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两篇小说范文,一篇是俄国作家契河夫的《变色龙》,一篇是中国作家李宝嘉的《制台见洋人》.这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反面角色,都是作家批判鞭挞的对象.对照分析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形象,对于学生认识小说反映的时代,了解不同民族的优秀作家在揭示社会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异曲同工的手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学习和研究现代文学尤其鲁迅作品的读者、学者时常提到它。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义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而对“狂人”形象及其语言的认识,却有很大分歧。有感于一些论者对“征人”语言的特点似乎注意不够,很少具体论析,我以小说的首尾两节为例,写了《“狂人”和月光》等三篇札记,试图阐述鲁迅在日记前的小序里已指明的“狂人”语言的特点。拙文承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者厚爱,发表在该刊一九八二年第一辑。我在札记之二《对于日记第一节的时解》(以下简称《理解》)中,  相似文献   

3.
《结婚现场会》是老作家马烽同志新时期贡献给文学园地的一朵新花,是作家在顽强地克服了因为十五、六年不写短篇小说而导致的生涩以后精心创作的“最优秀的一篇作品”(刘锡诚:《一九八○年全国得奖短篇小说漫评》)。小说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语言风趣活泼,尤其在如何表现主题方面,更见匠心。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自从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欢迎.日本的许多文学杂志纷纷转载,小说的单印本被抢购一空,电视台还多次播放作者“口演”这篇小说的情景,学生也非常爱读这篇作品.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读者喜欢、热爱这篇小说,除了小说的通俗易懂、故事性强以外,还因为它的内涵的深刻丰富,是一曲人情美的赞歌.……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布朗》是众多小说中出色的一篇。该篇小说通过描写布朗受到内心罪恶的驱使去森林间参加魔鬼聚会这件事,揭示了人的本性本是恶这样一个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作家对美国基督教的矛盾看法。在小说中多次用到了心理分析的手法,通过这种小说描写的特点,使读者更加生动的了解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构成材料。作为“新写实”文学的重要作家池莉,自1987《烦恼人生》成名以来,其作品创作持续高产,且深受读者喜爱和评论家关注,影视媒体对其作品也格外青睐,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无一例外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这一现象的形成,除了池莉小说文本内容的独特魅力外,与其小说别具一格的语言也密不可分。本文重点通过对池莉小说中复叠这一修辞艺术的分析,探讨其小说语言与众不同之处及池莉在这方面的匠心独用。  相似文献   

8.
马未都 《课外阅读》2011,(10):62-63
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30年矣。当年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读者都应该50岁以上了,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八年,继小说《梦珂》之后,丁玲的第二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奠定了她文学道路的基础.但是,伴随着丁玲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和文学生涯,这篇作品也历尽沧桑,经受了许多连作者也始料不及的褒贬毁誉,而争议最多的还是关于莎菲形象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这一问题,文学评论界众说纷纭.在此,我们想仅就莎菲的性格、思想状况及她的爱情观等方面探讨一下这一艺术形象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作家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古往今来作家笔下的一些典型形象,却是永生的.他们存活在后世人们心中,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名作家的倾注生命之作.譬如女性形象,有普希金《欧根·奥涅金》中的塔吉亚娜;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都是历久不衰的宏篇巨制中的女主人公.这里我所要论及的女性形象,是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这篇小说于1928年一经发表,就使丁玲成为继冰心之后在当时文坛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了.它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小说又是叙事的艺术。它依靠作家生动鲜明的艺术语言,来向读者传达自己要讲述的故事,要表达的感情,要阐述的思想,而读者也只能通过作家的叙述语言来理解、领会、感受这一切。严格地说,一篇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作家的叙述语言,即使对话,也是作家描摹人物的口气、语调、神态来加以转述的,也可以说是作家代人物立言。所以叙述语言是小说家用来叙述事件、描写环境气氛和人物行动、神态心理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用语言来  相似文献   

12.
《解释》是美国后现代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一篇短篇虚构作品,充分展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巴塞尔姆通过消解传统叙事,并运用碎片、拼贴等方法,对语言本身进行实验,创造出文本开放、不确定的意义,引发读者参与意义的创作。本文以《解释》为依据,分析该小说中所展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形式之一。文学形象的塑造是作家形象思维化与思维形象化双向活动的结果。如果作家将这种艺术创作活动延续到读者方面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就是文学的欣赏活动。文学欣赏的审美心理是这一活动的组成部分。这一审美心理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感受形象阶段 :文学作品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 ,但这些文学形象不具备直观性。它们以语言为载体 ,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 ,感受形象是文学欣赏重要的一步。审美主体在头脑中经过具象作用形成并呈现出一幅幅生活图画。比如在我们…  相似文献   

14.
柳青的《创业史》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严谨的布局,巧妙的给读者提供了答案。不仅如此,《创业史》还开创了一种叙事的范本,对之后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在“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方面的意义不可小觑,甚至在整个“十七年文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所塑造的梁生宝形象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5.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于1886年的一篇著名小说,通过九岁的小学徒凡卡给爷爷写信,倾诉自己痛苦的学徒生活的故事,反映了俄国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透过凡卡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那双躲在语言背后的含泪的眼睛,感受到作者悲悯的情怀。《凡卡》的表达方法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一、语言描写的常规与非常规 如同海明威的许多小说,《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体部分,也由人物的对话构成。而对话的简洁,一直是海明威小说的特色之一,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在小说创作中的形象体现。对于这种简洁对话,英国作家贝茨曾把它跟此前的经典小说家作了比较,认为在老规矩的写作中,特别明显的是: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18.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其主人翁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仍让人觉得有不少可回昧之处。究其原因,就在于陈奂生其人的命运反映了特定时代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其人的性格毫无造作,朴素而又真实可信。陈奂生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作家高晓声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农民群像塑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越战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西方视角下的越战文学更多地展现美国人记忆中的越战,反映越战对美国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美国越裔作家阮清越在2016年凭借其处女作越战小说《同情者》拿下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它与其他越战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讲述越战中越南难民生活状态的同时,多次提及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中国形象"。本文详细解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特征及其内涵的变化,以加深中国读者对越战文学中"中国形象"书写的审视与理解,引起中国读者对其背后社会历史与文化形态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20.
孙犁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极具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作家。他的《荷花淀》是《白洋淀纪事》中的名篇,也是他的代表作。文章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最初发表在1945年春季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它那鲜明生动的形象。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五十多年过去了,今天重读这篇小说,仍然使人产生一种清新之感。令人仿佛置身于冀中平原。呼吸着白洋淀荷叶荷花的清香,爽人心目,沁人肺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