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通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对武术竞赛新规则与奥运会难美项群类比赛项目竞赛规则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探索更有效、更科学、更符合国际比赛规则惯例的武术竞赛规则,从而为奥运会武术项目竞赛规则的制订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2.
北京申奥成功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创造了契机,但奥运会的"瘦身"改革、中西文化的差异、竞赛规则以及国际化发展程度等主客观上的因素成为武术"进奥"的主要屏障。本文分析了武术未能如愿成为2008年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的原因,以及武术成为特设项目的结果,继而对武术奥运发展的模式、奥运武术名称、武术的奥林匹克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董芳 《搏击·武术科学》2006,3(12):42-43,4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奥运项目的要求,在分析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对策:加大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推广的力度与范围;改革武术竞赛规则;降低套路技术难度,增强观赏性。这是武术走向世界和进入奥运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影响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对全国武术界多位专家的访谈,得出武术具备进入奥运会的客观条件,指出制约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扩大宣传力度,简化竞赛规则和保持武术的民族特色等竞技武术的发展对策,为今后武术再次申请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响应国家体育总局推动武术散打项目进奥运会的战略,从提升武术散打规则规范性与裁判员执裁标准化的角度,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散打国际与国内竞赛规则中的不同之处以及裁判法中的难点进行解读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断修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比较法,以时间为基点,把不同时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特点与现代竞技武术比赛的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行逻辑分析;结果:武术竞赛规则具有导向性作用;结论:武术竞赛规则的修改与完善,与武术的本质特点、内容形式、技击内涵、竞技性价值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现行武术竞赛规则的若干修改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现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应建立激励机制、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以及完善评分办法等若干建设性意见。旨在充分发挥竞赛规则的导向职能和评判职能。  相似文献   

8.
武术比赛的欣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重懂比赛;鉴别强、弱、优、劣;从美学角度欣赏比赛。其中要能看懂比赛和鉴别强、弱、优、劣,要掌握一定的武术知识(武术及各项目的特点风格)武术技术,更重要的是对武术规则有所了解。可以说了解规则是欣赏武术的关键。 1996年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出了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以下称新规则),与欣赏有关的评分方法新规则中有以下变化: 1.切块评分 切块评分就是将武术套路比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根据时间序列,探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断修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把不同时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特点与现代竞技武术比赛的难度动作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武术竞赛规则具有导向性作用。难度动作是武术竞赛规则改革的切入点,难度动作的提高与完善对竞技武术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完善难度体系,根据不同级别的难度动作,建立难度动作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向国际武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一些官员、部分奥林匹克研究专家和武术专家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认为:竞技武术很难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与表演项目,但有望以特设项目的身份进入2008年奥运会;并为促进竞技武术进入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武术套路进入2008年奥运会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体育瑰宝和化精粹的武术套路,在争取进入奥运会赛场的征途中,遇到了历史性最好的机遇。为了使武术套路能顺利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从武术套路的技术体系、国际武联组织、武术竞赛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目前武术套路进入2008年奥运会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及突出优势,同时也针对武术套路评判标准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以及证判量化程度不高等与奥林匹克运动竞赛规则无法顺利接轨的不利因素进行探讨与,旨在对武术套路顺利进入奥运会提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进入奥运面临的中国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竞赛项目不明确;竞赛规则的制约等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武术进入奥运是不可行的结论。现实表明,中国武术的后奥运时代已经来临,在此结论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今后在传承、普及与发展进行了积极思考,旨在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武术虽然没有以正式的比赛项目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但通过北京2008武术比赛使得竞技武术的竞赛规则更加完善,更加贴近于奥运会。在这种情况下,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不断加强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其中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从运动训练、舞蹈形态学、音乐基础等多种学科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培养与提高的方法和手段,为武术套路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提供可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跆拳道入奥对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跆拳道入奥对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制定相对简便,可操作性强,适应现代竞技比赛的竞赛规则,是武术国际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应建立健全武术各类协会和组织,增强武术的观赏性和群众基础,完善武术的教学训练体系,使武术的大众化发展走向正轨;武术需要登上奥运的舞台,但这不是它的最高目标,中国武术应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现代武术竞赛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武术竞赛是推动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方面。竞技武术因得益于完备的竞赛体制,在国内外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传统武术竞赛体系的形成,为传统武术拓展了应有的空间。套路与散手竞赛的分离是武术适应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的必然结果;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武术的奥运发展战略是正确的选择;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要改变对峙,协调发展,走向共赢。展望未来,套路与散手竞赛的分轨有望得到解决,竞技武术融入奥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传统武术将成为武术后奥运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武术在柏林奥运会上的表演实现了其与现代奥运会的首次接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史料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逻辑归纳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武术奥运首秀的前因后果展开研究。竞技是全面抗战前武术发展的主要内容,张之江此间积极推动武术竞技化改造。至柏林奥运会前夕,为了寻求参与奥运会以向西方推广武术并学习竞技化改造经验,张之江率先发起了奥运竞技的倡议。然而,体育协进会转从展示国家形象的现实利益出发,决定派出武术队随队参与表演。基于此,武术的奥运首秀由"竞技"转变为"表演",并依此为主体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柏林奥运会期间,武术在德国6个城市的12场表演获得了积极反响,却并未借此历史机遇学习奥运精神促进近代武术沿着竞技化之路进行提升。面向未来,从武术奥运首秀中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传承"套路表演"实施精准传播以提升武术"走出去"的影响力;发展"技击竞技",在文明互鉴中始能提高武术"走出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渐渐的被人们所忽视,放慢了国际化进程的脚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不发展就会被遗忘和取代,中国武术形式不容乐观。为了让武术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要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青奥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进入青奥会的可行性以及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建议武术改进自身的形式和规则后,再通过例如政府媒体支持宣传等外界手段力图进入青奥会。  相似文献   

18.
2013年2月,国际奥委会通过投票决定,摔跤将淡出2020年夏季奥运会,而武术则是冲击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体育项目之一。此次,摔跤淡出奥运给武术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文章认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发展政策、武术的比赛规则、武术的普及度、武术赛事的运作是左右武术入奥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北京2008年奥运会增设武术项目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比赛作为非奥运会项目的赛事活动,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将与奥运项目一同进行比赛。面对这一现实,提出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奥运会面临瘦身的现实、东西方不同文化内涵等影响因素,确定了选好比赛项目、做好国内外宣传、争取奥委会支持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国际奥委会将在墨西哥举行全会,届时将揭开武术是否能进入2008年奥运会的谜底。在此之前,人们对国际武联公布的有关武术奥运项目的设项方案:“确定推荐武术套路的8个个人项目列入奥运会”,各有仁智之见。本文认为:套路运动的技术操作性比散打更复杂难以掌握,进入奥运会的难度更大,而不是相反。竞技武术必须按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理念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