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道宏 《中学教育》2013,(4):41-47,74
“校本课程开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西方兴起,七十、八十年代达到鼎盛。八十年代后期及至九十年代,校本课程开发落入低潮。从此,西方一些学者开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再概念化”,寻求课程在国家层面与学校层面开发的平衡。九十年代末,我国将“学校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试验、推广。作为后继者,我们要积极学习西方经验。领悟西方校本课程开发本质,在追求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教育目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建立与中国文化特点相协调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广泛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学校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还停留在编写校本教材的层面上。这种"窄化"现象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象,须对校本课程开发在概念内涵上进行新的拓展,对其进行再概念化;并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在地化"的开发策略,更好地实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建设特色学校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再概念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中国教师》2007,(2):26-28
在课程理论的发展史上,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由威廉F.派纳主导的“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运动,树立了另一种课程范式。“再概念化”代表一种与时俱进的省思与批判意识。“再概念化”理论对以分数或绩效为重的学校教育并不认同,它更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社会解放运动。了解再概念化的理论对我国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将大有启示。一、再概念化的起源与阐释(一)再概念化的起源“再概念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以威廉F.派纳(1975)的《课程理论化:再概念化论者》(curriculumtheorizing:Thereconceptualists)一书为标志。20世纪7…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存在两套话语:课程政策话语与学术界主流话语。当前政策话语淡化而主流学术话语主导已成基本事实。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话语由西方引入、转化而来,而基于本土课程开发实践的研究严重不足,由主流学术话语指导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陷入凌空踏虚、难以落实的尴尬。校本课程开发再概念化,从多维度拓展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内涵,恰与政策话语神合,是一种立足现实,可以不断推进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建华 《教师》2013,(36):13-16
“重”校本课程,“轻”国家课程,主要是从办学特色的角度来强调校本课程的重要性。“重”和“轻”只是反映对课程的认识层面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在学校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把握好办学的分寸与尺度,充分认识校本课程的价值并作好校本课程这篇文章,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长期开设的特色课程,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何谓“校本课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校本课程”属于课程行政范畴。相对于以中央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国本课程”,以地方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地方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三种“课程”属于课程行政的不同抉择,反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有关谋程行政权力分配的不同取向.已是教育活动运行的集中机制与自由机制的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推进,近年来,育才中学以段力佩老校长提出的“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简称“三自”)教育目标为目标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构建起包括“自治自理”类、“自学自创”类和“自觉体锻”类校本课程在内的“三自”校本课程体系,规范了课程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常州市天宁区各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套成熟且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文章对此进行了.g.sa和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一、网络校本课程的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学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其英语表述是“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简称“SBCD”。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天宁区各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套成熟且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适合的,才是最美的。“适合”的课程,意味着课程结构的丰富、合理。我校(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立足实际,又着眼未来,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开发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倾心打造“多彩课程”这一品牌,  相似文献   

10.
“校本发展”视阈中的学校音乐课程建设,既要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又应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无锡新区实验小学在“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指引下.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定位的校本理解和教学策略的校本选用,探求国家音乐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途径,同时,通过音乐类微型课程、音乐类阶梯型菜单式课程、综艺课程的开发和音乐类环境课程,探求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交往教育”是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在“十五”期间自主开发、研制、实施的校本课程,在五年多的交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中.该校提出“以共生为价值取向,以交往为教育主题,以唤醒为教育要义,以体验为学习方式,以活动为运作载体”的课程核心理念,倡导教师自主确定交往主题、自主进行探索研究.自主提炼研究成果,本期我们精选刊登该校“交往教育”校本课程的优秀论文、案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张小武 《教育》2008,(9):46-46
对“校本课程”能否起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用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它却在争议中前行。近10年来,校本课程在有条件的学校几乎遍地开花,甚至一些不具备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也在跃跃欲试。可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家课程的主导地位对校本课程的外在发展环境形成了冲击;另一方面,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校本课程的不同认识又使其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3.
欧阳明 《师道》2014,(10):1-1
课程改革.不应是“革命”.而应是“改良.,'。现在许多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一说到课程开发,都一窝蜂地把别人开发的课程移植而来,不管适不适合本校学生需要就在本校实施,但并不是植根于本校的“校本课程”。其实校本课程一定要体现“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才有利于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一说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都想学习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上课”,其实在本校条件不具备时,还是不要盲目去“复制”.先把“班级授课”抓好也行。一说到打造高效课堂,都去模仿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先学后教”,不管学科特点、课的类型、学生状况,强行让学生“占领”课堂,让教师“靠边站”,其实有些课“先教后学”也未尝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建设和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却存在诸多错误的认识:认为课程开发仅仅是专家的事,是自上而下的.开发校本课程会挤压必修课的时间,实施校本课程会对学校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等等。这些都是伪命题,学校的“多样化”,必然要有课程的“多样化”与之相适应,学校实现特色化,就会实现最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杜育敏 《现代教学》2014,(7):112-113
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课程?我们企求以“见树又见林的艺术”来整体系统地思考,着力实践基于师生实际又富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傅昌华 《现代教学》2014,(7):131-131
我校自办学以来,一直秉持“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所营造的民主和谐的大环境为实施“拓展阅读”校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我校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我领衔与众位同事共同接下了初中部读书节项目,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娄华英 《现代教学》2014,(7):125-126
我校自2009年起开始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初步构建了以“多元、开放、统整”为主要特征的“万花筒课程”体系。“万花筒”般的课程愿景昭示着我校对课程的多元化、开放性和统整性的理解。回顾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我们在课程要素、课程组织、课程方案等方面展开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我校的工作思路是“抓管理、提质量、创特色、求发展”。我们将把“古诗诵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特色.本着“融人文教育于经典古诗文诵读中”的创建特色理念,着力打造学校品牌。并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开发“古诗诵读”校本课程.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走上了学校特色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自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笔者以为,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目标单项性的校本课程,另一类是目标综合性的校本课程。以下所述的“校本课程”均指“综合性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20.
崔允漷 《江苏教育》2010,(12):29-29
初识王剑东校长.缘于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国际象棋,当时为了给全国校本课程会议提供一个案例,我访问了该校其人;再识王剑东校长,也是因他的校本课程——国际象棋.当时他参加了我所与锡山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新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我作为他的三个月导师.指导他整理持续二十多年的国际象棋校本课程开发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