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同历史上许多杰出的诗人一样,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整个人生历程中不仅没能拒绝或逃脱孤独体验这一人类精神的樊篱,而且对孤独的生命体验独树一帜,这充分体现为李白诗歌所衍射出来的诗人多层复杂而又相互纠结的孤傲、孤愤、孤寂、孤苦之孤独心理。  相似文献   

2.
咏月诗在李白的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咏月诗或深或浅地反映出李白的内心孤独,这种孤独恰恰是李白诗歌中重要的主题。咏月诗以诗人和月亮这种既对立又关联的关系浓缩了自然与生命个体的矛盾,宏大的宇宙意识和历史观念总会对比出生命个体的渺小和孤独,由此,李白的咏月诗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主题虽然多种多样,但有一些却是亘古不变,常写常新,如生与死、爱与恨等。孤独作为一种人类体验,也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传神地描绘出诗人静夜独处,形单影只时的那份孤寂和无聊的意境,千百年来,不知在多少人的心灵中引起共鸣。同样,欧美文学中也不乏表现孤独的优秀作品。尤其自历史的车轮驶进现代社会以来,描写孤独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德国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集中描写了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人孤独体验与诗人追求艺术独创性有密切关系,孤独与独创是一对孪生姐妹。诗人面对世俗合群观念的挑战,之间的二律背反具有特殊的审美范式。孤独体验并非冷血类,他们恰恰都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他们以移情的审美范式表达人情美,移情自然表现独有的创作个性。孤独体验促使他们将触须伸向无限时空,从中寻找超脱,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人生社会,时空合理转换展现内在丰富的美感质素。  相似文献   

5.
孤独是诗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宇宙自然的深广和空明与诗人内心的深沉或沉潜有着浑然的相契,构成了独特的意境美。而这一切均来自于诗人生活的孤独体验之后心灵的亮堂和超越,由此也映照出诗人独特的人格涵养。  相似文献   

6.
李白作为一个大诗人,思想很复杂,在他身上,始终有一种纵横家色彩,他的两次从政经历表现尤为明显。他的从政理想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由这一政治理想产生的希冀、失望、孤独,乃至愤世嫉俗等情绪,都与这一点相关。李白的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都与纵横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入分析李白从政经历及相关的作品,可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送别诗有一百三十多首,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要多,同时,李白的送别诗不仅描写友情的深厚,而且把惜别之情和批判现实、抒写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与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白文化具有传奇性特色,这与诗人奇特的人生经历和"奇之又奇"的诗文作品密切相关。李白文化的传奇性特质蕴含人的本质力量,体现诸多审美品格,如强烈的理想主义信念、天人合一的诗思与情怀、清新自然的语言感染力等。李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审美对象,带给人丰富的美感体验,具有积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最喜爱用“白”字的诗人之一。对其进行诗学解读,实际上涉及中国经典审美理论的文化原点。他尚白,他像白玉,它有清白爽朗的人生精神,人格是光明洁白的。“白”字之美以原创的神秘隐藏在诗人的灵魂里。如李白诚然有一种白云情结,这是他的情绪感所由生发的明亮、纯静、冲淡、孤寂、清高、悠然、顿悟的精神状态,糅合着道家的自然无为和释家空寂清静的哲学人生。剖析李白诗歌中的“白”字句,就可以深入诗人的灵魂,就可以探求诗人的诗学审美意识和审美感情,并进而理解诗人的人生体验、生命精神和光明爽洁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两位不朽的诗人,他们是诗仙李白和坡仙苏轼。据说诗仙喜欢喝酒,坡仙喜欢看别人喝酒。二位诗人都喜咏月,我们可以从二人写月的意象中,了解到他们的人生处境、与月的关系以及对自己孤独的处理,从而更好地解读二位诗人。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2.
孤独感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寂寞无聊的情绪体验和孤苦无依的心灵感受。阮籍的孤独感,在一生各阶段无时不有,在社会和家庭中无处不在。他的孤独感浓郁而强烈,自觉而明确,其视野的广阔、程度的绝对和感受的深沉,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凝重的孤独感,使诗人实现自我的完善与超越,使作品格调极高,文学与哲学结合得最早,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 ,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作为生命存在的体验 ,孤独意识在每个存在主体内心中不同形态地存在着 ,它不仅是现实性的意识、理性的意识 ,还是主体的意识、潜意识。伟大的艺术家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 ,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 ,并将孤独感改道注入艺术创作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由我及彼上升为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精神情愫 ,将纯粹个人的孤独激荡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我们在本体论上承认孤独 ,还应在价值论上尊重孤独。孤独能凝聚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力量 ,走向艺术表现的孤傲与独创 ,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促使生命向力发出耀眼灼目的投射  相似文献   

14.
小说里抒写了张承志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这个时代却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孤掌难鸣,张承志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了他的孤愤。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一生始终与婵宗保持着明显的精神关联,早在留学日本时期,他就由于家庭影响,环境的刺激以及性格上的原因,几度萌发出家参禅的念头。回国后,失业与贫困的打击,与世不谐的孤寂,对革命和现实的严重失望以及肺病的折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循世心态,以至于“出家”,“遁世”,“逃禅”成为他20年代众多作品中引入注目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即人学,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助于深化对文人的认识。透过王廷相的词,可窥见其矛盾人生:他怀着济世之心上下求索,却不得不在四方漂泊中承受孤独与寂寞;他在屡屡受挫后试图寻求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却不得不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颤抖和妥协;他坚信可以通过归隐田园求得内心的宁静,却在真正退隐后感到了巨大的恐慌与失落。他的这种矛盾人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士人面对理想与现实错位时的艰难选择,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年的白桦一直生活在创伤的心理阴影以及由创伤带来的孤独状态中。因创伤和孤独而产生的复杂生命体验成为白桦后期所有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推动因素。面对巨大的创伤和空前的孤独,白桦选择了对未来的信仰、对自我的重塑。于是,在他的诗歌中又出现了一个虽然历尽坎坷却依然对未来抱有强烈的信仰和期望的悲剧英雄形象。白桦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创作既可以看作是他对自我形象的一种文学建构,也可以视为一种不自觉的心理疗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孤独的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自杀前两个月所写。诗中诗人用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写出生命之中的美好,但同时又使人们看到了他的拒绝,看到了他的孤独。  相似文献   

19.
衰老之于作家孙犁是一个转捩,在其身上这种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在心态的种种波动、演化,是解读晚年孙犁生命意识的鲜明症候。从其晚年著述不时表达的“生趣”和偶尔流露的“死意”中,可以窥见他那几乎不为人知的心理深层。由“文革经验”感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极度孤寂中流露出生趣体悟,以及基于大失望的死之神往,是晚年孙犁传达生命意识的三个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