超验的创世神及其世界。理性的超越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超越,它以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划分为前提,具有二维的指向性,一是对现实生活否定与变革的"批判意识",二是对未来生活重建与构造的"自由意向"。马克思实现了从理性的精神超越到实践的历史超越,使理论批判真正成为了现实的批判;在构建未来生活的向度时,走出了抽象思维领域的困境,敞开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6.
论生活中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超越感性人生与找回人的尊严之需要,在由理性而带来的科学与技术的帮助下,人类成功地完成了对自身栖居于其间的自然世界的征服,确立了人类的中心地位。然而当人类正陶醉于征服自然世界的辉煌之时,人自身被物化,反而受到物的奴役,人的生活以及维护这种生活的稳定与和谐的道德体系也为技术所肢解而变成残章断片。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分离长达数世纪之久,东西方道德教育面临着同样的主题:回归生活世界,重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一道德教育疏离生活的表现1.道德教育的科学化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对待道德教育时,不仅没有把它和一般的知识性的教学活动和对待物的生产加工活动区分开来,而且还有意为之,认为道德教育也应该自觉以无往不胜的科学世界和科技理性为指导,努力发掘道德教育中的客观规律,然后通过理性的计算予以控制,最后达到学生能按道德规律行动的目的。道德教育成了像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授受或思维、认知能力开发的过程。它用科学主义的眼光来审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视为可以在生活之外单纯依赖科学的加工而进行的过程,从而表现为对道德、道德教育之生活、实践本性的遮蔽、对道德教育之丰富内涵的化约和裁剪。雅斯贝尔斯曾经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设想我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影响下,传统课堂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遗忘了人的生命价值,重理性认知、轻生活体验,重知识获取、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重理智训练、轻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追求客观知识、培养理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远离了人的生活体验;再次,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在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知识对人的专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人对人的压制,在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孤岛上的鲁滨逊。  相似文献   

18.
人总是从经验到的世界出发,力图以此把握世界,因而所谓的世界观有着显明的主体性,从而有着历史性;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尽管超越了直观的素朴,但它仍然是主体对世界的诠释而具有主体性和历史性。任何一种直观与理性的世界都有合理性与局限性,体现过程性。真正地体现时代精华的哲学就在于不断超越"已"和"个体"的限制而展示为"类"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课程教学与教学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认识论揭示了现代课程教学以传递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核心的本质特征。现代课程教学虽然有许多缺陷,但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以健全理性来改进、改善现代课程教学,而不是以非理性的态度颠覆它。课程教学论应开展多样化的研究,追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提升课程教学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它不是机械地、单向地传授知识,而是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交往关系,这就使教学活动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而具有艺术的特点。本文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特点、要素及其培养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