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完《闲话核心期刊》,意犹未尽。近日读了《打破“核心期刊”神话》一文(《文摘报》2008年6月26日6版),促使思绪重新涌动,是以作此短文。核心期刊是从众多期刊中评出来的,评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引文分析法。这个方法研究文献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用在核心期刊评定上,是按引用自各刊论文篇数多少排列,被引用较多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因为被引用较多是由于刊载某专业或学科的、受人重视的论文较多。从而收藏不多的核心期刊,即可获得较多的有关该专业或学科的文献,既经济又实用,受到有关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标题如同一个人的眼睛,是文章“肌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又彰显着文章的价值。如今,报刊亭里的期刊可谓五花八门,在人们随手翻阅期刊的瞬间,标题就发挥了它的魅力——如何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使其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是期刊编辑在制作和修改标题时要做好的重要功课。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术期刊的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某种角度来讲,现有的科技期刊根本不能反映和代表我国的科技水平。现在学术期刊的稿件积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目前职称评审、津贴评定、科研评价中“重量不重质,重刊不重文”的不良倾向造成的,是“疯长”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增长。五花八门的期刊评价,已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别的不说,在期刊发展与评价的问题上,评价已成了“主旋律”,评价似乎比发展还要“重要”。在这样的一个外部评价环境中,学术期刊怎么能集中精力抓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建新 《编辑学报》2019,31(1):34-36
通过对5种国外科技期刊、6种国内科技期刊的取样调查,对比分析国内外科技期刊中常用数学符号编排格式的现状及合乎规范的情况。结果表明,与国外期刊相比,国内期刊更重视数学符号使用的标准化、规范化,但尚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执行国家标准的力度不够、盲目遵循“国际惯例”等。  相似文献   

5.
对16种中数类期刊中数学式编排规范化方面的内容作了调查,指出中数类期刊必须重视和解决在数学式编排规范化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核心期刊"与"SCI期刊"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继元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14(6):72,74-72,74
关于“核心期刊”与“SCI期刊”的思考叶继元(南京大学图书馆)近读《中国科学报》上《关于我国自然科学期刊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一文,受益良多。文中对我国期刊的编辑出版如何走向国际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文中关于核心期刊及50期刊作用的意见,恐有进...  相似文献   

7.
任何期刊都有特定的读者群,该群体的状况及心态直接影响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加强期刊编辑的读者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前虽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过探讨,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在这一方面,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理论”似能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启迪。“接受理论”就是文...  相似文献   

8.
何子皿 《大观周刊》2011,(29):116-116,12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借鉴、吸收了儒家的部分观点。在文质关系问题上,它的确强调了“质”的首要地位,但它并没有摈弃“文”,相反,对“文”也相当重视。首先从先秦各家文质观出发,详细探讨它对“文”与“质”的理解和使用,《淮南子》是“以质为本”、“先质后文”、“文不可缺”、“文质统一”。  相似文献   

9.
高桐 《现代传播》2024,(2):108-118
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以联络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媒介属性宣告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由此,数字媒介成为人文学科传扬与发展的工具。作为人文学科的规定性现实条件,它推动与构入人文学科,使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态势已致使一些学者提出“数字人文”的说法,并热衷于以“数字人文”等同人文、取代人文。然而,“数字人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数字人文”与人文不具有等值关系,“数字人文”对于中国人文更不可等值置换,数字技术只是人文建构的媒介性工具。人文不能简单地由“数字人文”替换。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文章是期刊生存的第一生命线,那么图片可以说是期刊鲜活的第二生命线。学生期刊一向被称为“小刊”或“小儿科”,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既便是“圈里”人也是注重于对文字编辑的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11.
科技学术期刊要重视科技成果的传播,传播方式有建科技新闻发布系统,向大众传媒提供科技新闻;建网站,利用网络传播科技信息;刊后文摘,供文摘期刊选用;写“要文导读”或“观点举要”、撰编者语、栏目主持人语.  相似文献   

