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章铤,字崇禄,改字枚如,署眉儒,号江田生、痴边人,晚号药阶退叟,简署退叟,曾署小草斋后人.福建长乐人,世居福州.晚近著名学者、诗人、词家.其世系如下:  相似文献   

2.
谢章铤是晚清词坛上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要词论家,其在词学理论上对"词源"进一步发挥论述。该文从词的名称着眼试分析"词非诗余",接着从词与诗、时代、音乐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词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谢章铤是晚清词坛上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要词论家,其在词学理论上对"词源"进一步发挥论述。该文从词的名称着眼试分析"词非诗余",接着从词与诗、时代、音乐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词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题画词是谢章铤实践其词学主张的重要创作范本,以表现性情为主,体现为才士失意、悯时伤乱、报国悃款及词学微尚等方面,对于提升题画词的抒情境界有着重要的贡献。谢氏题画词注重精雕细琢,喜用慷慨词调表达豪情,善用“意内言外”笔法营构词境,词风豪放沉郁,堪称浙、常二派之外嗣响苏、辛词风的重要典范。  相似文献   

5.
谢章铤为晚清闽中著名词学家,著录有近20万字的《赌棋山庄词话》。在其汉宋合一、经世致用等经学思想的影响下,其词学思想亦在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之间求取自身的价值,表现为对浙西、常州二派的折取,并将词史概念再一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在词话撰写中考订词律、词韵等。  相似文献   

6.
长乐谢章铤诗词古文兼工,古文最著.道光末,谢章铤与侯官刘家谋定交,诗词多有倡酬.刘家谋往台湾府任教谕,同治初卒于任上.刘家谋卒后,谢章铤为作序、跋、传记、祭文多篇.这些古文表达两人的情谊,以及谢氏对闽海时政的关注.谢章铤这些古文固然体现他的古文观,即修身养气,读书穷理,修辞立诚,而较之作者早期的古文更为务实.谢章铤十分赞赏高澍然的古文,又指出高氏古文缺少"长江大河万怪皇惑"的境界;其实谢氏的古文虽然较高氏务实,但仍然未能达到这一境界.把高澍然一派的古文推向这一境界的,似只有金门林树梅能胜其任.  相似文献   

7.
谢章铤在《说文闽音通》正、附卷中阐述了对通语、方言间的关系及闽方言的认识。谢氏认为通语的形成是政治统治的需要,通语的推行是权力所趋。闽语与吴语有密切的关系,闽方言保留古音的成分很多,方音复杂,这些方言学观点如今还尚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聚红榭唱和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地考索了聚红榭的活动时间、社名缘起、活动情况和著述内容,并尽可能准确地勾勒16位社员的生平事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聚红榭的创作,认为聚红榭唱和提高了闽人治词的自信心,较大规模地描写闽地风物,词的创作具有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爱国词人谢章铤的词与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章铤是近代重要词人和词论家。他的词以成丰末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昂慷慨,接近刘家谋;后期离奇惝,缠绵恺恻。全国主义精神贯穿整部《酒边词》。谢章铤论词一主性情.二重视闵词的评论。他折衷常州、浙西二派,认为词应有寄托而不废清空;清空而有性情还是好词。他的《词话》及续篇以闵人立目的占总条数1/4,而论道光以来闽词人又占其中1/2。咸丰间章铤组织的聚红词榭,前后参与者16人,刊行诗词集4种,是近代重要的爱国词社。谢章铤在近代闽词发展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汤鹏是嘉道时期著名的经世思想家,他才华横溢,著述颇丰,在学术上提倡实学,主张通经致用,这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谢国桢先生是开晚明史研究先河的卓有成就的史学大家。但多年以来,人们往往视国桢先生为史料学的名家。这固然由于国桢先生著有如《晚明史籍考》、《明代社会经济史料汇编》、《明清笔记谈丛》及《江浙访书记》等较有影响之考述史籍的著作,更主要的还在于对国桢先生生平治学缺乏了解。国桢先生二三十年代从师梁启超先生,梁先生为中国新史学开山鼻祖。国桢先生史学研究处女之作《明季奴变考》,即以社会史角度对明代江南奴仆进行阶级分析的开创性的研究,实为新史学之代表作,其后复有《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清初东北流人考》,均属全新角度之开创性研究成果。其后期的部分著述,为符合阶级斗争史观的潮流,失去了原有的学术特点与学术深度,与其生平治学的旨趣相去甚远,故而突出了其史籍考述方面的成果,造成学界对于国桢先生治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李谐生平及其《述身赋》的分析,认为李谐出使梁朝,于南北多年对立之后,在沟通南北来往、缓和南北对立局势和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李谐其貌不扬而多学有识、善于言辞,使南中得到梁武帝等人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南北两方都以传统文化的正统继承者自居的心态。李谐的《述身赋》真实地反映了在南北朝战乱之际、尤其当北魏末年朝无明主、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社会普遍希望有人结束乱状情况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具有史诗的作用;在对少数民族没有"华夷之辨"的意识;在忠君与忠于国家一点上更重于忠于国家;这些都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清代晋商在政府的许可下,纷纷进入解州盐池,投资经营制盐业。他们每年组织大批雇用工人雀全封闭的高墙内进行生产活动:及时开辟池旁土地,设置畦池,放入大池卤水并调配淡水,利用天日晒制。所产食盐,按照场官指定位置,储存于固定的盐亭,以待经户部备案的专职运销商人前采购买。  相似文献   

14.
论谢榛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榛诗模仿盛唐,得其格调而乏深情远韵;<四溟诗话>中有一些立论通达的条目,但落实为指导创作的理论则与诗歌的抒情特质相背;有些条目对诗歌规律和作家、作品分析确当,在明代诗话由创作技巧论向审美鉴赏论的转变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时期,张人骏一直出任地方督抚大臣。张人骏对于新政的态度颇为复杂,尽管内心并不赞成,但因职责所在而实际上又不得不推行。尽管如此,张人骏在各处所办新政也并不纯属表面文章。事实上,无论是办学堂,派留学,练新军,还是筹办宪政,张人骏在各省督抚任上均按部就班进行。山东、河南、山西、广东与江苏宁属地区的新政,实际上并未因张人骏担任督抚而受阻。推行新政的地方督抚情形非常复杂,可见清末新政改革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时期,浙江书院全部被改为学堂,但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并未消殒.例如天目书院的创建延续了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对清末法制变革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矛盾转变过程。最初,由于自身性格的开明以及为时代危机感所迫,他倡导法制改革,举荐修律大臣,并身体力行,为变法修律提出有益的建议;但由于其政治性格的矛盾性等多重原因,以致其后来又主张渐进变革,反对司法独立,反对变法修律中激进改革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在社会变迁、教育转型的时代潮流中,苏南的传统家族书院在单一"应举—经学型"模式的基础上,通过重建、改建和新建等方式逐渐分化出了国学专修、综合改良、家族教化等不同类型的近代书院。相当数量的苏南家族参与了家族书院的分化进程,一些工商实业家族更主导了这一进程,并对此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作出了颇具深意的探索。苏南家族书院随着分化与演变也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其中大部分实现了历史转型,融入了近代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的外语学习,并非如学界所认为的那样发展缓慢,而是恰恰相反,清末交通学校中对外语学习的过分强调就是典型的例子。晚清外语学习发展过快而非缓慢,乃不争的事实。交通学校之所以注重外语学习,救亡图存的急需是基本的所在;此外,晚清对外交往的需要对外语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再就是就业的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