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乐萍 《考试周刊》2010,(27):28-29
随着文化的发展,语言的交际性越来越广泛,因此在源语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中涉及到翻译中的"零翻译"概念。本文从文化交际的角度,通过零翻译的策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明确零翻译的概念和理论原理。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不仅是不同语言代码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不同语言国家的人们之间通过语际转换实现的一种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它具有语言交际、文化交流等多重属性,诺德曾指出:翻译说到底是一种多层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在其翻译生态环境做到多维适应选择转换,至少是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才能产出恰当的译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法入手,以部分钦州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三维"转换,认为在语言维转换上译文应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规范;在文化维转换上应适应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在交际维转化上应注重交际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体裁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应用语篇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中语言是如何运用的,其核心是语言的交际目的与动机。通过分析时事报道及社论两种体裁,以揭示语篇的交际目的与结构和语言风格的相互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5.
借语的出现是语言交流中文化融合和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借词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从英汉相互借词的结构构成方式和文化心理上分析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又可再分为文化语境、风格语境和情景语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源语和的语间语境上的最大对等。  相似文献   

7.
杨洋 《宜宾学院学报》2006,6(7):102-104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外语教学中应把异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语言是传承和交流文化的工具。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倡导,在对外语教学的评估中应当把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谭丽花 《海外英语》2014,(14):144-145,148
公示语翻译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软实力高低的标志。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为出发点,从语言对等、文化传递和交际意图三个方面分析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示语翻译应遵循生态三维选择转换原则,以"整合选择适应度高"为标准,规范和统一公示语翻译,为建立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和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翻译的可能性,建立在文化的共性上,那么翻译的局限性,则建立在文化的个性上。故之,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面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差异随处可见;而对其各自语性的关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健的语言个性理论或许是认识译出语与译入语之差异并超越这种差异的真正钥匙。该理论的基本精神是:语言各有其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对每种语言特色的形成关系极大;写作与翻译,尤其是后者,不注意这事便会造成不佳的译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摸准吃透译入语与译出语各自的语言个性,努力寻求双方语性的最佳融合点和最好的结合形式,在充分尊重原文表达形式的前提下,将所译的东西,从内容到形式以至风格,尽可能完美地融入译入语中,并以它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公示语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文化习惯和交际原则三个层面的转换过程。提出了公示语翻译需要译者置身于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不断地进行三维转换与适应,才能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形成适应整合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廖珊珊 《海外英语》2012,(12):165-167
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传递给对方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可以反映交际双方年龄,性别,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角色身份乃至说话场合等情况。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义,很多时候只需要通过称谓就可以了解清楚,因此称谓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翻译通常会涉及俩种语言和文化。近年来,受到世界文化交流多元化的影响,翻译研究正逐渐加强对文化因素的关注,俩种语言对比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学层面上,也表现在文化层面上。该文试根据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分类,以社交称谓的实际运用为研究对象,对它所体现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该文还探讨了社交称谓语在一定语境下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人们了解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语言同文化呈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英语和汉语因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折射出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中西方给颜色词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下,英汉民族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汇的差异,对克服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入手,分析文化差异对颜色词翻译的影响,了解颜色词翻译中的"变色"现象,即变为"无色"、"它色"和"它意",并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更生动形象的说明翻译中的"变色"。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和文学作品中的称谓语也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探究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背后存在的各种原因,能够使得在称谓语翻译过程中知己知彼,正确对付。本文通过对英汉称谓语的定义、分类、差异及原因等方面的介绍与研究,重点分析了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中存在的差异与原因,并针对所述差异,相应提出了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不同民族的语言蕴涵了不同的化信息,同时也使语言不同的人们在心理倾向,思维习惯以及审美情趣上存在差别,翻译要完成语言转换中的化转移,必须妥善解决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障碍,本针对不同情况列举了四种译法以供参考,分别为直译,意译,添加和音译。  相似文献   

15.
陶永菊 《海外英语》2014,(15):152+154
Translation is formally a process of language transferring but in essence a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serves as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rm the basis of translation. Successful translation requires proficiency in languages and complete understanding two relevant cultures.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five common cultural obstacles hindering CE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conflicts, culturalloaded words or expressions, cultural defaults, and cultural images and then gives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6.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在多语社会或国家,通常是通用语言承担较多社会交际工具功能,而少数民族语言承担较多文化认同功能,二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在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由于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主体民族语言和非主体民族语言、简单语言环境语言和复杂语言环境语言、保持母语程度不同等复杂情况,所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来说,语言的民族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转化过程。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核心。词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发展过程。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思维模式,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是词汇翻译中主要的文化因素。为了做好翻译,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注意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还涉及文化问题。在翻译实践中,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才能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反映文化,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文章论述了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从而揭示出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