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空框结构热情地召唤着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召唤着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视野影响着各自对文本的感知方式和结果,阅读理解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课文的意义应该是从课文的召唤结构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互融合中生成的。而“补白”则是促进“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走向同化和融合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它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一、促进理解“课文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原有的语感图式或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像、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课文的意义。”(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阅读理解是...  相似文献   

2.
《家》在不同时代都能吸引读者进行多角度的阐发,说明《家》是一部具有巨大的“召唤结构”、蕴涵挖掘不尽的丰富意蕴的经典作品。它的意义结构不是限定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系统,具有极大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敌人》是格非运用谜、悬念、幻想和梦等元素构建的一个庞大的“纲领性、图式性”结构,这个结构“召唤”读者对其“解谜”。在设谜与猜谜似游戏般的艺术互动中,“作家———作品———读者”共同构建了《敌人》阔大的艺术空间,成就了《敌人》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试论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和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永恒的互动之中,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去完成一部作品,期待视野不断调整读者阅读中的心理状态,使之更符合作品阅读的需要.无论是召唤结构还是期待视野,均包含了个人话语和普遍话语.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互相统一又彼此矛盾,召唤结构牵引读者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作者创作时设置召唤结构的状态和方式,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的永恒互动共同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召唤结构"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从它自身解读的空间而言所能够给读者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作品本身对读者的某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理解、解读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从一般的意义来讲,文学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的互动过程。"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的融合,是阅读的产物。对文本  相似文献   

7.
王其华 《湖南教育》2006,(12):12-1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充分肯定读者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文学文本中存在着一个“召唤结构”,也存在着“意义未定与空白”。“空白”就是指“作品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写出来的部分,是作者有意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内容。”“空白”不但赋予读者参与创造作品意义的权利,而且能够主动地召唤读者进入其中,  相似文献   

9.
伍绮诗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小小小小的火》是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中核心概念之一的召唤结构学说为基础,探讨《小小小小的火》中人物形象建构的文学艺术特色。伍绮诗在该小说中建构了一组个性鲜明的角色,跳跃的、时空倒错的创作手法,使人物形象的塑造大量空缺,因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召唤着读者去能动地探索、再创作,完成对作品的审美。  相似文献   

10.
感情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冯培东,路玉宽一部《红楼梦》牵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只因它“字字句句都是泪”;一部《聊斋志异》激起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是由于它能“刺贪刺谚入骨三分”。所有这些都说明一部作品的强烈感情无不影响和左右读者的爱恨,也说明作品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桃花扇》与《青鸟》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中心意象---“桃花扇”和“青鸟”,结合文本,阐述两个中心意象在艺术结构、思想内涵和文学意蕴上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小说的流畅     
一法国文艺评论家查礼·哈罗斯在《长篇小说的语言》一文中有段话:“作家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实质上是发出一个信号,让表面上平平常常的话语,让为我们而写的或者考虑到我们而写的书,向我们传递这个邀请谈话的信号。……召唤我们同它进行无声的对话,给予我们的观点和感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赞成这说法,他告诉我们,写小说和读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在进行对应性的谈话,读者是作者用他的作品邀请来的对话者,读者通过  相似文献   

13.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德国美学理论家伊瑟尔在英伽登的“不确定之域”理论的启发下,在其名的论《学的召唤结构》中提出的。该理论的要点是:(1)学作品中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它是沟通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转换为后必不可少的“中间站”。(2)学作品由于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而产生一种“活力性”(张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佬》试图对两个不同的“父亲”个体和复数“父亲”进行重构,书写在美华人的历史。其中既有寻梦的隐喻,又有和平之思,提示读者感受文本的召唤。  相似文献   

15.
刘娟 《文教资料》2010,(15):15-16
托尼·莫里森的巨作《仁慈》无疑是一部匠心独运的小说.形象地展现了北美殖民地初期奴隶制下黑人、印第安土著及白人契约劳工的生存状态,深刻地揭示了不同肤色的人种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奴役。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在文本中留下无尽意犹未尽的空白。激发读者进行能动性的联想.召唤读者展开创造性的“填补”。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小说文本的召唤性进行分析和探究.展示其独特且悠长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怀章 《现代语文》2014,(5):105-10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说明对于同部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期读,也会读出不同的感悟。对于同样的作品,读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影响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因素有哪些呢?其实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作,是在作者第一次创作的基础上,读者的再创作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影响着他们对具体作品的不同看法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德国接受美学家霍拉勃曾勾勒出一条18世纪以来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路线: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赋予的,因此产生了“作者中心说”;20世纪异军突起的英美新批评及俄国形式主义乃至后来法国的结构主义推翻了读者对作者信任的“作者中心说”,认为文学主角应该是“文本”,提出了“作品中心说”。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两位中坚人物罗伯特·尧斯和沃·伊塞尔,分别发表了《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和《文本的召唤结构》,于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研究从此崛起并独步文坛,左右20世纪后期以至今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杨旺 《考试周刊》2014,(80):27-28
《白鲸》是19世纪的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作者麦尔威尔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白鲸》不同的意义,这部作品至今还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白鲸》错综复杂的结构和多意义象征的特点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对《白鲸》象征手法的分析,尤其是剖析各个要素在作品中的不同象征意义,能够体会到象征主义对美国文学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古诗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