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下人家》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教学时,是否每个自然段都要“品”,“笔者觉得没有必要。我们要善于抓住“领”,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一个能统领全文的话题,即“提住”课文最后一段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2.
《乡下人家》一文的结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种独特、迷人的风景。”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那么,我们应如何围绕中心句,学文章的“四美”呢?  相似文献   

3.
假如说课文是作者带给大家的一处风景,那么文题无疑就是通往这处风景的指路牌。它是文本的最佳切人点,从题目人手,可以窥视到作者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内容,触摸到文章的感情走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会运用多种方法对课题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常规的课题解读法...  相似文献   

4.
假如说课文是作者带给大家的一处风景,那么文题无疑就是通往这处风景的指路牌。它是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可以窥视到作者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内容,触摸到文章的感情走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会运用多种方法对课题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常规的课题解读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案例一:《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师(出示题目):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生读)  相似文献   

5.
薛法根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般,学生在他的引领下拾级而上,缓步登山,一同领略语言学习的美妙风景,徜徉在文字深处,体会着别样风情。薛老师执教的《火烧云》一课,通过语境中的词串积累、慢到极致的细细品味、精耕细作的朗读指导、触类旁通的语言体味、剑走偏锋的写话创新,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课文美好的品质,使学生于寻常处看到了不寻常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复述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对如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乡下人家》一文用恬淡清新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作者把镜头定格在一幅幅纯美、质朴的画面:瓜果错落、鲜花轮绽、竹影悠悠、鸡鸭成群、虫鸣声声……  相似文献   

8.
谢治平 《四川教育》2008,(10):34-35
所谓“点面结合”,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对课文重点内容、对课文中心思想等整体方面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
所谓程式化,就是刻板地按一套固定的框框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学搞成了死板的程式。教学活动,本来是一种师生紧密配合的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形式是多样的,变化是无穷的。用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式看来是不行的,尤其是语文教学。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学跳不出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讲解字词,分层划段,分析课文,归纳主想思想和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框框。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程式,但是不能够搞程式化,象演数学题套公式一样,不论什么课文只要照着上列各项去讲就是了。以不变应万变,只能把语文教学搞成僵死的东西。上述各项,单就其中一项来看,可以说都是语文教学所不可少的。然而,如果不问哪个年级,不论什么课文,每篇文章都千篇一律一  相似文献   

10.
经过汉语拼音和识字的学习,学生将进入课文的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是以儿童的眼光看风景、讲故事,充满着童真童趣。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朗读课文的兴趣,还会从中领略到课文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学生们理解"人  相似文献   

12.
姚继淑 《四川教育》2007,(11):31-32
案例:《索溪峪的"野"》师:孩子们,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大家自读课文,走进索溪峪,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生默读课文)师:认真读了课文,想一想"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了索溪峪的"野"?  相似文献   

13.
茅盾的《风景谈》是写于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它与《白杨礼赞》写于同一时代,反映的也是同一主题,但它比《白杨礼赞》难懂。它描绘的几个风景片断似乎毫无关连,不仅是学生,就是教师自己,初读时也不易一下子品出佳处。仿佛食用橄榄,须得细细体味,才能看出;全篇从风景的角度下笔,充满了抒情的音调,又蕴含着哲理,它告诉了我们“革命”这两个字伟大而深刻的涵义。那么,这样的课文该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在既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读出兴味,又能学到写景和议论相结合,不仅写自然之景也把人的活动场面当作风景的主要部  相似文献   

14.
农清海 《广西教育》2013,(26):53-53,82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插图,目录处有,单元提示处有,综合学习处有。其中插图最多的属七年级:上册30篇课文里共有插图33幅,下册有25幅。这些插图有介绍人物的,如《音乐巨人贝多芬》里的贝多芬肖像;有介绍事物的,如《竹影》里的《风竹图》;有介绍风景的,如《黄河颂》里有关黄河的图片;有介绍事件的,如《口技》一文表演者利用简单道具表演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常常是语文老师教学的重点,一篇篇课文仿佛是优美迷人的风景让人驻足欣赏留恋,而略读课文似"鸡肋"一般,长期处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它的价值常常被人忽略。其实略读课文的作用很大,本文就略读课文的有效性教学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话先从旅游说起,一个景点可供玩赏的地方往往很多,如果你在一个地方驻足不前,就会失去领略其他风光的机会。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一味地依赖教参,学生浮光掠影地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便端出了标准解读答案。无疑,教参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标准、权威的答案,它犹如景点中的一处风景,其实还有不少的风光同样精彩,同样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玩赏。  相似文献   

17.
一、举一反三法。有些课文篇幅很长,但由若干片断组成,各片断虽然内容不同,写作方法却大同小异,这类课文大多宜用举一反三法。如茅盾的《风景谈》由六个风景片断组成,我只评讲第一个片断,其余片断由学生自习解决。举一反三法的关键是选好“一”,举出来的“一”在全篇中有代表性,便容易达到“反三”的目的。二、提纲挈领法。有些课文篇幅虽长,但文字浅近,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可以提纲挈领,作些粗线条的勾勒。《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全文五千多  相似文献   

18.
“选点突破”式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这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适用于教读课文,更适用于自读课文,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的活动。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富处、手法巧妙处、含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的深透理解。换言之,所谓“选点突破”,就是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专项的响鼓重棰式的敲打。这种“专项”,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精段或者一个…  相似文献   

19.
“选点式阅读”,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口读,以达到对课文深透理解的一种阅读方法。运用此法,重在选点准确,对其突破有力。具体而言,要在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总有一处风景,在梦的尽头飘荡;总有一处风景,在心的深处珍藏;总有一处风景,使人牵肠挂肚,念念不忘……楼兰·沙葬一个藏在沙漠中的小城,一场意外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