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红忠 《中学文科》2007,(9):123-123
成语辨析题作为语文高考的必考题型,对检测我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非常有效。而其中有一些是因为形近而难以区分,现小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3.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人问散文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笔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形散神聚”。其实,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也是散文作者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章法。既然如此,那么散文的这一特征是否也是教者在备教时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孙云 《语文知识》2003,(3):43-44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五大题的选文《话说知音》第二段第一句是: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  相似文献   

6.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7.
仲玉梅 《新高考》2004,(11):10-11
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在广泛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理解,还要能正确运用。在成语考点复习时,要涉及成语的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搭配对象、词性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辨析和判断。其实,复习中只要用好两种“分析法”,这些看似纷繁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8.
张丽珍 《语文知识》2004,(2):24-24,35
所谓“人体成语”,是指含有表示人体各部位名称及关于人的知、情、意、行的语素的成语。这些语素或具体或抽象地表达了与人体有关的意义,如“头”“手”“足”“体”“耳”“鼻”“喉”“口”“心”“肝”“肺”“命”“魂”“魄”“情”“爱”“欲”等。根据构成形式,“人体成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相似文献   

9.
1.己、已、巳“己”读jǐ,意为:①自己;②天干的第六位。  相似文献   

10.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形"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呈现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形"的表达尤为重要。"形"是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与舞台实践形成的,是通过严谨考究的训练来完成的,恰当准确的"形"会增进歌者与观众的交流,让声乐艺术表演更具有观赏性,也更有助于增加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神"不仅需要歌者良好的精神面貌作后盾,还需要歌者在平日里的生活阅历的积累作支持,歌者在演唱中通过"神"来向外散发神韵气质,"神"在歌唱中的表达是具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11.
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在广泛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理解其意义,还要能正确运用。在成语考点复习时。要涉及成语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成语的感情色彩、搭配对象、词性及语法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辨析和判断。其实.复习中只要用好两个“分析法”.这些看似纷繁的问题皆能迎刃而解。其  相似文献   

12.
13.
对成语单独命题进行考查始于1992年,十几年来它一直是高考的重头戏。仔细分析这方面的考题,我们不难发现,所考成语误用的情况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14.
成语是长期习用的定型的固定短语。绝大部分成语都有较长的历史,由于长期习用,成语的意义非常凝炼,其整体意义一般都不等于各语素意义的相加,如“瓜田李下”、“守株待色”。如果在运用成语时没有能准确把握其整体意义而把各个语素简单相加,或者对成语中的特殊语素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就会导致成语使用中常犯的“望文生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当然也是所有基础教育学科改革的方向之一。从"谁是活动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教学方式有教师讲授为主和学生学习为主两大类。从这个角度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指使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向学生,而判定谁是主角的标志之一,是在课堂活动里谁占用的时间多。  相似文献   

16.
近义成语尽管很少以直接命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但实际上很多成语试题是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我们以2010年高考试题为例,天津卷考查了“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湖北卷考查了“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绝无仅有”,江西卷考查了“另眼相看”、“刮目相看”等。可见,帮助学生弄清常见的近义成语是我们成语复习专题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7.
《扬子晚报》2003年11月26日B1版有一图片报道,说的是京城某购物广场与麦当劳结盟。图中横幅上写着“‘我就喜欢’同道兄弟城下结盟”。这里的“城下结盟”显属误用。  相似文献   

18.
二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对学生的大部分教育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我还自行编造故事,进行生存教育时也不例外。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曾经所在的村小,周围山体滑坡时有发生。规模虽小,但照样对走路上学的孩子生命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9.
“甜言蜜语”是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动听的话。 例如:“用甜言蜜语来拉拢、腐蚀干部,是投机取巧者惯用的手 法,必须百倍警惕。” “花言巧语”出自《朱子语录》:“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  相似文献   

20.
《文科爱好者》2004,(4):68-68
相传佛教公元前6至5世纪为释迦牟尼所创立。它流传于亚洲许多国家。东汉初,佛教传人我国。它对我国社会生活有很大影响。汉语成语中有不少是反映佛教生活的。从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少佛教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