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25年5月30日,英、日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来后,辽宁各爱国团体成立了"沪案后援会",辽宁各界迅速掀起了声援上海工人反对帝国主义罪行的大规模爱国运动。此为1925年6月17日,西丰县中师学生联合会声援五卅运动的电文。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前,为了宣传革命和筹集推翻清王朝的资金、武器,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多年。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利益,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对孙中山先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进行侦探和破坏。这里选自馆藏军机处、外务部、赵尔巽等全宗的档案,反映了海内外各地官员,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密报孙中山先生的行踪和活动情况。现编选公布,供研究孙中山先生革命业迹参考。  相似文献   

3.
《档案与史学》2001,(5):12-16
本辑史料选自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档案。主要是 1 94 2年杜月笙在四川 (一度赴陕甘 ) ,以及 1 94 6年至 1 94 7年在上海香港两地 ,与钱新之的来往函电。内容比较广泛 ,甚能佐证杜、钱两人的密切关系 ,如吴蕴斋入狱后 ,杜钱两人均极力营助 ,并可与本刊公布之周作民日记参看。其他如杜月笙、钱新之之身体状况、心态等也有所涉及 ,于杜月笙、钱新之的研究 ,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兹予公布。档号 Q55- 2 - 5、1 1、4 2。由张爱平、宫瑞华、张劲选编整理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日本制造奉天挤兑风潮档案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我东北地方财政窘困、金融紊乱,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挤兑风潮,对奉天地方当局进行要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其大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迫使袁世凯与其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并在袁世凯败死之际,通过奉天当局与朝鲜银行的借款合同,扩张了其在东北的特殊权利。现选辑一组有关这一时期日本在奉天制造挤兑风潮的史料,供研究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史和东北地方史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1914年4、5月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我东北地方财政窘困、金融紊乱,制造奉天挤兑风潮事件,本刊已于1983年第二期公布了有关档案。其中,虽提及奉天借款一事,但日本帝国主义拟利用借款,谋取奉天农田、矿山、森林、江河水域资源的侵略活动,以及当时农商总长张謇拟借欧美实力代垦农田两者间的关系,档案中未能有所反映。现将张锡鸾为奉天借款与袁世凯政府之间往来密电四件,予以公布,以补前遗,并供研究。  相似文献   

6.
《档案与史学》1999,(2):8-14
五四运动期间,国内外人士都十分关注这场规模浩大的学生反帝爱国运动.作为著名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校长卜舫济,面对大批热情高涨的学生离校投身爱国运动的行为并未横加干涉,而是采取了一种较为温和的态度,对学生的爱国行动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宽容.  相似文献   

7.
在1924年9月至10月发生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由于马玉祥乘机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并与奉军夹击吴佩孚的主力,使直军迅速失败,许多有关文电亦随之散失殆尽。现从本所资料室所藏总统府军事处档案中选辑部分有关函电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直、皖、奉三系。他们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互相争权夺利,连年内战。直系军阀在1920年和1922年战败皖系和奉系军阀之后,把势力从北方扩张到长江流域以南,妄图颠覆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革命政权,进而实现“武力统一”的美梦。这时,皖、奉军阀为了与直系军阀争夺权利,都主动向孙中山寻求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采取了“临机变计”与之“周旋”的相应策略。于是“孙段张三角反直同盟”就这样形成了。 这里重点选录了孙中山从1921年底到1924年底给皖、奉两系一些重要人物的函电,它对了解孙中山为反对曹锟、吴佩孚,与段祺瑞、张作霖搞“三角同盟”的策略目的、进行情况、破裂原因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选函电,凡未注明出处者,均选自 1973年台北出版的《国父全集》第三册。  相似文献   

9.
1928年1月25日,胡汉民、孙科、伍朝枢等人,在蒋介石重新上台后,出游欧美,拟“在国外造成第二最高外交机关”,与蒋对抗。蒋介石、张人杰、李煜瀛等 为了抵制胡汉民等人的活动,密谋对策。现将记载此事的有关函电选刊公布,以供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党史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27年8月14日蒋介石在上海通电“自劾”,宣布下野。其后,蒋介石与张人杰、李煜瀛、谭延闿等人,为联汪制桂,互致函电,秘密磋商。这些史料,对研究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状况,有一定参考价值,特选辑公布。  相似文献   

