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应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近年来,在日本广为流传着一种新的哲学观——用的哲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在美国。人们提出了“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他们认为。将来真正搞数学理论研究或纯数学的人仅仅是少数.对大部分人来讲。只需按照“解决现实问题”这一核心去进行教学。因此。他们在数学教学中对实用性的东西十分重视。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  相似文献   

2.
数学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58,自引:15,他引:58  
学生对“数学是什么”的认知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数学和解数学题的方式,教师对“数学是什么”和“数学是如何习得”的认知也影响着数学的教学和数学课堂经验空间的塑造,要在学生接触的数学题中引入变化,利用改变学生的经验空间去改变他们的数学观和问题解决。通过学生数学经验空间的拓宽,使学生有更宽广的数学观,有更具弹性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数学教学呼唤数学观假设某天你在走进数学课堂之前,突然遇到一些学生(或学生们的家长),他们向作为数学教师的你提出了类似如下的一些问题,即数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了数学有什么用?那么,你准备如何应对?或许你认为,这不过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大可不必回答.那么,对诸如"数轴"、"有理数"、"合并同类型"、"方程"等具体的课程内容,你准备如何进行教  相似文献   

4.
对中职数学教学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等职业学校学苗素质差,数学底子薄。一些学生认为“数学难,难于上青天”,并患上了“数学恐惧症”。另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排斥数学、厌学数学,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门应试所要求的学科而已,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没有什么用处,现在高职考试又不考它,学习它实在出于无奈”。  相似文献   

5.
王媛 《甘肃教育》2002,(10):32-32
新生刚入学,在上第一节课时,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数学吗?”学生回答道:“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是数学。”“中午爸爸买了10个包子,我吃了3个,还剩下7个,这是数学。”……对于“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我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能不能没有数字,没有数学?”学生讨论后说:“生活中买东西,做游戏,逛商店等都离不开数字,  相似文献   

6.
走访过许多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他们对数学普遍有一种畏惧和厌倦的情绪,“数奥”、“数学竞赛”让他们不堪重负,他们认为数学太难了,学好数学是天才们的事情。这样的观念值得教师反思,孩子们心中的数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绝不是那无穷无尽的习题和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数学在孩子们心中应该是快乐童年中充满乐趣的游戏。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过:学数学不是什么难事,把数学融入生活,拥有一颗“数学心”就足够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最关键的还是培养孩子的“数学心”:  相似文献   

7.
一场精彩的球赛可以令学生如痴如狂,乐而忘返,那么,“讨厌”的数学课中有没有令人心动的东西呢?波利亚说:“数学问题可能像组字迷语一样有趣,而生机勃勃的思维活动可能像一局激烈的网球赛一样令人向往,”那为什么在学生看来却枯燥无味?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数学鉴赏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欣赏水平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鉴赏力?笔者有如下做法。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以讲究数学思想方法见长,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蕴涵在数学知识的体系之中。课程标准修订稿将实验稿中的“双基”改为“四基”,其中增加的“一基”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而言,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将随时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对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感悟,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曾经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把少部分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我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只有少数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一提“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如果你问学生“你认为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同样的回答:“不知道”或者“没用”,这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也不乏数学成绩优异者。他们学好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个好分数,有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数学,只因为是主科而不得不认真学。  相似文献   

11.
何谓“问题”?问题是指主体想做某件事,但又不能立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境。所谓“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结果)?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并清晰、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通过学习使初中生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探究、质疑、反思、归纳、数学实验等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刚学数数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都是用的现实中的例子,他们能现学现用。因此据我了解,学生厌倦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既包括课堂上,也包括课外)太少,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第三,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课的认识,真正实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还得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3.
在工作中我和同事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数学不知道学、不会学。观察一下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上课讲的内容回去根本不复习;作业干脆不做或即使做了也是应付了事,书写、质量根本没法保证;简单的题就做一做,遇到难一些的题目,连看也不看就放弃了;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好有什么用?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找不到好工作?学习,真没劲。仔细分析,原因很多,但首要的还是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问题,以下是笔者就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思想方法一位数学家告诉我们 :学生们在初中或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在进入社会后 ,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 ,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 ,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 ,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数学思想方法是建立在数学思维研究基础上的更具体、更一般的元认知 ,是“问题解决”的灵魂 ,是人们处理数学问题的基本观点与一般方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培养能力的必经之路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加强数学…  相似文献   

15.
马岷兴 《数学教学》2005,(10):10-11,3
数学和语文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科学的语言.但是,语文课有作文,数学课却没有.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认为数学是冰冷的,对任何人都一样的,没有个性的.笔者和四川省的一些老师,觉得数学同样有“火热的思考”,学生有自己的“数学情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个性”.数学作文,就是让学生张扬数学个性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静 《辽宁教育》2013,(2):69-70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这个道理在数学教学上也同样适用,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曾经深刻地指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他们基本的数学素养。按照这个新的理念,作为我们数学教师要变教师“教数学”为学生“做数学”(doing maths)。究竟什么是“做数学”?简单地说,“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当作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的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合作探究、预测猜想、尝试反思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提起数学,不少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多做练习。因此,一些人不得不搞题海战术,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让学生在题海中到处撒“网”,希望解决应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然而,许多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苦练之后,却发现更多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对开放性、探究性的数学问题更是一筹莫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对学生数学拓展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基本知识,找到了一些解题窍门,却没有充分展开数学想象的翅膀,拓展数学思维,形象地说,就是掌握了“数”,却没有掌握“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  相似文献   

19.
●说图意。教材上的图能使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动态化、趣味化,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的好材料。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抽象概括能力不高,为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一种运算或认识一种简单的数学规律,教材往往配以插图帮助达到这种要求。为此,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说图意,重点让他们说出“图上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变化?”如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0页中的“做一做”的第二幅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画的是九条鱼,一条在旁边,八条在一起”等。在这一启发下,有的学生还说出了:“八条在一起,还有一条游走…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认为“科学和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两个方面.在他看来,“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日本的米山国藏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们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是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