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红霞 《早期教育》2004,(10):12-13
关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几种观点和认识 关于公众的科学素养,国内外不少学或教育研究机构对此都有过明确的阐述。比如,我国学欧阳钟仁认为,科学素养涵盖了个人对科学概念的了解、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以及培养科学态度和建立价值观。国际公众科学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米勒(Jon.Miller)教授认为,科学素养应当被  相似文献   

2.
沈旭东 《化学教学》2003,(12):36-37
全国各种理科综合的高考卷中 ,上海的综合能力测试卷 (理科使用 )较有特点 ,它的编制很符合公众科学素养的涵义。1 公众科学素养与涵义关于科学素养涵义的阐述尽管形式众多 ,但影响最广的无疑是美国研究公众科学素养的学者Miller提出的三维度模型 ,他认为科学素养基本上包括三  相似文献   

3.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美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可以分为“实用科学素养”(prac—tical scientific literacy)、“文化科学素养”(cultural scientific lit—eracy)和“公众科学素养”(civic scientifie literacy)三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二战以后,公众的科学素养研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公众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研究》2015,(5):66-72
本文主要从公众科学素养的视角来研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公众科学素养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提升农村地区公众科学素养是关键,这对农村教育、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角度来看,完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通过转变科学知识结构和性质来完善其专业知识,用科学方法和过程来提升其专业能力,并通过培育科学品质来重塑其专业理念与师德。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美国学者米勒认为,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阅读科学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科学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转化学生角色,由被动阅读过渡到主动阅读现在的化学课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常课,教师是  相似文献   

7.
盗墓小说的流行,以及这种流行所带来的关于伪考古知识的"普及",使一部分公众对考古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妨碍了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对此,尽管考古学界进行了澄清,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公众考古"与"公众理解科学"这两个具有某种相似性领域的分析,以及对各自领域的"伪知识"进行比较,寻找公众考古可能从公众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借鉴的经验,可以推动中国公众考古的发展,推动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公众科学素养与STS教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并被认为是当代社会中一个国家兴旺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主阵地 ,中小学也是公众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 ,科学教育改革由此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比较相距甚远 ,而且在近 1 0年间几乎停滞不前 ,这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全面改革开放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大力推行的现实不符。在反思我国科学教育和比较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基础上 ,提出了STS教育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之路 ,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科学素养之方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正>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异常重要。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论述很多。一、放开手——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科学素养研究均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增长和持续深化三个阶段,各阶段国内发文量均高于国外;国内外发文最多的作者分别为刘恩山和Sadler,发文最多的机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国外学者之间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强于国内,国内外核心作者的集群力量均不显著;国内外都十分关注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在具体实施策略研究方面则各有侧重;国外学者对科学素养测评表现出极大研究兴趣,而国内研究则关注公民科学素养提升中科学传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研究共同体建设;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兼顾科学素养研究前沿热点与基本问题;对话借鉴与本土创新研究并重,在测评实践的素养导向、科学教学的思维转向及公众科学素养体系的中国化建构中推动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叶,科学素养研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公众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科学素养概念化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和趋势有:多元化、扩展化、层次化、行动化和生活化.  相似文献   

12.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可见,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因此,科学教育的理念必须符合科学素养内涵与目标的变化与要求。这种新的理念主要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教育整体性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建立以适应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价值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化素质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美国等国的公众科学素养对比出发 ,在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中 ,结合总结并借鉴国内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 ,提出了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14.
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下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旨在提高公众素养,而未成年人是实施《纲要》的重中之重。要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建设一支专业化素养高的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尤为关键。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存在种种问题,分析论证科学教师应具备科学素养、教育素养和人文素...  相似文献   

15.
科学素养是国际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业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对青少年科学素养进行监测和评估是我国科学教育界面临的紧迫任务,而正确界定"青少年科学素养"是研发监测与评估工具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迄今为止,针对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在系统梳理国外学者的重要观点,比较分析PISA、TIMSS、NAEP等学生评价项目以及各国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表述基础之上,进一步充实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内涵,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比较低的原因之一是小学阶段科学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严重缺乏.针对小学阶段教学素养教育缺失的问题,解决的路径是:以科学、语文、数学三门课程为主,以班级活动为补充,系统开展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在语文、数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科学教育,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对西医从业者开展科学素养测评研究为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探索医药行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等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应用职业从业者科学素养五维度模型,根据西医从业者的工作特点和岗位特殊性形成西医职业特征的"专测"问卷,对广州市地区的西医从业者开展了科学素养测评.测评结果显示西医从业者的科学素养综合水平略高于一般公众水平,但在个别维度上略低于一般公众.研究结果显示了在西医职业教育课程中增加科学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西医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技协会2010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民的科学素养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本文通过对中西科学教育的比较分析,发现中西科学教育在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当前教育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借鉴、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以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为旨归。  相似文献   

19.
1 调查研究背景 "科学素质"与"科学素养",均译自英文Science Literacy,目前学术界对两者使用并没有明确的区别.那么,科学素养是指什么呢? 对此,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教授认为,科学素养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③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继承传统文化敬畏自然、百家争鸣、开放包容、文明互鉴、辩证统一、实事求是的优秀基因可有效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然而,保守内敛、表达模糊、崇尚经验、缺乏逻辑、功利盛行、扼杀创新的传统沿袭却制约着公众科学素养的形成.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创造性地继承和创新性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百家争鸣,坚持创新驱动,夯实基础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改革科普机制,重视科学教育,有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