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一、高考命题趋势 1.水土流失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高考中常结合中国或世界某一区域图表资料考查,如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东南亚或南亚某区域、巴西或美国某区域。这类问题一般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角度综合命题,以等高线、经纬度、地貌、区域轮廓、水系等为命题背景,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的防治”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章内容的第一节,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修模块3的第二章,整个必修模块3是以研究区域发展和区域建设以及区际之间的联系为主要内容。从内容上看,教材安排遵循区域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而区域发展又会对区域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文尝试从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丰富课堂场景,体现学科特色,促进师生互动,优化时间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黄宗英 《地理教育》2015,(Z1):130-131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  相似文献   

7.
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黄土高原的视频,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总结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找出相应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对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对"意义学习"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高中二年级地理课程中《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为例,对"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设计,"意义学习"可变革机械的"接受学习"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理解外部世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9.
贵池区水土流失危害表现为土层变薄、土层沙化、河床淤积、拓宽抬高、洪涝灾害频繁、地力衰退、农业受损、生态环境恶化等;为此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原因;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应从生物、工程和行政保障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董永盛 《地理教育》2010,(12):23-2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两大地理分区。对青藏地区的介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重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讲述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对西北地区的介绍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重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第二部分介绍这种环境特征下的农牧业生产特点。  相似文献   

11.
教师向“学的专家”进步的路径:一是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等手段了解学情,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深刻研究教材,构建深度学习结构;三是深入分析学生思维结构,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对比、检验、校正、促进”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师生共同寻求“教”与“学”的最大交集,可以实现从“教的专家”向“学的专家”的教学转型。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危害大》是全日制聋校《思想政治》第四册第二十八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采用以例说理等方式,讲述了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着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也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许珺 《现代教学》2013,(11):46-46
《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与处理》一课出现在《科学与技术》二年级第一学期“小电珠亮了”这一单元中,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与处理方法,并且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何处理废电池。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发展上还有待提高,而且他们对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14.
朱赣鹰 《成才之路》2012,(21):59-59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因此,教学应围绕这一点来进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探讨其成因。(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明确西北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评价 ,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感悟生死和亲情的内容 ;体会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创新的语言。二、课时安排1 课时 :一课时。2 课型 :感悟鉴赏课。三、预习要求1 结合文前“自读提示”和课后题 ,阅读课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相似文献   

16.
李素娟 《现代语文》2006,(10):39-40
A、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品味鉴赏环境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 2.学习在环境描写中表现人物心理及情绪变化的写作?  相似文献   

17.
《学与问》是小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情感态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国内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教学理念入手,提出"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思想素质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课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研究生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提出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对于《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课,教学设计时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借助生活情境创设,在问题驱动下通过讨论探究、图文分析、总结归纳、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习的发生,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形成社会责任意识,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树木学》是水土保持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树木学》课程的特点,探讨了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