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虹 《记者摇篮》2004,(12):39-39
批评报道因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往往采访对象由于怕“家丑”外扬。而千方百计地阻挠采访。或是一问三不知,或是推三阻四。而作为新闻单位的记者在采访时受其工作特点的限制.不可能像公、检、法、司那样去依法采取非常手段调查取证,这样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那么在写批评报道中.怎样才能打开突破口.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完全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好批评报道呢?我认为以下三点能够对采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受到全球新闻界的重视。自然,新华社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到国际斗争的热点地区去,通过直接采访,写出有自己特色的独家新闻。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说:“新华社可以派记者去喀布尔采访,也可以去游击队控制区,同时去,了解第一手材料。”这为我们打开了去喀布尔采访的大门。但是,我们与有关部门就具体事宜协商妥当已是5月12日,苏联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了。  相似文献   

3.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就在这一天,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发生五十年不遇的特大地震,震级高达里氏7.9级,造成近两万人丧生和约4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除有轻微震感外安然无恙。我想,驻在国发生这么大的灾害,无论如何也该去现场采访。果然,1月28日一早总社就打来电话:震后有关报道五花八门,真伪难辨,希望分社派记者到前方获取第一手资料。1月29日晚,我和中央电视台记者唐湘伟夫妇一起乘晚班飞机赶往古吉拉特第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开始了紧张而难忘的震区采访。  相似文献   

4.
2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荣获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在袁先生获奖前后,我有幸于1月16日、2月19日和22日三次采访了他。 记者和院士交朋友 曾有人说,袁隆平很难采访。然而,作为一位与他相交30年的朋友,我却知道平易近人的袁隆平院士无论是对记者、对干部、还是对农民都很友好,只要抽得出时间,他都会热情接待。 作为新华社湖南分社长期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我长期把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作为采访基点,从70年代开始,就在  相似文献   

5.
大陆记者组团赴台湾采访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大陆17家新闻单位的18名记者3日乘飞机离开北京赴台湾采访,5日抵台,在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进行为期7天的参观采访活动,采访了33个机构和个人。张学良先生等知名人士接受了大陆记者的采访。这是海峡两岸分隔43年后,  相似文献   

6.
感情用事,是记者采访活动中切忌的。它是新闻真实性的大敌。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光凭热情和直觉进行采访活动,是很难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和把握住符合事物本身内在联系的见解的,往往容易形成一种影响记者采访活动的感情误区,导致采访的失败或报道的失实。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31日,北京某报以引题为《疯狂歌迷昨回老家 准备签证再赴香港 心理专家为其担忧--》,主题为《杨丽娟最需去见心理医生》刊出报道,反映了兰州市民杨丽娟渴望去香港见到刘德华的情况.报道在楷体提要中还写道:“在电话中她告诉记者:现在首要的是拿到签证……”把一名中国内地居民要到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去说成需办“签证”手续,这是个政治性错误.  相似文献   

8.
2005年5月5日~13日,我作为随行记者,对亲民党大陆访问团进行全程跟踪采访。九天八夜,万水千山,有所得,有所思,有所记,略取一二,以飨读者。“人的体力是没有极限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这是两岸关系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也是一场新闻的“盛宴”。除了涉台报道固有的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等特点,连宋来访的报道还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之日程安排紧张,报道高度密集,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硬仗。不打无准备之仗。战役开始前,人民日报参与报道的记者已认真学习和领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搜集了大量国亲两党的背…  相似文献   

9.
白庆祥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1):52-53
今年6月14日至16日,第十三届“中国时事报道奖”评比会在大连召开。趁此机会,我们采访了作为评委的新华社“0001号记者”李尚志。作为新华社国内部原主任,作为第四届韬奋奖获得者,作为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原会长(现任顾问),作为活跃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直接采访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记者,李尚志有太多的传奇故事。面对我们这些新闻后辈,李尚志并没有以名记者自居,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分而自恃。这位62岁的山东籍的老记者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起来。“一年的军事记者生活对我来说虽然短暂,但是谈谈一个老记者的报道生活,可能会对…  相似文献   

10.
在采访中,要善于揣摩听到的每一句话,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1986年,黄冈县有个乡的妯娌俩创办起了竹器加工厂,在全县较有名气。我慕名前往采访。乡党委负责人向我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我又拿了有关妯娌俩的材料。我决意到妯娌俩的竹器加工厂看看,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村部歇息时,村会计对妯娌俩办厂赞不绝口。我暗思忖:这趟没白跑,可以抓一条“活鱼”了。兴奋之中,我见到了孙腊枝妯娌俩。并去村头看了竹器加工厂。在返回的途中,有一位中年男子笑嘻嘻地说:“嗬,是记者来采访啊!她们(指妯娌俩)的男人现在亏得还  相似文献   

