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中有一幅插图叫《嫦娥奔月图》,这幅图其实是马王堆汉墓1号墓帛画的一部分。该帛画(图略)为彩绘,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创作时间为西汉文帝时期。帛画是绘在一张棕色丝绢上的,画上宽92厘米,下宽近48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色彩鲜艳、丰富。帛画右上方是一株高大的扶桑树和  相似文献   

2.
汉初帛画(全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以绢帛为地,形状象一件短袖长衣.画的内容可分三部分:最上从日月到天阙,表示天上境界;中部从华盖式屋顶以下,有墓主准备宴饮的场面及其生活环境;再下是想象中的地下景物.帛画把神话故事和当时阶级社会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幻妄想.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彩色绚丽,是我国两千多年前  相似文献   

3.
1972年到1974年,在长沙市东郊马王堆,先后发掘了三座西汉早期墓,墓主分别为长沙国丞相软侯利仓及其妻辛追、其子利簇。按发掘时间前后,分别定为1、2、3号墓。1号墓为辛追,死时50岁左右,尸体距今2100多年而没有腐烂,出土时肌体尚有弹性,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因为墓从没有被盗过,所以棺木保存完好,盖在棺盖板上的帛画也完好如新,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帛画。3号墓也发现了壁画,内容形式与1号墓相近。  相似文献   

4.
长沙马王堆汉墓与临沂金雀山汉墓一脉相承。本文对汉墓中的两幅帛画进行了系统比较,它们在地域文化、绘画风格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延续性和差异性。希望通过全面比较,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金雀山帛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水彩画,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把它当作外来艺术,把英国看成水彩画的发源地。实际上水彩画并不只是源于西方.我国使用水为媒介的绘画材料,用“没骨法”完成的。水彩一作品,有更久远的历史。公元前的战国与秦汉时期的绘画。如金雀山和马王堆出土的帛画,被认为是古代绘画中“没骨法”的先驱,明清时期的任伯年、吴昌硕等画家使“没骨法”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1972年,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一座汉墓,是西汉初期软侯利苍妻子的坟墓,定名一号汉墓,距今二千一百多年.这座汉墓出土一千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幅帛画是其中出土罕见的一幅优秀绘画作品.帛画出土时,画面朝下,复盖在内棺的棺盖上,帛画呈"T"字形,它的顶端边沿包有一根竹棍,竹棍的两端系有丝带,可以悬挂.下边的四角各缀一个长17厘米穗状的黑色细麻布飘带,画全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帛画的绢地是用矿物染料染成,因年久已变成深棕色,画面内容极为丰富,构思奇特,寓意深奥,  相似文献   

7.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人物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是相对于写意人物画而言的。工笔画是用毛笔在绢、布或熟宣上勾墨线,渲染平涂着色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大都可看作是工笔人物画。 从战国墓葬出土的《御龙帛画》上,就可以看到以单线勾勒为主,平涂渲染的色彩表现已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用细墨线勾勒,在用色上使  相似文献   

8.
印章是一门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因其具有实用性与特殊美感两重性质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喜爱,世代相传。公元1972年至公元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分别从马王堆2号墓中出土"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仓"和1号墓中出土"妾辛追"4方印章,这四方印章对研究西汉印风格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印章的线条,构图,装饰性,空间这四方面的浅析,来展现马王堆汉墓印章有意味的意象美感。  相似文献   

9.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是建国以来考古学的重大收获,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遗物来看,此墓断代的上限最早应不超过文帝五年,从墓主的性别和年龄来看,墓主很可能是世袭车大候的第二代Xi的母亲。再从此墓的营建设出土的遗物来看,它反映了西汉初期文帝时代全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并非仅仅是西汉时期长沙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引言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共有五个地点发现了处于墓葬中的帛画:长沙,江陵,广州,武威,临沂一带产在所有的二十余幅帛画中,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由于其形制完备、内涵丰富、画面精美和保存完好,而成为最有价值的一幅,但同时,它也是疑点最多、争论最大的一幅。自它出土二十余年来,海内外大量专家著文研究论争,有关它的叙述超过了其它帛画的总和。似乎是解释了它的疑点其它帛画的疑问也就释然了。但遗憾的是,对于这幅帛画的内涵及功用,至今学术界却无定论,各执一词,众说纷法。学者们一般的研究方法是,依据异常丰富的古文献记载来逐…  相似文献   

