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读《秋禾书话》(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首先想起的一段佚事:在多年前江西进贤一次读书人的联谊会上,有一位书友请徐雁先生在他收藏的复本《秋禾书话》一书上签了名。消息传出后却惹得藏书人纷纷联系要求转让,结果僧多粥少,书主也不想得罪书友们,就拿到了孔夫子网上去竞拍,  相似文献   

2.
徐雁(秋禾)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书话书评家。2007年初,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首次联合27家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四位优秀书评人,他位列其中。二十余年来,他在书话书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特色。该文首次梳理了他在文体上做过的探索,总结了他在成熟的书评观形成以后,书话书评文章在题材、立意、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傅璇琮、徐雁先生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林清话文库",迄今为止已上市三辑,其影响与意义自不待言[1].王成玉的<书话史随札>[2]是其中唯一一部专门叙述书话的研究著述,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现代书话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主要是由它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是传递知识的小品文,不作学理的讨论;它是以性情的文字表现作者的个性:它结构灵活,注重留白的艺术.书话的特点决定书话的出版发行不宜过热,书话须保持自己的文化、文学品位.  相似文献   

5.
2006—2017年,国内出版了一批书话类图书,内容集中于文学、历史学、编辑学、图书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书话类图书存在出版总量不多、出版结构失衡、受读者关注的精品图书比例偏低、批评性著作导读和宣传缺位等问题.文章建议从精品图书的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优化出版结构和学科门类、加强阅读批评研究和深度阅读实践,以及书话类图书阅读目录的评选推荐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书话类图书的出版质量和全民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6.
朱敏 《编辑学刊》2004,(6):51-54
姜德明,1929年出生于天津,1950年进入北京新闻学校学习,一年后分配至人民日报编辑部,长期从事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1986年离开这个平生热爱并工作数十年的岗位,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工作,退休前担任该社社长职务.他痴迷于中国现代文学书刊的收藏,所藏甚丰,是继唐弢之后国内著名的现代文学收藏家.同时,他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热衷于书话和散文创作,先后出版过散文集<南亚风情>、<清泉集>、<雨声集>、<寻找樱花>等十余本散文集,书话集有<书叶集>、<书边草>、<猎书偶记>、<新文学版本>等近二十本.此外,他还编有多种图书.在他的大量编著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藏书家和编辑家的文化追求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现代书话源于古代的藏书题跋和读书笔记,并由此生发、衍变而成。在读书界,所有藏书爱书者没有不喜欢读书话的,但关于书话这种文体的界定却比较困难。它是一种散文,但不像狭义上的现代散文;它可以说是一种小品文,也有现代杂文的意思;它和书评难以分家,又与书目书序书跋沾亲带故。它可以归于文学范围内,也可列入版本目录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王成玉 《出版科学》2007,15(5):83-86
书话文体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短小精悍的题跋式散文,谈书人书事以及版本考订的小品文,还有书卷气的随笔.  相似文献   

9.
现代书话是一种极富传统意味的文学新体式。从周作人、郑振铎到唐驶、黄裳,现代书话形成了一条潜在的脉流。这一脉流由读书人与书、书与文化相胶结而成。仅就当代致力于书话写作的人而言,就有如黄裳、孙犁、曹聚仁、谢国桢等等。这些人本身就对传统有着更多的眷顾、怀着更浓厚的情结。倾向于文化守成主义,他们所以更多地选择书话写作形式,在于书话中蕴含着读书人对书和书所承载的文化、传统等无限的牵绊、依恋。在当代的书话创作的脉流中,能够熔铸古今自成新体的,恐怕莫过于黄裳先生的书话了。  相似文献   

10.
一 孙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书话不仅显示了其个人的审美趣味、学识和爱好.而且还透露出其所处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生活的信息;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作品的方式,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书评。  相似文献   

