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复杂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们对生命的研究过程中.生命从来都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上个世纪的大多数生物学家而言.生命是一台复杂的“机器”,根据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装配而成的。但是.在这些研究者看来.不论“生命机器”有多么复杂.只要把构成“机器”内部的每一个“零件”——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弄清楚,就能认识生命的奥秘。显然.这是一种。还原论”的生命观——生命和非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活动同样遵循着基本的物理和化学规律.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手段来进行研究。因此.上个世纪的生命科学是一门  相似文献   

2.
一1984年美国科学院的科技政策报告(pimentel报告)提出当前化学科学发展的优先领域有三个:(1)化学反应性能;(2)化学催化作用,(3)生命过程的化学。我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科学发展的水平也有差距,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世界化学发展的趋势来提出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如果说文艺的源泉是生活,那末化学的源泉是合成。离开了合成,化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3.
细胞重建-细胞起源的缩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原始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能力的非细胞形态原始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生命起源化学进化阶段的结束.并进人生命起源的生物进化阶段——细胞起源阶段。  相似文献   

4.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中利用小分子调节剂探索生物过程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此外,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分子模拟和识别以及生命体系中分析方法的研究等方面也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深海作为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国家战略和疆域拓展,一直是海洋强国争夺的战略重点。深海极端环境塑造了特殊的生命过程,资源潜力巨大,对其探测与研究是国际地球科学前沿。对水深1 000 m以下的海山、热液、冷泉等海洋极端环境与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生命进行综合探测,涉及到深海地质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和特殊生态系统,涉及到深海极端环境特殊装备的研发以及深海探测与研究综合平台建设,涉及到考察船、深潜器、特殊装备、方法体系的建立和技术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文章总结了国际上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进展,在分析我国深海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看不见的大多数,它们构成了生命遗传多样性的很大一部分。土壤真菌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驱动主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有助于维持地球上的植物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而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道金斯说,人,乃至所有的生命都是基因的奴隶,那么基因又是谁的奴隶?是的,生命的有些奥秘比遗传密码埋藏得更深。基因对于生命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决定生命形态和行为的过程中,基因的作用被夸大了。你可以把DNA链条放进试管,但它永远不会演化成生命形式,甚至连复制的能力也没有。它必须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遵循相应的数学、物理以及化学定律才能演化出生命。而实际上,是数学和物理定律统治了世界、制订了终极游戏规则,世间万物无一能免。基础数学告诉我们,形状相似时,面积按平方增长,体积按立方增长。那么,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比如一条鱼,若身…  相似文献   

8.
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工类专业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课程。在学生未进入专业领域之前,在基础实验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然后逐渐贯穿在后续的专业课程莓育当中,深化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工类专业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课程。在学生未进入专业领域之前,在基础实验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然后逐渐贯穿在后续的专业课程教育当中,深化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在这条通向未知的科学之路上,他就像是一个赴约者,体验赤诚、体验发现的惊异,带着对真理与希望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倾注一腔真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应睐教授是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几十年来,他为在中国大地上构建生命化学的大厦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大众科技》2008,(12):4-4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孙怀林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全球率先研究成功新的多肽合成方法,打破了沿用了100多年的繁琐陈旧的多肽合成方法,受到了国际化学界的高度关注。多肽合成是化学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源于多肽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医药、材料等方面的重要用途。一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所有多肽合成的研究都是以氨基酸为原料来进行的。这种方法步骤麻烦、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生命进化只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一些科学家提出新观点认为,生命进化由于受到了化学“眼睛”的指引,所以避免了随机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14.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化学构成、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学科。生命结构、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化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掌握较困难。因此,积极探索生物化学学科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成为生物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生物化学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本文将探讨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与效果,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生命是一具有空间轮廓的化学体系.能够储存和表达讯息.进行催化及复制.在地球上成功建立了采用DNA/RNA的讯息基础.展开了进化历程。在追求最高效应催化剂的过程中.由核酸酶通过可能含肽与核酸酶的共价中间体,演变到最终由RNA编码的蛋白质酶.  相似文献   

16.
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当前教学形势下,进行化学教学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生命是蛋白体(指原生质的化学本质)的存在形式……”。又指出:“没有蛋白质,就谈不到生命。如果将来能以化学方法人工地制成蛋白质,则此蛋白质就应该显出生命的现象,即使是极其微弱的生命现象”(见反杜林论)。当时关于蛋白质的知识还不丰富而且也不正确,而恩格斯就提出如此卓越的见解和作出如此果敢的断言,可以肯定的说对于人类要研究生命以至创造生命的宏伟理想具有很大的鼓舞力量。过去确有些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企图以人工方法来合成蛋白质,但都还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距离真正人工合成蛋白质的理想还很远。以后生物化学的知识日益丰富,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如同  相似文献   

18.
于鹰 《百科知识》2000,(5):48-48
空气、水和阳光并列为维持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三大要素,而空气中与生命过程直接相关的组分就是氧气,没有氧气的地方,也就没有生命(厌氧微生物除外)。正常情况下,人每分钟约吸入氧气250毫升,而其中约32%即约80毫升用来维持大脑的正常活动。一旦大脑缺氧,就会感到头晕、恶心、乃至窒息死亡。人们通常只知道氧气对生命的意义,并不了解氧气对于疾病和衰老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后者正是近30年来化学与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 时光倒退到35亿年前,地球上并没有氧气,而到处充斥着硫化氢等气体,后者提供了当时地球上的  相似文献   

19.
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米生物效应是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物理、毒理学与医学等领域的实验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纳米尺度物质与生命过程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本文介绍了纳米生物效应研究的科学意义,国际发展现状和趋势,我国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我国如何发展纳米生物环境效应与安全性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专科学校现代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当中 ,生命的起源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生命起源在化学进化学说和热泉起源学说等两大化学进化假说为主流的引导下 ,解释了原始生命漫长的形成进化过程而受到较多学者的支持。原始生命——原始的异养型厌氧原核细胞形成之后 ,它们的进化长达2 0亿年左右 ,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真核细胞。本人在此主要讨论对于真核细胞的进化——“内共生假说”的理解和浅见。1 内共生假说内共生假说认为“一类以吞噬方式为生的原核细胞常发生外膜内陷 ,内陷的膜包被了原来细胞中裸露的 DNA,以便保护其遗传物质不受外来物质的破坏 ,从而逐步形成了原始真核细胞 ,其后 ,原始真核细胞内吞入好氧原核细胞并与之形成共生关系 ,以便利用它们进行有氧呼吸途径的能量代谢 ,内共生的好氧原核细胞最后演变为线粒体。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亦有相似的起源 ,通过内吞入蓝细菌之类的光合原核细胞经内共生演变为叶绿体”。2 对内共生假说的理解和浅见2 .1 原核细胞外膜内陷与现在的草履虫 ,变形虫的胞噬、胞饮作用类似 ,在长期的外膜内陷吞噬过程中逐渐为保护遗传物质—— DNA而一部分形成核膜 ,另一部分形成内质网 ,所以核膜、内质网、胞膜是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