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名人辈出,崇拜名人和体验名人风范成为旅游者追求的新时尚,名人文化旅游资源也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对象.江油作为诗人李白的故乡,李白文化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亦存在不足,灾后恢复重建是江油李白文化旅游开发创新的契机.本文分析了江油李白文化旅游开发意义、现状以及灾后开发创新的可行性,提出了灾后江油李白文化开发创新的"GCLEL"模式及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将名人故里作为旅游地形象,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的辨识度,降低营销成本,增强竞争力。研究争议名人故里旅游地的形象认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四川江油"李白故里"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体验价值、形象认同、满意度、忠诚度的因果假设。通过获取实际到访过江油"李白故里"景区游客的感知数据,利用路径模型检验假设,结果表明:江油"李白故里"景区的体验价值对游客"李白故里"的旅游地形象认同、满意度和忠诚度有正向影响;游客对江油"李白故里"旅游地形象的认同,对旅游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有正向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满意度对其忠诚度有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了提升江油"李白故里"体验价值和形象认同的建议,包括完善景区吸引体系、重视主题规划、关注游后体验等。  相似文献   

3.
名人故里旅游品牌冲突与对策——以李白故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故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品牌,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围绕名人故里旅游品牌的争夺愈演愈烈。文章从旅游品牌的概念和意义出发,以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对李白故里的争夺为例,探讨了这一冲突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对策。在江油是李白故里,安陆是李白的重要足迹所在地,二者共享李白故里品牌的基础上,文章指出江油和安陆应围绕"李白文化"加强沟通与合作,依据自身的禀赋资源和客观条件,实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共同开发"李白故里"这一文化旅游品牌,实现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4.
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根据村民的口述与参与观察,论文对灾后异地重建的羌族社区原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现名四川省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2010年羌年节日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希望能借此深化学界对羌年、对羌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大资源观下,红色非物质文化及其成果因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被纳入资源之列。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主题,鼓舞人民斗志、积极向上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口述红色历史,以及以牢记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为主题内容的文化空间。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精神和教育价值,作为资源,还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中羌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遗产资源所遭受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其恢复重建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灾后羌文化遗产的恢复重建与传承,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和恢复文化遗产原貌,坚持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在恢复与重建中羌民族精神及民族融合精神、不屈不挠抗震救灾的民族精神遗产要进一步升华;与此同时,也要促进文化遗产表达产品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李白故里有关李白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李白的民间传说的初步整理情况及其内容分类,其次着重分析了李白故里传说与文献资料记载的关系及其学术价值,认为李白传说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则具有一定的旅游文化价值。因而,我们对于李白传说这种作为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予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江油是伟大诗人李白的故里,李白文化是江油的本土特色资源,是江油本土幼儿园利用和开发本地文化资源作为园本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李白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对推动幼儿园课程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培育幼儿人文精神,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形成和巩固幼儿园办园特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指南》的要求,详细介绍了新疆传统手工艺——桑皮纸的基本情况、独特性、历史传承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保护情况等内容,对新疆桑皮纸的价值体现进行了研究。认为桑皮纸是维吾尔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对几个“非遗”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问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11.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顺利实施的关键。"活态保护"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动态的文化场,在这个场中进行着疏通传承渠道、存留文化空间和延续文化时间的工作,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活态保护"具有的再创造性的确认、核心价值的确立和当代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个关键点。"活态保护"必须贯穿回归生活文化,表达个性特征,突出多样性,展示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跃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学校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合法性分析,提出重建公共教育权力体制、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传承体系;改革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3.
金锣舞作为瑶族人民的代表性舞蹈,历史悠久,而金锣作为表演金锣舞的主要道具,被当地人民视为吉祥之物,可以驱灾避邪、保丰收。金锣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保护和传承价值,值得越来越多的人来参与到金锣舞的传承与保护行列中来。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源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烙印,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根源.在我国悠久的发进程中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弘扬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和形式,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寻找、摸索、革新,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路。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完善保护机制、建立保护体系、制定保护措施、合理有效利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存活、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历史的记忆和文化活动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诸多问题,很多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当下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渗透到生活和教育之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加强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在高校美育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双重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价值凸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和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广钟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与"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结合起来,在当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大背景下,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化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的表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设中国的文化生态,就是要调整中国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关系,把它们的关系重新理顺,成为常态。这就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使命。其中,时空框架是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是非物质文化在社会中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我们特别需要探讨如何重建时空框架的中国属性。文化生态建设要让那些曾经被贬低的人的文化得到承认,让他们也有自主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本文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对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