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新”教育与“旧”教育讨论,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与“五四”时期新教育的提倡一样,都是对教育发展历史中“本性迷失过程”的一种扭转,有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2.
2000年9月,新课标出世前,我就第一次在中国语文教坛系统提出并阐述了“新语文教育”。(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17期《“新语文教育”论纲》)非标新立异、除旧布新,恰恰是“除新布旧”、“返本归根”。“新”乃近九十年前的五四“新文化”之“新”。新语文教育,接续五四的“科学”,即“求真”,接续五四的“民主”,即求“自由”与“个性”。这种真实、自由、个性,是“新语文教育”精神内核。“新语文教育”比当今的更“陈旧”,比当今颇为时髦的动辄破传统、标新异,陈旧”了上百年。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两个传统,一回归五四“新文化”真实、…  相似文献   

3.
韩军在《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应回归五四“新文化”的精神和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的传统。分别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五、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六、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蔡元教育培先生的有关教育思想、言行,洞观了“五四”时期整个知识界的精神风貌,探讨了“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真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教育思想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启蒙家。他的“人的观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以往,人们只重视他的文学观,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研究的不多。其实,周作人重视“立人”,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话题。与鲁迅等思想启蒙家不同的是,周作人关于教育的论述要具体得多,并且大多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周作人学贯中西,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十分熟稔,常用西方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所提出的“新语文教育”指 的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 新”, 其实 质 ,就 是“ 真 实、自 由 、个 性” (五四新文化的传统)。我提倡回 归传统的语文教育,不是回归它的 “ 精 神 实 质 ”,而 是 它 的“ 原 则 方 法”。具体来说,是三个原则,“举 一反三 ” 原 则,“ 着力 于言 语”原 则 ,“ 吟 诵 与 讨 究 结 合 ”原 则( 传 统中国语文教育的传…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六十周年,是我们党规定“五四”为中国青年节四十周年。我市各级教育部门的共青团组织,在党委的领导下,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为内容,组织团员和青年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庆祝活动,这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以五四运动先驱者为榜样,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抚州市教育局要求机关党员在谈心活动中,切实做到“六谈、五真、四促进”,通过谈心进一步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营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构建和谐的教育行政机关。“六谈”的内容是:一是党委成员之间必须谈。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党委每个成员都要深入谈心,党委成员之间  相似文献   

9.
三、新民主主義新中國教育的性質 本章第二節簡要地說明了蘇維埃國家中的教育的性質並列舉了在新的蘇維埃國家裏建立學校教育制度的六項基本原則。毛主席把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的文化革命劃分爲“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後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的文化,屬於世界資産階級的资本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後,中國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於世界無産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党委在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鹤壁市委的坚强带领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持一心一意办好教育的初心,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扎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支部”、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煤炭特种作业示范基地、河南省高职学生素养大赛最佳组织奖、  相似文献   

11.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凝练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新时代,五四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应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以劳动和实践为两翼,借助网络平台,使大学生明五四精神之理、信五四精神之义、传五四精神之道。  相似文献   

12.
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缘起上世纪初,随着民主主义思想传播,西方新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广泛。1919年“五四”前后,“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以蔡元培、黄炎培、梁启超、郭秉文、张伯苓、范源廉、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为主要代表的“新教育”倡导者,提出“个性化”、“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3.
龙泉镇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东郊,是闻名遐迩的橘乡酒城、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龙泉镇中心学校在龙泉镇党委、政府和夷陵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为经济服务,学校为人民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实现了“三高”(高标准“普九”、高比例升学、高速度发展)、  相似文献   

14.
覃卫国、徐健在《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第24卷第1期撰文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的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文分析了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当时的政治环境提供发展契机;农村经济的凋敝需要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严格地说,我国语文教育现代化,自“五四”运动始。 1919年“五四”运动, 1919年至 1921年杜威来华讲学, 1922年“ 6— 3— 3”新学制颁行, 1923年各科课程标准纲要的制订,以及在此前后围绕课程标准的讨论,启动了我国语文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借鉴这段历史,挖掘、开发其理论资源,对于认识现状,把握改革方向,是大有裨益的。 1920年 1月,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各国民小学校,教科书一律用语体文编写;中学校各科教科书,也逐渐用语体文改编。其中,语文教科书成为实施“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基本阵地。由此引发出语文学科…  相似文献   

16.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具影响的进步教育家。“生活教育”思想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其形成和确立,是陶行知苦苦研究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教育风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黄济这里所说的中国近代教育风云,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近代文化教育领域内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其中主要是指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复杂而曲折的斗争。可以用两句话作概括:反封与反帝并举,救亡与革新同行。...  相似文献   

18.
我过去和陈鹤琴先生接触不多,对他的著作了解不够,但我对陈先生一向很佩服.我觉得我们中国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教育家相当多,无论是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的实践改革,那时都是比较兴旺的时候.因为那时很多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准备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后来有的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陈鹤琴先生也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位,还有其他一些人.他们那时最基本的思想是爱国,他们真正想振兴我们的国家,“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他们想用这个东西来救国,但如何具体实现“民主”、“科学”,知识分子中有不同的想法,除了革命的知识分子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刘志 《成才之路》2011,(35):18-18
从孔子春秋时期确立儒家学派至今,可以说无论是历代的推崇、“五四”以后的批判,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否定,以儒家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传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各时期社会的影响。儒家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教育人还是教育公民”的视角切入,围绕1916—1926年教育界的三份议决案考察十年间教育宗旨的演变。1919年4月《教育宗旨研究案》出台,是江苏省教育会在袁世凯复辟及欧战双重刺激之下长期酝酿的结果,意在恢复和改进民元部定教育宗旨。同年10月《教育本义案》通过,则是江苏省教育会与山西省教育会博弈妥协的结果,也提示着五四时期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作为潜流的存在。1923年国家主义教育思潮逐渐兴起,李璜将国民的共同志愿创造性地阐述为爱国,余家菊继而提出国家主义教育须以爱国为脊柱,由此定义了国家主义的教育宗旨。1925年8月《请教育部依据国家主义明定教育宗旨案》的议决,是“五卅”惨案、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中华教育改进社内部分化及阎锡山势力推动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亦代表国家主义教育宗旨得到广泛认同;江苏省教育会反对此案,坚持“五四”时期平民主义的教育主张。教育宗旨的演变亦揭示出这一时期教育界的分化流变及杜威教育学说的在华接受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