11.
为163天的采访做足准备 小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关于中国人登上南极大陆开展科学考察的新闻报道,踏上那片地球的头顶和边缘的土地便成为我儿时的梦想. 作为海洋领域的专业报纸,中国海洋报每年都会派记者随“雪龙”船远赴南极报道.近些年,出于南极内陆考察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国海洋报一直只派男性记者随队深入南极内陆采访.幸运的是,在我第五次申请参加南极考察报道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安排中国海洋报可派记者随船采访,这使得我的南极梦终于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作为从事科技采访的文字记者,我从来不敢轻视从事科技报道的摄影记者。 我高看科技新闻摄影,是受益于实践。自1987年以来,我连续从事科学探险采访,远走南沙群岛、闯进南极大陆,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这些科学探险中,由于我每一次都是作为新华社单独派出的记者从事采访,为完成好报道任务,必须兼顾摄影。否则,待文字报道播发时,没有新闻照片,那会大大削弱报道效果的。 也因此,我每次远行采访,都要带上两部相机、长短镜头,数十个或近百个胶卷,再穿上一件摄影背心,俨然摄影记者。大量胶卷的消耗,镜头对准的又是人迹罕至的景观,加上对构图和光线的选择也动了不少心思,基本满足了野外科考新闻摄影发稿的需要;《中国记者》杂志曾在封面、封底及中心彩页  相似文献   

13.
记者要写出真正的好新闻,除了记者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在业务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特别是采访作风上也必须对头。所谓“三个第一”,就是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多抓新闻第一手材料;多写第一次报道的新闻。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这里所说的第一线,指的是发生新闻的现场或涉及与新闻相关的某些地区和单位。不论是上层单位还是基层单位,也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乡村、街道、学校、商  相似文献   

14.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15.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最早实地报道红军长征著称的。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谈到一个记者要有抱负时,说他1935年7月14日由成都出发去西北采访,怀着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  相似文献   

17.
“单位天地小,没什么可写的。”这是我听到一些业余通讯员的叹息。的确,业余通讯员没有记者那样好的条件和那样多的报道线索,但是,业余通讯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的体会是,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捕捉到不少可写的事。1986年3月下旬,我去朋友家玩,听说该村一位老汉在县城治病期间,认了一门城里“亲戚”。我觉得新鲜,便去采访了当事人。原来这位老汉患  相似文献   

18.
宁彪 《今传媒》2005,(6):56-56
5月3日下午,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离开上海,于晚上回到台北,结束了大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在大陆的八天七夜里,记者们紧跟了一站又一站。贴身采访连战主席与访问团的时间虽不多,但对于广东第一个拿到一类记者证的我来说,实在是多种滋味在心头——着急等待中的兴奋,抢镜头的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次特殊而令人难忘的采访。 从今年5月7日起,文化报在“新闻追踪”版新开设了“记者体验”栏目。体验式报道是近几年出现较多的与常规性的新闻报道完全不同的报道形式。我们过去采写新闻都是以记者的身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文中也要尽量少地出现记者的影子,即使要表明倾向,也要以事实来说话。 而这次不同,本报记者将分赴不同的工作岗位,作一次职业性的体验,报道中所写的也是记者自己对所采访职业的亲身感受。这是我采写《我在精神病院上了一天班》的特殊性所在。(此稿刊登在1998年5月7日《文化报》8版) 作为一名编辑,我联想到自己接触过一些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和其它综合性医院的工作人员相比,他们除了工作本身很辛苦以外,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有些精神病人发病时会伤人)。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往往受到一般人的歧视,而精神病院医护人员工作的艰难辛苦,也很少被人们了解、认识。若以“记者体验”的方式来反映他们的日常工作,可能会收到单纯的新闻采访难以得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自1987年以来,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先后赴南沙群岛、南极大陆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作科学探险采访,反复的实践,使我对这一采访的特殊性有了初步的了解,认为它对记者的要求不仅是体能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和意志的顽强。勇者的事业在前往南极大陆考察的航路上,太平洋不太平,整日波涛滚滚、白浪排天。我所乘的万吨级考察船,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