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绘画艺术走到今天,在不暇思索中被置于一个新历史语境,开始了自身的重构。艺术进入市场,艺术品汇入流通渠道,已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显著特征。艺术家“经济人”化,“新生代”绘画为市场所接受,昔日从事政治波谱的艺术家成为“金钱”的追逐者……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将决定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必将有别于外来艺术而存在的有本土特色和市场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魅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画又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和内涵.当前中国画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有些艺术家受艺术市场影响,心情比较浮躁,作品格调不高.如何提高作品的格调是每位艺术家都在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艺术批评思想中有“师心”“师古”“师造化”等艺术创造方法,为历代艺术品评过程中提供艺术创造的参考对象。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艺术创造的“师法”对象也不尽相同,反映出当下艺术和艺术家的价值审美取向,成为同时期艺术创作的标杆和参照。通过梳理历代对“师法”的艺术批评文献,结合特定历史时期时代背景分析其“师法”对象的变化,分析其在“法”的背离与回归中所产生的“逸”的艺术范畴,研究“师法”美学内涵中主客体间的“双向”式互动,总结中国历代艺术批评思想中关于“师法”的演进和对“法”的背离与回归。  相似文献   

4.
读了“历史教学与研究”1960年第一期毅人先生的“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兰吉罗”一文后,我有两点意见提出来和毅人先生商讨。第一、毅人先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兰吉罗”的“引言”中说:“十五世纪时,很难找到对艺术不关心的人,公爵、商人、手工业者、教士、修道士常常是懂得艺术的人,并经常是艺术家的定货人和保护人……”。接着,毅人先生在“艺术繁荣的  相似文献   

5.
王建疆近年致力营构的“别现代”理论,虽然以美学与艺术理论为核心,却有着更为广阔深切的现实关怀。它不仅重新阐发了感性和形体在社会与美学中的意味与意义,对当代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更准确、有力地表达社会关切、时代诉求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召唤,对国际社会如何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辨认似曾相识的元素之外的中国症候的言说与表达也给出了理论上的提示与启发。另外对我们理解现实中国、人类历史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格局及未来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与文明形态,有关“别现代”的研讨也提供了富有新意的理论模型和思想坐标构想。但考虑到“现代性”概念蕴含的人类社会形态共性,我们或可将未来民族国家各自拥有的、实际上在发育程度和具体形态上不可避免地大有差异的“现代性”命名为“家族相似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话语权是中国艺术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所出现的文艺理论新问题,当代中国美术的“话语权”如何建构,中国绘画要想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了高度的敬业精神,更需要“特有样式”,以展现“异域”文化的奇观效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便是文化强势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策略,我们的绘画现在已经没有在西方话语权中生存,而是在市场话语权中“被动”生存。在追求“大众化”的进程中,让中国传统的艺术魅力获得回归,从意境的生成中获得当代绘画的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14,(19):56-59
艺术家在常人眼中是天之骄子。他们源于自然,始于心灵,妙手天成的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商业价值。他们在广阔的舞台上享受着鲜花和掌声。在追求艺术之余过着富足的生活。在澳大利亚读完研究生回到中国的孙勇,本该是这样名利双收的艺术家之一,然而他却走入课堂,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教书匠。2008年他来到建桥学院,本可以安心于“视觉艺术”的教学,却主动给自己加压,开设冷门的纯艺术版画,为学生叩开艺术教育的门扉。2010年末成立版画社,到2012年版画成为建桥艺术特色。如今在鲁迅美术馆、上海图书馆等场所都能看到他学生们的作品。“版画”这个冷门的词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中的空白,广义地说是在中国画中笔墨未涉及到的空间,即无笔墨处。空白虽然无笔无墨,却是中国画艺术不可缺少的表现语言,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独特风格的一大特征。可以说没有空白就没有中国画艺术。空白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古代,老子最先提出了“知其白,守其墨”的辩证观点,他虽然是从哲学领域提出的问题,但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引入画论的“知白守黑”,是指黑白虚实相辅相成的形式法则。在中国画里,虚实关系表现极为广  相似文献   

