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小玲 《职教论坛》2002,(16):48-48
提问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确实达到提问的目的,我在教学中运用“三问”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问教学法力求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并力求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书育人的最佳结合的教学规律。“三问”教学法其基本内容就是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讨论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三种问答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  相似文献   

2.
在我接触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在课上、课后学生和教师的接触非常密切,可以就各种话题进行谈话。有一次,我跟学生一起玩双杠,学生们认为数学老师还会玩双杠,他们很开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墙”被推倒了,学生可以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碰上不能肯定时,我可以大胆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研究。”师生关系的转变,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老师就像他们的朋友。教师在和学生交朋友时,可以进行一些情感、态度的培养,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新型教师,所以教师应该…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问,二要指点。”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问”。教师要努力树立提问意识,养成提问习惯,培养提问能力,提高提问效果。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能紧扣重、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文章从“提”的有效性,“问”的有效性,“评”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探讨了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据对某一中学的调查表明:51.4%的教师有过回答不出学生提问的经历。现在,教师走进课堂的脚步不如从前那么轻快了。“过去我对学生的提问有90%的把握,现在连10%也没有了。”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使教师“唯我独尊”的优  相似文献   

5.
浅谈运用“反馈”与“矫正”实践体会董桂梅一、直接反馈1.从课前提问中收集信息在课前的几分钟内,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复习提问,巩固复习旧知识并为本节课新知识打基础。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做法,采用了“串问串答”的复习提问法。这种复习方法就是...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道出了“问题”对于发明的重要性。其实,课堂教学的起点也在一问,学生思维的火花全靠教师的妙问来点燃,因为“问题”可以推动学生学习愿望的产生和思维品质的形成。课堂教学提问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需知道什么,我怎样才能知道得更多。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设问,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都实施了“学生评议教师制度”,就是说教师的好坏优劣由学生评定。有人说,这样做,“道哪能尊?师哪敢严?”有人说,这是“大民主”、“一窝哄”,还有人说,这种制度“弊大于利,甚至会积弊成俗”,如此等等,不断责难。我是一名教师,在河南科技学院任教,我认为“学生评议教师制度”好。  相似文献   

8.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用有效的提问方法,使学生敢问、善问。从教师提问方面来说,要让学生进行真正有效互动,精诚协作,教师善于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堂提问要注意“四度”刘北荣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是学生思维的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目前这一方法似有滥用之势。那么教师该怎样提问呢?我认为提问应注意如下“四度”:一、难度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11.
陈素洁 《现代语文》2004,(10):25-25
如今语文教学面临死胡同,语文教改从何做起呢?思虑良久,我尝试改变以往“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不给学生提问机会”的模式,在学生中展开“我来当老师”的竞赛,结果收益不浅,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师对我说:“潘老师,我教了二十多年书,这个实验我从来没有做成功过。”根据这位教师所讲,联想到类似情况可能在各地都存在。故借本刊介绍这个实验的做法,以避免教师在学生提问面前的尴尬景象。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构成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互动的过程,“提问”和“讨论”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学生的课堂地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教学方式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提问”和“讨论”教学方式的理解和运用存在问题,甚至出现错误,从而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历史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几个“度”。课堂提问要选好角度。教师提问时所选取的切入点应独特、新颖、有创意;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深度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疑难性,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但又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广度,指教师提问时应把握好知识的覆盖面,问题不能过于茏统、模糊;课堂提问要有高度。教师要挖掘出历史学科的德育资源,让学生谈感想、启示、建议,以净化学生心灵、实现情感的升华;课堂提问要讲梯度。问题要有难易之分,深浅之分,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成功的课堂提问往往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一、巧设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可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种“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听了石林板桥小学一位教师上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课“分类”。这位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后,提问:“如果把现场的听课教师分类,你想怎样分?”学生窃窃私语。不大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男女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男老师,一类是女老师。”接着又有学生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戴眼镜和没戴眼镜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师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本教学手段。教师的课堂提问,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也反映了教师的设计理念、教学思路,是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课堂提问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术棒,用得好,能使你的课堂锦上添  相似文献   

18.
刘胤翠 《云南教育》2001,(23):48-48
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测试仪”。恰当、适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思路。但是,有的教师却把课堂提问作为“整治”学有困难学生的“灵丹妙药”。提问时,既不考虑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顾及学生知识水平上的差异,一发现某个学困生听课走“神”,即兴发问,出其不意地给学生“将一军”,这一“将”,往往使学生手足无措,只得以沉默、垂手立正来弥补心中的愧疚。有的教师更是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学生一番,以示“警告”,使学生自尊心受挫,下不了台…  相似文献   

19.
以往,我在教“>”、“<”的时候,是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的.先出示方木块.左边摆2块,右边摆1块.接着提问:“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有几块方木块?”让学生数一数,回答,教师板书:“2 1”.然后又提问:“2和l比,谁大?”学生通过比较就很快地回答:“2大.”教师指着板书指出:2比1大,就可以在2和1中间画一个大于号,开口朝着2,边说边板书:“2>1”.最后教师指出这个式子表示2比1大,读作2大于1.这样教学,表面看学生易接受,但是,在不少学生的作业中,因为“开口”方向不对,而导致做题的错误.后来我把喇叭“搬进”课堂.课前,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高音喇叭.当学生走近喇叭时,我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这个喇叭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最简单地把它画出来吗?你们在喇叭开口一边听一听,又在喇叭的背面听一听.比较一下,听到声音的大小一样吗?喇叭的开口是向着人多  相似文献   

20.
张鸿 《云南教育》2004,(11):23-24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这个“问”在课堂上表现为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自己主动的发问、质疑。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设计课堂提问,而忽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发现真知。为实施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提问,还必须设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