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手段,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本文通过界定法治,阐述了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与治国模式的选择与人性预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人性的不完善或缺陷是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法治建构在一定的人性基础之上,人性对法治的各个环节都有影响,应该在人的本性中寻找法的牢固支点,所谓“良法”,应是有人性基础的法,其所形成的法律秩序合乎人道,法治不仅能矫正人性,而且还能改育、张扬人性,促进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人性善恶的逻辑关系取决于社会实践中的人伦关系设定。中国古代专制的形成是以性恶论与家国一体的现实为基础的,法律成为一种压抑人的自律意志的对立物;而西方由自然法推演出民主法治的关键在于承认以人的存在与需要来评价法律的合理性,法治是与人性相一致的自律性规范体现。人性与法律之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是推进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和谐人性是人性系统各要素配合适当,协调运转的人性,其主要特征是完整性、相对平衡性、协调发展性及社会历史性等。人性系统只有通过人性各要素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制约——这种相互制约的状况必须与人的劳动本性的发展状况相适合,才能保持完整,达到平衡,从而使人性处于和谐状态。和谐人性发展的基本道路是:人性系统从基本和谐到基本不和谐,再到基本和谐……,如此不断循环,使人性不断向更高的和谐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性善恶论对中西法治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文教资料》2009,(28):102-105
人性是哲学中的概念,也是法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性论是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思想。性恶论是西方法治建立、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前提:传统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但更多的是消极因素,延缓了法律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人性善恶的预设并不绝对,我国法治建设应以“人性趋恶”为假定前提,并发扬人性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是一个人——人——人的系统,它的管理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适应人性,学校的管理就有高效率。这事实上是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因此学校管理应以“以人为本”的“Y理论”为主,辅之“以规章制度为本”的“X理论”。  相似文献   

7.
首先简要介绍市场经济的部分理论,用以说明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成员具有自由、平等、法治等法律观念的重要性,然后从素质教育应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角度,阐明培养学生以上述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素质是市场经济及其法治素质教育提出的一点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将教育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分析高校管理中法治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以法治手段实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探讨高校管理在法治层面构建和谐校园的方法和途径,对高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性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腐败现象及其实质入手 ,通过对法治的含义及其实质的分析 ,从历史、社会发展、法律自身及中国改革的深化四个方面论述了法治是反腐败的必然选择 ,是法治在反腐败中作用的体现 ,并就法治在反腐败中的立法、行政、司法操作等问题作了必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育就是以身体素质为中心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开设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存在的人格异化、精神匮乏以及人性片面发展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再是仅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和谐人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西方法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三个有着一定代表意义的人物及其流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法治化进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关键环节,要及时发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迅速解决, 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法治理念教育对检察机关而言,是通过改变和更新执法观念,指导和规范执法行为,最大限度实现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主体作用。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兼顾效率;无罪推定以及宽严相济等。  相似文献   

14.
德治和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治理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也应该灵活运用德治与法治,以促进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而这一转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依法执政是党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的必然结果。是遵守和履行宪法党章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Discipline affects students’ rights and interests greatly. If there is no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system to standardize it, the disciplinary rights of students will be easily abused, which will not only infringe on students’ rights and interests but also give rise to campus disputes. The problems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in Chines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re as follows: disciplinary actions lack a legal basis;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is not standardized; disciplinary enforcement infringes on students’ other legal rights; and the mechanism for the supervision of discipline is imperfect. The status and modes of discipline should be made clear in the legislation to make the school disciplinary system detailed and specific, the disciplinary enforcement equitable and reasonable, and the procedure of the disciplinary enforcement justifiable, and also ensure that students’ other legal rights are protect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2005 (10)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选择法治之路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历史的自觉。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邓小平提出“法治”概念的历史方位入手分析 ,认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是由法治条件论、法治价值论、法治原则论、法治手段论和“一国两制”论五大板块构成的理论体系 ,它为中国走向法治开辟了道路。由于历史的局限 ,邓小平又没能完全摆脱人治的痕迹 ,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留下开拓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法治”思想理论基于苟子“性恶论”思想,并批判地吸收墨家的“尚同”思想,同时对黄老“法”、“术”、“势”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合,吸收其法治、术治、势治思想,最终确立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对秦朝乃至以后中国的封建君主集权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方略,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互补性是德治与法治辨证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虽范畴不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有差异,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提出依法执政是执政党从治国方略的高度,从法治的层面上解决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的重大举措.实现依法执政,首先要确立一些基础观念,只有树立、增强了依法执政的基础观念,才可能全面提高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观念,增强依法执政能力.这些基础观念包括:执政观、合法观、人权观、合作观和稳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