9.
老子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现实,老子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的天道法则观照下,老子将“仁义礼智”等价值体系看作社会的“附赘悬疣”。因此他提出“自然”、“无为”的救世方针,认为只有弃赘去疣、返朴归初,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更多更具时代意义的变革,对生存的需要慢慢地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所取代,艺术和艺术品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性的自我表达,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更具融合特征的范围里肆意地分享渗透在生活中的艺术情趣。在这种趋势下,公众的聚焦会直接集中到有明显风格艺术家身上,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在他的创作中融入个人性格、生活环境、对社会影响的反馈等因素,艺术作品也成为他创作意念、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和时代感受的表达,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阐述“生活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我相信,生活也是艺术家的创意源泉和动力,于是本文从“艺术 生活”的理念来阐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给予人们崇尚高品质生活的引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培养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时期更需要延安精神指引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塑造祖国栋梁之才的主阵地,如何传承延安精神,构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隐喻认知被广泛应用在传统典籍的解读中,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隐喻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莱考夫等划分的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以及方位隐喻对《老子》中的“象”进行重新分类,可以发现本体隐喻有较好的适应性,而结构隐喻则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因传统思维立足于“时间”产生,故《老子》中的方位隐喻并未达到预期的重要性,反而关于时间的“象”更加重要。故“本体”展现《老子》对“道”的探讨,又通过“结构”与“方位”来形容“道”,使“道”在保留超验性的同时可以进行言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老子同孔子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明星。老子学说思想的核心是“道”。在目前国内外研究道教热中,对道教祖师老子认识上的分岐,集中在于他的“道”如何理解。道本来是人走的道,经过引申而具有规律的意义。如“天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讲是天象运行的规律;“人道”,则包括了人生吉凶祸福的规律的意义。道含有规律、规则的意义,这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传统的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是文艺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人物,但他的艺术思想遭到了误解。其中,他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就处于这样的遭遇。实际上,他的艺术本质观可以表述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语言,就是艺术家的思想存在及内省的表达,就是一种行为、一种体验,一种审美意识,就是艺术家的本质。他比较倾向于浪漫主义。其艺术发展观则可概括为:艺术有生命,它的生命由“内生命”和“外生命”组成;艺术不会消亡;随着时代前进,艺术形式就会新生。他已认识到艺术形式的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15.
艺术作品的“品牌化”如同产品的商标一样,既代表着成熟艺术家作品的固定图式,同时也为其在市场上走俏,起到盲目和浮夸的宣传效果,尤其在这个消费膨胀的时代里,“品牌化”艺术作品有着刺激人神经的即时效果,或者一夜捧红,或者淘汰出局。这种现象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评论家的品评标准,以及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品牌化”现象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研究者不得不讨论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当今,在中国各地都分布着性质各异的艺术家聚集地,中国艺术区迅速发展是当代艺术模式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艺术与市场互动中的主要派生物。然而,仔细审视发现潜在危机——艺术家抛弃自身固有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就放弃了艺术语言本身,更多地投入到以集体运作的“大一统”之中,风格的缺失和面目的重复成为当代艺术最大的弊端。文章就艺术区的形成与发展,艺术区在市场运作、经营、利用上对艺术家创作、艺术品价值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所带来的利弊,作出分析,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老子作为中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他在关注自然界生成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多地是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在春秋这一动荡时代,老子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认为列国之间之所以发生战争,根本的原因是出于利益的争夺,所以他提出了名利思想,旨在解决一系列的社会人生问题。其名利思想主要表现为“身重于名,轻名薄利;知足知止,谦下不争;宠辱不惊,功成身退。循着这一名利思想进行反向观察,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思想背后所隐含的唯道是从、知常循道、道法自然、含德之厚的哲学玄思。老子的名利思想反映了先秦道家独特的价值观,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在当代社会,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疫情时期的艺术创作不是艺术家第一次以艺术的方式与行为来“介入”现实与社会。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是艺术家主体性身份建构的重要标示。本文以“艺术介入现实”的视角来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介入性艺术”创作这一特别的艺术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理论话语与批评实践中重新审视文艺作品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艺术自律与审美介入问题。本文写作聚焦于“介入”主题,并就疫情期间艺术介入现象、艺术介入的审美指向和评价话语建构等展开探讨,以期拓宽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的视角与深度。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黑格尔专题论述了道家。其中关于老子哲学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内容:第一,老子哲学的“道”是本体概念,是抽象的普遍,是理性。第二,老子哲学的“内容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的王国”。第三,老子哲学“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不能给我们很多教训”。如何正确评价老子哲学,如何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将从老子和黑格尔哲学的总体结构上加以比较,以见老子哲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