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私立幼儿园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也存在着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内部性别失衡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的资格审定和考核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加大对教师待遇的投入,吸引优秀人才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当前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性别意识现状出发,指出教师存在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见和忽视性别教育等问题,探讨了教师的性别意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教师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来考察和分析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发现学生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存在着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要真正实现男女两性的教育机会均等,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各级性别公平化教育的监测机制,重新审视编订学校的教材,培养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并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以有效促进性别公平化教育的实施和开展。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99名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探讨了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的含义、重要性、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以及性别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对性别教育的理解不全面、不科学:对性别教育内容了解不多;对男孩的教育比对女孩的传统,大多数教师不了解双性化教育.要转变幼儿园教师的传统性别教育观念,必须加大社会对性别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有关性别教育的规范性指导纲要;幼儿园应多组织教师进行有关性别教育的学习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性别已经成为女性主义分析各种教育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文章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和探究女性主义对欧美教师教育实践的影响,试图展现近年来研究者对于如何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教师教育所进行的思考,展示欧美教师教育在提高未来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未来教师处理学校和课堂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期能对中国目前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双性化人格教育成为目前儿童性别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作为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自然性别?如何看待自身的自然性别?何时、怎样实施这种教育?本文从教师的性别认知、学生的性别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视角出发对相关教师准备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存在性别观念偏差 ,需要正确的性别知识和观念 .生物学教师可在教学中从性别生物学、性别道德及性别伦理等角度出发 ,结合相应的生物学问题 ,对学生进行性别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8.
谈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是教师从性别视角看待自身社会性别和工作中存在的性别现象的意识.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教师忽视性别期望、忽视性别刻板和性别差异的存在和影响上,其原因是社会系统缺乏社会性别平等的普遍氛围,学校教育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关注与检视,教师自身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批判和反思.克服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的对策,一是教师应从"教师是转化社会的知识分子"的高度来看待教师在推进性别平等教育中的作用,二是对教师进行性别平等的教育培训,三是让教师掌握性别平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四是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教育政策及相应的法规之中.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依据现有教师数据作为分析、评估的基础,选取北京、河南、安徽和福建四地,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现象的现状及成因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女性教师比例整体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在不同省份、城乡、学校类型、学段和学科等方面呈现一定差异;教师职业已形成一定的性别垂直隔离。这种变化源自"女进男退"的过程,是社会教育发展、教师职业性别标识化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滑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教师队伍的"女多男少"现象被"女性化"和被"问题化",是夫权意识形态下被构建起来的、具有预设价值判断的问题阈,具体表现为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教师职业简单性别气质类化和轻视女性教师专业性等。本研究据此提出满足儿童发展的多元需求、消解教师职业性别隔离、保障和完善学校教育丰富性的建议:(1)加大教师专业形象宣传,打破教师职业性别壁垒;(2)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3)提升师范生的性别素养,加大男性教师储备力量。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课堂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环节所隐含的社会性别问题,分析了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文章提出从教师教育制度建设、学习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监控等方面加强教师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通过对A幼儿园幼儿性别认同的研究,发现部分幼儿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幼儿不能分清自己的性别;二是幼儿出现明显异于自己性别的行为、态度和情感.而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性别认同也存在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这些研究发现启示教师和家长都应重视幼儿性别认同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通力合作,以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  相似文献   

12.
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性别问题在女性高校显得尤为突出,对女生的因性施教要求教师对师生的性别动力学有科学的理解。本文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以学院英语教师性别因素对女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系列调查和研究发现,女性高校中英语教师性别对教学的影响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其结果的好坏极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性别意识和对性别文化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在年龄、性别、职称等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本人认为建立教师合作学习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就建立教师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学习目标、实施程序和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科书普遍存在性别不平等问题,师生对教科书的性别偏向有所认识;而教师缺乏性别教育意识,性别教育仅处于萌芽状态。教师与教科书共同参与了传统性别观念的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匹配是当前中小学科学科目教学备受非议与关注的焦点,渗透在其中的性别问题更是成为制约科学科目日常教学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文章尝试突破为性别刻板印象所遮蔽的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性别社会学理论来探究社会性别分工对女性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走进行动主体,阐明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通过访谈探析科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现状,厘清其专业发展的社会结构性成因,梳理女性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学科性别隔离与职业性别区隔的双重桎梏加剧了女性科学教师的弱势地位,科学教师需要打破性别藩篱,从组织制度生活中和社会性别建构缝隙中寻找专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胡振京 《人民教育》2013,(Z1):32-34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性别构成来看,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并且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第一,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教师性别比例失衡严重。截至2010年,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占教师比例已达53.7%。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阶段,女教师占教师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57.9%、49.5%和47.7%。第二,从城乡分布来看,城市教师性别比例失衡最严重,县镇次之,农村又次之。第三,过去的十年间,无论一、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是一个渐趋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为理论基础,调查和对比了4所广东独立学院外语教师和5所普通高校外语教师TPACK水平差异。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外语教师TPACK整体呈现中等水平;在PK、PCK、TPK和TPACK维度上显著低于普通高校外语教师的TPACK水平。另外对独立学院外语教师在性别、教育程度、教龄、职称、授课类型、班级人数和周课时的TPACK基本情况和相关因素展开统计分析并总结问题,进而提出建立TPACK下的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顾窗含 《知识文库》2024,(2):167-170
<正>在我国,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关于性别认知、性别区分、乃至于性别对立的讨论日渐增多,但是讨论参与者普遍对性别理论不甚了解,在其生活中亦是如此。作为人生观构建的一部分,性别图式、性别认知也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在定义性别教育的基础上,以社会性别理论和贝姆的双性化性别理论(即性别图式理论)为工具,分析我国性别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性别教育作为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缺失,教育者的性别意识缺乏,相关知识欠缺,以及缺乏相应规范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宏观上要建立独立的性别教育体系作为开展性别教育的关键一步,微观上可以采用双性化的性别教育作为培育教师相关观念和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发现威宁县幼儿教育专任教师在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水平、职称比例和专业背景等显性结构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宏观调控,制定"教育优先区"政策、采取措施鼓励优秀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建立完善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制度和园际之间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幼儿教师的职称晋升。  相似文献   

20.
王燕淋 《考试周刊》2012,(37):161-16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关注社会性别问题。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有诸多成因,作者主要从教师、教材、家庭、政策和学校层面来试析高等教育中社会性别问题的现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