11.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幅帛画《导引图》。经过考古学家的精心复制,导引图基本恢复原貌,将距今二千多年的“导引”运动重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研究古代导引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美术传统的中断和相互交流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周礼、汉书等文献记载,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用植物油调颜料绘画的历史。这可有出土文物作证: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朱地漆绘棺,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彩漆奁,都足以表明中国西汉时期漆画装饰艺术已相当完美,色彩十分丰富。西方学者也承认,中国是油绘技法的先驱,用植物油调颜料作画起源于中国。丝绸之路经印度、阿拉伯、拜占庭到西欧,民族间的交流史实不容忽视。安徽马鞍山市发掘出的三国时代朱然墓中的漆画盘、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都证明了中国最早产生了油绘技法(漆画)。惜乎传统中断,而在帛、纸等材料上用胶和水调…  相似文献   

13.
浅谈西汉“马王堆尸”的防腐技术徐红七十年代以来,湖南长沙马主堆1号墓和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分别出土了一具保存完整的古尸,即所谓的“马王堆尸”①。它们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木乃伊”、“尸腊”以及“泥炭读尸”,而呈现出与新鲜尸体类似的特征,反映了我国在...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原是一马鞍土堆,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它的发现是中国考古的奇迹。1972年至1974年相继发掘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和陪葬器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的棺椁内有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系西汉时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距今已近两千二百年。据史料记载,利苍夫人名叫辛追,死时约50岁。尸体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和脚趾的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具湿尸,出土后曾震惊世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到80年代,敦煌地区出土了一批魏晋时期的镇墓文.这些镇墓文与东汉镇墓文相比,从形式上看,篇幅普遍比较短小;从内容上看,则在继承东汉镇墓文传统的同时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新元素.而在中原地区却仅有少量魏晋时期的镇墓文出土,其原因主要是战乱、人口的迁移以及佛教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博物馆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于201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次出版首度全面整理并完整公布了马王堆出土的所有简帛资料,是研究马王堆简帛的集大成者,其价值不言而喻。然其在文字"隶定"时,有一个问题即"隶定"不统一。我们将这一问题一一指出,希望对将来《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修订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湖南近年出土大量先秦文物,展示先秦时代湖湘文化的辉煌。令人震惊的是湖湘文化这一时期的辉煌,许多方面大大超过北方诸夏文化,历史地揭示了湖湘文化哺育出像屈原这样世界级伟大人物的深刻原因。例如,仅出土春秋战国时代的帛画,既多又精,名驰中外,特别是1942年2月在长沙南郊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学术上习惯称为《人物龙凤》图,长为31厘米,宽为22.5厘米,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帛画之一。该画以天空为背景构图,布局分左右两部分,右边占四分之三的画面,又分为上、中、下三层。中间是一位向左侧面的妇女,宽袖长袍;人物上头是一只昂首奋飞的“凤”,人物脚下是“一弯月形物”①。画面左边的四分之一,是一条自下向上弯曲的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选古文的人大都喜欢选《战国策&#183;赵策四》里的“触砻说赵太后”这一章(这篇文字亦见《史记&#183;赵世家》)。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里正好有这一章,可以用来校正《赵策》的几个错字。  相似文献   

19.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于1973年底,是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儿子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批遣策,其内容庞杂,近半书写的都是食物及饮食器具,为我们研究汉代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本文拟根据这些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对涉及食物的部分加以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部分出土文物如墓主的种族归属、女尸、绘画、纺织品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