12.
论编辑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火 《编辑之友》1997,(6):32-35
什么是人文精神?众说纷纭。从辞源上看.在英文中,“人文”译自以Humn为字报的词,如Humanism,Humanity。但是这些词并不能给出“人文”的确切涵义。而Sciencea of human(译作“人文科学”)将“人文”与“科学”组合.也并不是我们所谓的“人文精神”。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以及“化成天下”亦呈现出极大的含混性。  相似文献   

13.
辛学福 《青年记者》2017,(14):41-42
时下,新媒体飞速发展和普及,已经广泛地深入到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日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自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冲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诸多期刊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媒体的“怀抱”.新旧媒体的融合总是需要一个试验、探索和磨合的“初级阶段”,作为期刊人,在这一阶段如何有所作为,以渡过艰难时期呢?笔者以为,在这一“非常时期”,如何以“微观作为”求得“宏观效应”,应当是眼下期刊人探讨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核心期刊的评价效用问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针对当前以核心期刊为标准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现象,分析了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工具客观上存在着参考性、滞后性、疑问性、局限性、或然性、偏差性,指出学术论文评价要“以文论文”,不要“以载体论文”。  相似文献   

15.
王振铎先生《质疑“核心期刊”论》一文(刊《出版广角》2000年第12期,以下简称“王文”)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对我国的期刊出版管理而言,“核心期刊”论能否用于对期刊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能否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判期刊质量的优劣。在“核心期刊”日益泛滥的今天,这是一篇注定要引起纷争的文章。不出所料,2001年张林祥先生发表《学术期刊的评价与“核心期刊”》一文(刊《出版广角》2001年第9期,以下简称“张文”),对王文进行商榷。张文的立足点就是:“刊以文名,文因刊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认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发表文章的刊物。在笔者看来,张文的这种商榷与王文的“对接点”、“交锋点”并不准确,商榷得也不“精彩”。鉴于张文对“核心期刊”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具有代表性,颇有“市场”和“群众基础”,这里不妨对张文的“商榷”再度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6.
裴丽芳 《大观周刊》2012,(47):327-32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创造和体验的学习中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数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文化?学界有颇多解释,不一一列举。从动态意义上讲,文化应该是“以文化人”和“以人化文”辩证统一的过程。“以文化人”强调的是传承,是把人化自然的成果内化为人的精神力量,形成人的学识、修养、品格的过程。“以人化文”强调的是发展,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所以,文化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文化”造就人,反过来,“人”也造就“文化”,这就是“文”与“人”互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5,(Z1)
人决定着期刊的一切文/陈德宝报刊是特殊的商品。人──生产商品,也消费商品、需要商品.从“需要原则”来论证,埃斯库罗斯说得好:“需要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我们是否倾听到这“需要”的呼声?我们在生产“垃圾”,还是在制造“商品”?我们,作为“商品”的生产者...  相似文献   

19.
范军 《编辑之友》1999,(6):21-24
“核心期刊”作为期刊尤其是学术理论期刊身份、地位的标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期刊的四封上;“核心期刊”作为一种评价指标,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章、项目、刊物、职称等等的评比评选中。什么是核心期刊呢?它又是如何筛选和评定的呢?作为学术期刊一个重要方面军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人选核心期刊表的情况如何呢?下面就这几个问题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书刊版式设计的“白”,是指版面上文、图之外的空白处,“黑”即是版面上文、图实体。在版面上,黑与白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既相互映衬,又相互制约。在设计中,必须处理好黑、白这二者的辩证关系。但是,现在好像有一种无形的习惯势力,顽固地左右着设计者,使其不由自主地去着眼于“黑”,只重视版面上文、图的排列组合,但“白”却被忽视了,轻视版画上文、图实体以外的空白布置。当代国画家潘天寿说:“一般人只注意在画面卜摆实,而不知怎样布虚,他们不懂得摆实就是布虚,布虚就是摆实的道理。”只有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