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雪峰同学:   函授中心尚未正式开学,就收到你采写的两篇报道新兵连的稿件,这是函授中心收到的第一份来稿,因此,也就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来稿了。   按说,作为函授学员,应当按照函授中心的教学进度和作业要求,有计划采写一些重点稿件,可从你的来稿中我们又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带着自己稿件采写中的问题再去学习教科书,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试试看吧。   下面对你的两篇稿子进行点评。 第一篇稿子,消息: 《武警阿坝州支队关爱新兵实打实》   本报讯 袁雪峰报道:“爸爸、妈妈,我在部队挺好的,干部、班长对我…  相似文献   

2.
不少通讯员的来稿,套话和空话较多,缺乏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实,即使有一些事实,也是谁都能想到的,而一般人能想到的东西,是不能成为新闻的。那么,是不是身处基层就找不到值得报道的东西了呢?新疆经济报“西北军事”版有两个头条均来自连队,写出了新闻。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篇文章。军营生活相对大千世界的社会来,是较为单调、简单的。如果能够将部队新闻写出“思想”来,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地方通讯员会有较多的启示,更应把新闻写活。一篇是: 面对乞丐长达半小时的乞讨(肩题) 巩建说:不!(主题) 本报乌鲁木…  相似文献   

3.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要求新闻工作者努力反映经济战线上思想观念、工作思路、领导方式的深刻变化。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解放思想,把采写的思路转到市场经济上来,用深、活、新的特色报道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4.
一张报纸,即使只有一两篇新闻“失实”,也会损害它在读者中的信誉,一个记者或通讯员一两次疏忽大意,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名誉受损。羊年除夕前,我社收到一篇来稿,内容记一个村民买回“三步倒”,准备毒狗食肉,结果被家人误食,一死二伤。这无疑是一则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值班编辑因作者是位老通讯员,便及时编发。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笔者反映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10年的通讯<正面激情背面执著>获得了2008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奖二等奖.联想起笔者获得2007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二等奖的<扬大副教授街头擦鞋>一文,笔者感到:记者采访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人物报道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岁尾年初,对于一些部门单位来说,正是盘点工作成绩、收获一年成果的时节.如何让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成效为公众知晓,以扩大影响,交流经验,进一步促进工作,一些单位和部门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党报这一重要的媒介平台. 然而,在多年的新闻采编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单位部门的负责同志更喜欢记者对其单位部门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生怕报道内容漏掉一点一滴.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本单位的工作,才算是一篇完整的新闻.这让记者大为困惑.  相似文献   

7.
1986年1月9日,《常州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大胆改革无所惧,百折不挠求胜利》,介绍常州电机总厂厂长韩听本在错误和挫折面前,总结经验,坚持改革,继续奋进的事迹,同时发表了《大智大勇搞改革》的评论员文章,版面上构成了鼓励坚持改革的强烈气氛,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常州市厂长工作研究会会长、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厂长杨维书多次说道:“这篇报道实事求是,批评中肯,撑了改革者的腰。”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节,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都对下岗职工过春节的情况作了报道。报道有情有意有理,既反映了下岗职工目前的困难,又报道了各级领导对下岗职  相似文献   

9.
音像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愈来愈大,在广播、电视、报刊上涉及音像方而的新闻报道也逐渐多起来。但音像事业政策性较强,有些新闻单位还不太熟悉,因而片面性和违背  相似文献   

10.
11.
作为一名记者,面对客观事物,写什么,怎么写?这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客观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由于感情,态度、认识的不同,所报道的倾向性就不会一样。报道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因此,新闻不可能脱离报道者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下面就今年5月中旬,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学生绝食6天后这一客观事实,看看新华社和首都某报几乎同时播发和刊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在谈如何改进人民日报工作时说:记者应该采写评论性新闻。如何写好评论性新闻问题,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评论性新闻,报上登过不少,但总的说来,并不多,给人们以深刻印象的更少。1982年7月29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的《江西赣州地区大包干责任制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的报道,我认为,这是一篇针对性比较强、说服力也比较强的评论性新闻。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时候,阻力是相当大的。观望的、怀疑的、反对的,都有。应该说,这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属于认识问题。要扭转他们的思  相似文献   

13.
在1993年度四川省新闻奖评选会上,《四川石油报》推荐的消息《相濡以沫几十载,石油伴我度人生,川西北矿区200对夫妻喜庆金婚银婚》,受到评委们的青睐、成为消息类170余篇稿件中得票最多的、最先通过评为一等奖的优秀新闻作品。为什么这篇消息会得到评委们的好评呢?我作为这篇消息的编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发掘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题材。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定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少人对人生、理想、道德、情操和恋爱、婚姻、家庭的认识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婚恋…  相似文献   

14.
这篇千字左右的消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首都和全国许多报纸纷纷在显著位置刊登;全国广大读者议论激烈,纷纷投书发表自己的意见。消息发表三个月,读者来信却仍然不绝,新华社有关编辑案头摆的这方面的来信已有二尺多高。一篇报道为什么能在读者中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用读者的话来说,是因为这篇报道反映了人们当前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克服国家机关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研究概括的学问———从人民日报报道企业扭亏典型经验的消息谈起鹿舫编者按:1997年12月,人民日报在一版突出地位,用1000多字的消息,把一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扭亏增盈的主要经验,介绍得很清楚,受到读者和有关宣传部门领导的欢迎。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点,...  相似文献   

16.
朱世德 《新闻窗》2011,(4):24-25
一、对党报深度报道的认识和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报纸。在诸多传媒中,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尤为明显,常常以先声夺人、快捷取胜。然而,它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展现出来的很多东西失之零碎、片面。  相似文献   

17.
18.
1998年2月,在山东省县市报研究会、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1997年山东省县市报新闻奖评选中,我与本报一位同志合写,本报总编辑、通讯员配照的通讯《“茄子王”石其富的故事》(刊于《肥城市报》)1997年12月18日一版头条),被评为一等奖;我采写的消息《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实力(肩题)、市商业系统举办“岗位技术练兵大比武”活动(主题)》(刊于《肥城市报》)1997年9月27日二版头条)获得三等奖。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这两篇作品能够获得殊荣,一个主要因素是,文章内容紧跟了时代发展的步伐,经济宣传在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9.
由于编辑业务的关系,我结识了某地方报社的两位记者。他们写的《为真理而斗争的女战士董秀芝》于去年九月十一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编辑部收到了三百多封读者来信,其中不少人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位反对林彪、“四人帮”的英雄人物,在粉碎林彪、“四人帮”两年之后才得以平反,并且还留了一条“有错误观点”的尾巴?为什么她出狱之后的医护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