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发的《延展性阅读的六条途径》(2005年第9期)一文后,对文中的“借题发挥”我有不同的理解。该文认为:“延展性阅读中运用借题发挥”,是“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对某个片段作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写或续写,把思维的空间引向广阔的天地”。可是在所举的案例中,却是将《木兰诗》中刻意略写、淡化的十年征战场面不合理地发挥了,将学生一下子引到了迪士尼的动画战场。笔者认为这样的借题发挥要不得。首先,借题发挥应该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信口开河、严重脱离原文,更不能扭曲文本。《木兰诗》特意略写十年征战,是…  相似文献   

2.
许多老师都喜欢抓住课题提问,这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因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成功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带着句号走出课堂,而是让学生带着感叹号(成功)与新句号(渴望)走出课堂。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育的目标已经远远不是教会学生解几道数学题那么简单了,它变得更多元、更综合,它的实现离不开“借题发挥”:以某个事物或事情、某个情境或问题为由头,进行广泛的联系和联想,挖掘丰富的内涵和观点,表达多维的意见和主张。在数学教育中实施“借题发挥”,具体的举措有:体现超越学科的人文关怀和应用价值,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融入浪漫的诗意想象,渗透基本的哲学原理,创设具体的应用情境等;引导解题的心态和“大方向”;指导解题后的联系和提升。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是舞台”是教育圈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这句话又早已被不少同行奉为经典的教育教学理念,而这种理念已经或正在指导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也成为一些领导评判教师课堂教学的惟一的一把尺子。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好是坏,惟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演员。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无疑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大地解放了学生,其进步性无庸置疑。  相似文献   

6.
7.
本期话题:“积累”杂议。从《老子》,我们可以看到较早的积累意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积累”,《现代汉语词典》说,(事物)逐渐聚集;《辞海》说,聚集增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逐渐聚集。都取渐进“聚集”义。但就语文“积累”而言,就有一个什么是语文的“聚集”、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陈剑 《今日教育》2012,(5):64-65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就擅长在课题上作文章,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篇篇课题饱含深情,在教学中起了深入感悟的作用。我们可从一些教学片  相似文献   

1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二元一次方程一节内容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某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得35分(其中罚球得10分),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数学离不开问题,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才得以实现的,所以充分发挥数学问题的作用是其中的关键.对一些数学问题,如果就题论题,那就难把其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灵活多变的特点,数学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对数学问题作进一步的扩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而对问题的改变,主要体现为对题目的问题发现、一题多解、条件改变、结论引申、数学方法应用环境的改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针对课程标准制定所说的“能力利益”语教学模型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16.
近几年的高考始终坚持在一题中考查字音,可见命题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视。现在大多数学生做字音题时错误百出,这诚然与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有关,但与教师不重视字音教学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提高初中生数学复习效率,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借题发挥"的教学形式.本文将从基本概念、知识点的考查、典型习题等方面选取一些教学片段就这一教学方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唐代佛教兴盛.大量寺庙因此兴建有山就有庙,有庙必有钟,许多诗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忘情于寺庙之内.于是描写“钟声”的诗歌也就大量出现.形成了一类“咏钟诗”。  相似文献   

20.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