11.
具公呈内阁中书萧宗瑀、杨宜治,陈昌阳、凌心坦、郭万俊,中书科中书李乾羲,翰林院编修赵增荣,庶吉士黄绍谋,户部员外郎彭庆文,主事廖镜明,兵部主事程泽沛,刑部郎中萧之茀,工部郎中萧镛,主事王炳章、谭勋.贡士陈昌言,即用知县彭学皆,景山教习廖抡卿、李韬、张美枢,宗学教习武谦、谭大川,觉罗教习徐升鼎,举人张联珠、李含菁、康新德、焦炳瀛、李凤仪、魏鼎、张翊云、张玉麟、郑鸣玉、杨文枢、刘汝霖、萧森林,李梦庚、吴恩溥、贺镛、赵锡光、陈家修、李铭熙、邓质,武举周之道、唐宝森,副贡生林家龙,岁贡生王步唐,监生胡清源、李与贤等,抱告刘玉为公恳据情代奏事.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史学》1999,(1):24-32
1935年,中国银本位货币制度在美国白银政策的冲击下发生了严重危机.为摆脱困境,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2日颁布<法币政策实施办法>,放弃银本位制,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在市场流通,推行币制改革,此举缓解了金融危机,稳定了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3.
1935牟,中国银本位货币制度在美国白银政策的冲击下发生了严重危机。为摆脱困境,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2日颁布《法币政策实施办法》,放弃银本位制,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在市场流通,推行币制改革,此举缓解了金融危机,稳定了经济秩序。早在币制改革前,财政部与中央造币厂如已开始了铸造法币辅币的准备工作,并为之与美国斯科维尔(Scovill)公司联系购铸币模子和辅币毛坯等。本组史料是财政部长孔祥熙、中央造币厂厂长陈行与美国纽约华昌贸易公司董事李国钦等为订购、铸造辅币问题的来往函电,反映了币制改革过…  相似文献   

14.
《档案与史学》2002,(3):3-11
中国近代货币制度复杂紊乱,虽然明清时期确立白银为主要货币,但是银两、银元并行,持续达数百年之久。大宗国内贸易、所有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外汇兑使用银两,日常对内小额收付和零星买卖使用银元,两元之间换算繁琐,加之各地货币和度量衡不统一,银两、银元形制各异,造成国内外贸易往来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民间废两用元呼声由来已久,直至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实行废两改元,统一货币流通,以新铸银元逐步取代银两和旧银元,3月10日起先在上海一地施行,进而自4月6日起在全国范围推行。废两改元是中国金融近代化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币制改革。作为上海本国银行业的代言人,上海银行公会(1931年10月1日起改组为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对废两改元向持积极态度,在与有关方面的往来交涉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函电,现择要分期公布。本期刊载之档案日期截至1933年4月4日止。选自上海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档案全宗,案卷号S173-1-86,选编者何品。  相似文献   

15.
《档案与史学》2002,(4):13-21
1.国民政府财政部来电(1933年4月5日)交易所监理员、市商会、市银行业同业公会、钱业同业公会鉴:本部兹定四月六日起,所有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凡是日以前原订以银两为收付者,在上海,应以规元银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币一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如在上海以外各地方,应按四月五日申汇[1]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折合银币。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而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至持有银两者,得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交就地中央…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五年,蒋介石在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指导下,一面对加紧发动对华侵略的日本帝国主义暗送秋波,一面诱罗湘、黔、川、滇地方武装对红军进行围堵,以收一箭数雕之功。当时的两广势力陈济案、李宗仁等,因早已窥破蒋介石险恶用心,对其围剿红军虚与委蛇,而实则多方打探情报,充实军备,以待时机。到一九三六年日本增兵华北时,陈济棠察觉蒋介石将决心结束两广半独立局面,便与桂系联合,通电反对日本增兵华北。六月一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决议,是请南京国民党中央及其政府领导抗日。二日,通电全国。四日,陈济棠、李宗仁以第一、四集团军总司令名义率西南将领三十名通电响应,并将军队改称“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六月八日进军湖南,公开与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对立态度。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六·一”反蒋事变。现从省政府秘书处档案中选出事变发生前龙云在蒋介石、陈济棠、李宗仁之间奔走斡旋的来往文电,予以发表,供研究现代史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