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审视中的社会谣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谣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谣言的生命在于流传。思想上的共鸣使人们信谣、传谣。社会谣言在本质上是众多个体的评价活动通过传播所形成的意见,是社会评价活动的结果。谣言与谎言、传闻等不同。社会谣言往往在流传中形成和运动。社会谣言对现存社会秩序具有巨大的破坏力。社会当局反对社会谣言。  相似文献   

2.
谣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心理现象。依靠网络传播的谣言则是这一现象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比较有关网络谣言的文献资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综合分析网络谣言的新特点,并由此说明谣言在新兴媒介转播的深层原因仍然是大众对于安全的需要和对危机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杨政 《华章》2011,(22)
谣言是在公众中快速而连续传播的,关于自然、社会和特定个体事件的非官方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是一个消极的社会事实.谣言的传播对于社会团结、社会信任和社会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要研究谣言现象就必须对谣言的内涵、特征、形式和功能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递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造谣者制造谣言后放置在网络上开始传播。经由网络接收信息后,谣言易感者易被感染,变为感染者并开始自发传递网络谣言。笔者认为感染者传递网络谣言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因追求安全需要而发送谣言;因满足社交动机而发送谣言;因满足好奇心而发送谣言;因宣泄的动机而发送谣言。应对网络谣言应该考虑网络谣言传播者个体的动机因素,满足个体需要,减少网络谣言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网络社会"中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网络技术从空间和事件两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交际方式,人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来回切换和过渡导致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危害、我国现阶段在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是谣言发生和传播的"黄金时期"。当下的谣言风险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在准确把握谣言特征的基础上,理性面对"谣言"风险,探索谣言风险的预警机制。同时,应把谣言风险预警机制看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反映。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针对这一现象,找出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对网络传播的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以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校学生网络接触率高、使用时间长、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和意识较弱的特点,他们已经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载体,而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肆意蔓延,又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而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与名誉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应用SIS模型对高校应对学生扩散网络谣言的策略进行分析,得出谣言扩散者i(t)的数量与初始时刻谣言扩散者i0的数量、谣言扩散率λ正相关,与谣言停止率μ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孙休孙皓统治期间,东吴国内先后爆发了三次事关吴主废立的政治谣言,其中两次发源于会稽郡而另一次也与会稽有关。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三次谣言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会稽郡在东吴后期存在发生政治性谣言的条件,而且这些谣言的背后隐藏着两个"核心事实":第一,东吴君权更替极不稳定;第二,会稽士族渴望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谣言的意义在传播语境中生成。历史潜藏在文化心理中对谣言进行无形的编码,形成谣言传播的历史语境;个体的生存需要和精神归属、组织之间的权利博弈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构成,造就谣言传播的现实语境;知识储备和媒介环境构成谣言传播的虚拟语境。  相似文献   

12.
谣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校园谣言因学生群体的同质性、高密度性特点,更值得特别关注。从成因来看,校园谣言的内容表达具有迷惑性,同时其生成与传播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校园谣言的特殊性在于:人际渠道是其主要的传播形态;既有利益诉求的一面,也有娱乐性的一面;群体因素是影响谣言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对待校园谣言的问题上,要跳出非对即错的惯性思维,认识到谣言治理背后的信任因素,努力推进信息公开,第一时间对谣言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将笼统的割肾传闻区分为都市传说(盗肾传说)和恐慌谣言(割肾谣言),就会发现都市传说基本遵循自然传播规律,有相对稳定的爆发周期,而恐慌谣言却往往由一些不可预期的恶性事件所引爆,因而具有非周期性的特点.都市传说与恐慌谣言是一种相生互动的关系,传说一旦遭遇可供联想的恶性事件,马上可以转化成谣言.割肾传闻本质上是一种守阈叙事,之所以在中国多地引发骚动,主要是因为撩起了部分民众的侵阈想像,接通了传统采生恐慌的地脉.而现代都市传说中的情色元素,早在清末的反洋教文士手中,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了.割肾传闻之所以能在这个时代流行起来,一定是直接或间接地迎合了这个时代流行的社会、文化心态或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希望或恐惧.  相似文献   

15.
彭涛  陈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98-101,122
近年来,我国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而这些事件中,谣言起着极大的反作用。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对这一事件中谣言的形成、传播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试图提出相关的控制措施,以减少谣言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谣言无孔而不入。网络谣言犹如网络社会上的毒瘤,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频发的现状,在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定义及传播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规避大学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谣言是有害的,但也并非无益。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大众言说方式,谣言蕴藏着民意。无直接利益冲突中的各类谣言反映的是公众对社会转型以来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等社会问题的看法,表达和宣泄积聚已久的不满情绪,与官方话语抗争的同时,以"试错"的方式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因此,面对谣言时,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谣言背后的社会问题,缓解民怨,理顺民情,最终达到防止和控制谣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新新 《新疆教育》2012,(9):1-2,56
近一段时间,在我国的网络社会上传播着一系列政治谣言。本文着重分析了谣言存在的重要性和媒介融合环境下谣言的新特点,并根据谣言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根治谣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容易滋生谣言的时期。谣言是集体的行为,体现出群体的认知和情感。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激起群体的情绪反应,增强群体的心理力量,促使事件升级。对谣言要"顺势而为"地引导、防控,通过公布真相、培育社会信任、化解从众心理,构建起应对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地震谣言使公众产生恐慌情绪,不少省份甚至出现公众"等地震"的举动。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各省市地震谣言的梳理,探究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府部门应对地震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