11.
林穗芳 《出版科学》2006,(2):8-21,24
汉语拼音采用世界通用的26个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的拼音字母以什么字体为标准体,长期以来在编辑出版界、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存在不同意见.本文确认<方案>依照国际惯例以拉丁字母罗马体为印刷体的标准体,语文教材、辞书或其他出版物收录<方案>时不宜由编辑出版单位自行改用其他字体来代替.文中对汉语拼音字体在近半个世纪出版物上应用的变化情况作了历史回顾,指出目前字符体式应用的混乱现象,说明不同字体各有适用的范围,最后就促进汉语拼音字符体式应用规范化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书话小识     
书话是一切关于书籍的小品文字.却不以深入介绍和评价图书为己任。它含英咀华,比书评更有兴味。更见机锋,更显性情;它辨书识书,品书论书,比其它内容的散文随笔多了一份书卷气.多了些儒雅、博洽与恬淡。书话脱胎于古代藏书家、读书家的题跋、叙录。却淡化了其中的庄重与肃穆,强化了隐于字里行间的爱书如狂、恋书如痴、嗜书如命、知书若神的神韵。书话是中国书写文化系统中的一方淡淡的印章.不张扬.却性灵;不庞大.却醒目。  相似文献   

13.
孙波 《图书馆杂志》2006,25(1):95-96
主编先生: 您好!我是哈尔滨的一位读者,今年35岁,爱好文学,喜藏书话、毛边本、签名本,颇得“悦读”趣味。书话作品中,我主要收集姜德明、陈子善、龚明德、倪墨炎、胡从经、谢其章等人的作品,尤其是你们的毛边本、签名本。我喜欢书话,同您一样,也是受到《晦庵书话》的影响。近来想尽量收集齐您的所有作品。由于有些书出版已经有些年头了,在市场上不易购到,就直接给您写信求援了。但对于爱书之人来说,先生应该能理解我的心情吧!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分析《旧书陈香》的内外部特征,认为徐雁的《旧书陈香》书美、质好、情深。它装帧精美,印刷细致,主要收录关于旧书的书话文章,也记述一些学人的旧事和创作,内容丰富精彩,语言优雅轻松。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分享到阅读旧书带来的收益,感受到作者的燕园情结和金陵情愫。  相似文献   

15.
唐弢先生在《晦庵书话》出版时,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本书会成为新一代读书人的思想航船,引载着他们进入书海流连忘返。书评家徐雁就是其中之一。当他还是未名湖畔的北京大学学子时,便对唐先生的书话如痴如醉了。在唐先生的影响下,他开始了书话写作的道路。十年风雨,弹指一挥,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秋禾书语》便是他书海泛舟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吴道弘编审的随笔<书旅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有<我的<书评例话>>一文,其中解释<书评例话>一书的取名缘由道:"是因为书中'例话'部分是一组系列文章,内容比较系统,叙述也较简明,有例有论,就以它代表本书了."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书话的写作日盛一日,许多名家多有书话之作,报章杂志也时见书话的发表,其单独成书者也为数不少.前两年,写书话的名家姜德明先生更搜罗了名家书话十六种成<现代书话丛书>两辑,对爱读书话的我来说确是带来了一种极大的喜悦.  相似文献   

18.
近代学者缪筌孙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大家,这是人们的共识,他一生购书、藏书、读书、校书、刊书、著书、编书孜孜不倦,其主办江南、京师两大图书馆,为功尤巨.他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艺风老人年谱>录止宣统三年,而他卒于一九一九年,有八年之久未录,兹据<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本)将其民国以后书事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汉班固的<汉书>,开我国断代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刘宋范晔踵之作<后汉书>,人们合称之为前后两<汉书>,二书与前之<史记>,后之<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均属我国正史之源头.  相似文献   

20.
孤诣苦心醉书香──《华夏书香丛书》初读雷雨徐雁教授以当今学人中难能可贵的热情与执著,不惮其烦地忙碌着他理想中的“书香华夏”的构建。《中国读书大辞典》、《秋禾书话》、《南京的书香》以及作为《华夏书香丛书》之一种的《雁斋书灯录》,都是其履践心中梦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